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悬空寺

五洲天

<p class="ql-block"> 美篇昵称:五洲天</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4225918</p><p class="ql-block"> 摄影:五洲天 冰萱</p> <p class="ql-block">  九月,我与夫人邀妹妹、表妹同赴山西畅游。行前我们明确了分工:妹妹对接旅行社事宜,表妹统筹每日伙食安排,我和夫人则负责记录旅途景致。此行有一核心心愿——务必登临悬空寺,只因该寺每日登临票仅3000张,其中600张专设为60岁以上老人预留票,需提前规划方能成行。</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坐落在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间,与主峰天峰岭东西对峙。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唐代诗仙李白称其为“壮观”,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赞叹为“天下巨观”。最高处离地面65米,整个建筑占地125平方米,总体三部分,由禅院和南北二楼组成。寺内供奉“释”、“道”、“儒”,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三教合—”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  站在恒山脚下,仰望那座“悬挂”在翠屏峰崖壁上的千年古刹,古人笔下的惊叹瞬间有了具象的注脚。李白诗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奇绝,在此刻化作眼前真实景象——40间殿阁仅凭27根横梁深插岩壁,远望如一幅精雕细琢的山水浮雕,近观却似展翅之鸟凝于将坠未坠的刹那。</p> <p class="ql-block">  穿过山门,踏上第一级木阶,便开始了登临之旅。楼梯陡峭狭窄,仅容一人通行,木质围栏低矮,需手脚并用,贴近崖壁缓慢前行。木质围栏仅及腰际,我攥紧栏杆,仍需弓身贴壁,手脚并用地一步一步向上挪——指尖扣进石缝时,掌心已渗出冷汗。</p> <p class="ql-block">  昨夜失眠的辗转、登阶时攥紧栏杆的战兢,此刻忽随风涌上心尖。俯身下望,深渊之上枯枝颤颤,一缕晨光却将蛛网镀成银亮——这多像人生啊:看似摇摇欲坠的处境,往往藏着最坚实的支点。夫人忽然指向岩缝中一株小松:“看它!”那树根抓着薄土,枝叶却探向云海,与寺庙飞檐构成奇妙呼应。山风掠过耳畔,我忽然明白:悬空的从来不止是寺,更是人心在绝壁处生出的根须。</p> <p class="ql-block">  转过崖角,山风骤起,表妹的防晒帽被卷向半空,化作崖间一只扑棱的白蝶。抬头忽见三尊彩塑从三宫殿窗棂间俯视——青面武士怒目如炬,似要劈开虚无;三眼白面武士神情肃穆,恰似在丈量深渊;文官微含笑意,眼角纹里藏着看透的从容。明代匠人用三种表情定格了“悬空”的三种心境:抗争、坚守与超脱,原来早在五百年前,他们就将人心的浮沉,嵌进了这木石之间。</p> <p class="ql-block">  循着悬空寺的檐角与栈道继续向上,方才邂逅的彩塑匠心,不过是这座千年古寺文化长卷里的一角。随着脚步深入,更多宗教与历史的密码,在一座座殿阁间次第展开。第一个到达的重要殿阁是大雄宝殿,这是佛教的核心殿堂,供奉着三世佛。接着转入南楼的纯阳宫,参观吕洞宾塑像。再攀登一层来到三圣殿,欣赏栩栩如生的塑像。继续向上,进入北楼的三教殿,这里供奉着释迦牟尼、孔子与老子,是“三教合一”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穿出重重殿阁,脚步终于攀上最高处的悬台—— 当我们在最高处的悬台喘息,云雾突然漫过栏杆,整座寺庙恍若浮空。妹妹翻出手机里的《夜宿山寺》:“李白当年是不是就站在这里写下‘手可摘星辰’?” </p> <p class="ql-block">  凭栏俯瞰,一种登高望远的豪情便自胸中喷薄而出。近处,岩壁如削,松柏横逸,悬空的栈道宛若飘飞的绸带,轻盈缠绕于峭壁之间。飞鸟似流萤,在深谷中时隐时现,倏忽来去。“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毛泽东的词句,道尽了登临悬空寺时那种凌空俯瞰的壮阔与苍茫。</p> <p class="ql-block"> 游览过悬空寺的凌空壮阔后,脚步也随之探向建筑内部的细节。从三圣殿出来后下楼,来到南楼的三官殿,这里供奉着天官、地官、水官,殿内的泥塑均为明代珍品。</p> <p class="ql-block">  表妹翻看照片时惊呼:"你们发现没?三官殿的三尊塑像,正好对应我们四人现在的状态。"确实:青面武士如我紧绷的神经,三眼白面似妹妹的好奇张望,文官含笑则是夫人久经沧桑的从容。而缺席的第四种表情,或许正是悬空寺给每位访客预留的自我投射空间。</p> <p class="ql-block">  更绝的是建筑群的"三教合一"布局:底层纯阳宫供吕洞宾,中层三教殿并奉孔子、老子、释迦牟尼,顶层雷音殿专供佛教。这种垂直分布的宗教空间,暗合古人"登高悟道"的哲学。细看梁架彩绘,墨线勾勒的云纹里竟藏着《金刚经》梵文——原来明代工匠将经文化入装饰,让建筑本身成为可诵念的经卷。</p> <p class="ql-block">  建筑的惊艳,不止于文化符号的堆砌,更在于结构技艺的鬼斧神工。在仅0.8米宽的栈道上,夫人紧握我的手臂:"这些柱子根本不受力吧?"她指着看似支撑实则悬空的立柱。讲解员揭开玄机:“真正的承重结构是深插岩层的27根飞梁,每根用桐油浸泡的当地铁杉木制成,榫卯结构能随山体微移自动调节。”</p> <p class="ql-block">  随着对建筑奥秘的探索暂告一段落,我们结束了核心区域的参观后,沿栈道继续前行,最终从出口离开悬空寺,整个登临过程约35分钟。</p> <p class="ql-block">  走出山门的刹那,那些与险峰相伴的楼阁、吱呀作响的木板,竟在暮色四合时于脑海里一一闪回——这座悬在半空的古寺,最伟大的建筑智慧,或许不在于如何“悬”,而在于教会我们:生命最美的姿态,恰是在摇摇欲坠处,找到自己的平衡支点。正如李白诗云:“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在这座空中楼阁上,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天地间的一句轻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