非遗文化,传承魅力 <p class="ql-block">转过一个弯,一面红底金字的标牌映入眼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字迹庄重而温暖。银川市文化旅游的落款,像是一枚盖在城市记忆上的印章。下方“禁止吸烟”的提示安静地守着这份肃穆。我停下脚步,忽然意识到,这里不是普通的街区,而是一处文化的栖息地。</p> <p class="ql-block">那面墙上的标牌在阳光下微微反光,红与金的搭配不张扬,却自带一种沉静的力量。它立在绿树掩映之间,像一位沉默的守门人,提醒每一个路过的人:慢一点,再慢一点——有些东西,经不起匆忙的脚步。</p> <p class="ql-block">走进一间静谧的厅堂,迎面是一幅悬挂的书法卷轴,“巴乌麻编”四个大字如行云流水,墨色沉稳有力。上方的蓝色纹饰像是一缕来自西北天空的风,吹动了千年的手艺。旁边的红印未干,仿佛刚由某位老匠人亲手落款。那一刻,我听见了时间的回响——那是指尖与麻线摩擦的声音,是代代相传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一面墙静静立在那里,却热闹非凡。上面挂着许多照片,人们围坐在一起学编织、笑着合影、低头认真听讲。墙头扇形装饰写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简单几个字,道出了非遗最动人的归宿——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在街坊邻居的手掌中,在孩子们好奇的眼睛里。</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是一家小店。柜台上摆满了手工编织的物件:毛绒玩具、小包、垫子,每一件都带着手作的温度。一位穿红白外套的店主正轻声介绍着什么,顾客们低头细看,脸上浮起笑意。这些看似普通的小物,其实都出自当地传承人之手,一针一线,编进去的是技艺,也是一份不愿被遗忘的坚持。</p> <p class="ql-block">活动室里挂着一条红色横幅,写着“兴庆区2024年‘文明实践·七彩假期’公益暑托班”。桌椅整齐排列,墙上的照片里,孩子们围坐一圈,手中拿着草绳,脸上是专注又雀跃的神情。原来,非遗的种子,早已悄悄落在了暑假的午后,落在了稚嫩的手心里。</p> <p class="ql-block">另一面文化墙上,照片依旧讲述着相似的故事:一群人围坐,手中是未完成的编织品,笑容却已完成。扇形装饰上那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不再只是标语,而是被一次次低头穿线的动作所兑现。手艺在这里不是表演,是日常,是邻里之间分享的一段时光。</p> <p class="ql-block">角落里堆着一群毛绒羊玩具,灰的、粉的、米色的,憨态可掬。有的戴着红围巾,有的耳朵上系着小布条,像是刚从草原归来。它们不说话,却让人想起那些在月牙湖乡冬日里,围坐火炉边编织的双手——粗糙却灵巧,沉默却深情。</p> <p class="ql-block">店内的光线柔和,货架上色彩斑斓的篮子和装饰品整齐排列。一位女士站在柜台前微笑交谈,她的笑容像阳光照进屋内。墙上那幅红色花朵的画,仿佛也在跟着轻轻摇曳。这里没有喧嚣的叫卖,只有低声的交流与欣赏,像一场静默的文化对话。</p> <p class="ql-block">墙角挂着一块金色牌匾:“银川市图书流通服务点”,地址写着“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四村”。编号0766,像一串通往知识与记忆的密码。原来,书页与麻线一样,都是可以传递的火种。</p> <p class="ql-block">在一间活动室里,几位男士围在长桌旁,低头研究着草编篮子。一人用手比划着编织的走向,其他人频频点头。他们的神情专注,像是在解读一本无字的秘籍。这些天然材质的垫子与篮子,不只是手工艺品,更像是一种生活哲学的具象——朴素、耐用、与自然共生。</p> <p class="ql-block">靠墙的木质货架上,编织品层层叠叠。上层是各色编织垫,纹理清晰,像是大地的年轮;下层的大篮子结实厚重,仿佛能装下整个秋天的收获。它们静静地陈列着,不需要标签,也不需要吆喝,光是看着,就让人想带回家,放进厨房、客厅,甚至书房。</p> <p class="ql-block">阳光从窗户斜照进来,落在一张长桌上。几个人围着一个三脚架状的装置,有人正低头记录,有人轻声讨论。墙上的海报写着“安全生产”与“扶贫精神”,却意外地与这间屋子的气息相融——手艺的传承,本就是一种最踏实的扶贫,一种最温柔的坚持。</p> <p class="ql-block">顾客低头挑选着编织包,指尖轻轻抚过细密的针脚。有人笑着询问价格,有人拍照留念。那笑容不是游客式的猎奇,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他们买的不是商品,是一段被手心焐热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有人在讲解,手势指向墙上的展板。背景里的玉米、香蕉等农作物挂饰,提醒着这片土地与自然的紧密联系。那些木制圆柱形器具,或许是旧时的粮仓模型,又或许是某种传统工具的复刻。在这里,非遗不只是“老手艺”,更是生活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一位女性蹲在地上,手里握着尺子,认真测量着什么。她面前的蒸笼层层叠叠,砖块整齐码放,墙上海报讲述着一段段工艺源流。她的专注,像极了那些年复一年守着火候、守着尺寸的老匠人——不张扬,却用行动写着传承。</p> <p class="ql-block">展览墙上挂着照片与挂饰,参观者们穿着厚外套,或凝视,或低语。射灯打在展品上,像是为这些平凡却珍贵的物件加冕。我站在一幅展示麻编过程的照片前,看见一位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正穿过麻线——那一瞬间,我仿佛也触到了那根线。</p> <p class="ql-block">绿色外套的女子蹲在木容器旁,检查着结构;门口挂着的玉米与辣椒红得热烈,像节日的祝福。那个巨大的蒸笼静静立着,仿佛下一秒就会升腾起热气。墙上的说明文字简短却有力,讲述着一门手艺如何从灶台走向展台,又如何从展台回到人心。</p> <p class="ql-block">三位男士在活动室中交谈,一人坐着,手中拿着小件编织工具,另一人站着微笑,第三人双手交叉,神情认真。他们不像在开会,倒像在重温一段共同的记忆。话语轻,情意重,像麻线绕在指间,一圈又一圈,织成了默契。</p> <p class="ql-block">几张复古明信片摆在木桌上,图案是旧时的人物与风景,色彩浓郁,边角微卷。它们不卖,只是静静陈列,像在提醒:有些记忆,不必寄出,也永远不会褪色。</p> <p class="ql-block">一群人走在户外,背景是红砖建筑与湛蓝天空。他们穿着冬衣,有的交谈,有的低头看手机,步伐轻松。这或许是一次考察,也可能只是日常的走访。但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见证——非遗的土壤,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脚步轻轻踏过。</p> <p class="ql-block">一面锦旗挂在墙上,红底金边,流苏轻垂。“弘扬中华文化 传承非遗工艺”十二个字熠熠生辉,下方“香港青年二〇二二年六月”的落款,让我心头一热。原来,这根麻线,不仅连着过去与现在,也跨过了山河与地域,把不同背景的人牵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手艺不会说话,但它一直在等。等一双愿意学习的手,等一颗愿意倾听的心。而这里,正有人俯下身,接过那根线,轻轻一拉——于是,千年不断的故事,又续上了新的一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