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博《峇峇娘惹的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峇峇娘惹文化展》上篇

老陈

2025年7月12日星期六,晴。<div>&nbsp; &nbsp; &nbsp; &nbsp;首都博物馆有个新展《峇峇娘惹的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峇峇娘惹文化展》,展期为2025年5月18日-8月17日,老陈抓紧时间在周末去看一看。</div> &nbsp; &nbsp; &nbsp; &nbsp;baba nyonya峇峇娘惹[bā bā niáng rě],意为土生华人,指的是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马来亚(当今马来西亚)的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印度尼西亚)和室利佛逝国(新加坡)一带的华人后裔,是古代中国移民和东南亚土著马来人所生的后代,大部分原籍是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称为baba nyonya。 &nbsp; &nbsp; &nbsp; &nbsp;峇峇娘惹是baba nyonya的音译,即土生华人,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槟城和新加坡都比较多。男性称为Baba“峇峇”,女性称为Nyonya“娘惹”。华人华侨把春节习俗、舞龙舞狮、闽南和客家文化带到印尼,与印尼本土文化长期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娘惹文化”。 <p class="ql-block"><b>前言</b>。</p><p class="ql-block"> 随着古代中国航海技术的发展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拓展,来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人们航行到东南亚,与当地各国进行商贸往来。其中的一部分人最终定居在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与当地社群通婚,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形成了被当地人称为"岜岜娘惹"的土生华人群体。"土生"(Peranakan)一词源于马来语"anak"(意为"孩子"),指"本地出生的混血后裔"。</p><p class="ql-block"> 岜岜娘惹的先辈们秉承着中国人民的进取精神,成为历史的开拓者和一个新社区的先驱者。他们成功地将丰富的中华文化传统与定居的东南亚社群的生活方式相融合,不仅为后代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更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b>南洋风物</b>。</p><p class="ql-block"> 东南亚一直是个独特且具有无穷多样性的地方--有湿热的季风气候、密集的丛林、广泛的水系。综合这些特殊元素所构成的环境孕育了人们世代在这里生活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在亚洲的东南部,喜马拉雅的冰川融化,顺流而下,在中南半岛形成分布广泛的河流水系:向北方移动的印澳板块和往西边移动的太平洋板块碰撞,推升起一连串火山与岛屿。</p><p class="ql-block"> 北方巨大陆块的升温与降温,定期在十一月到三月之间造成自东北方吹拂过南中国海的风,每年中期则吹拂反方向的风;这种定期变动的风力型态,造就了全世界最大的热带季风带,对于东南亚和印度洋赤道地区的船只航行十分有利,使得这片地区成为全世界商业航海的重要摇篮。</p> &nbsp; &nbsp; &nbsp; &nbsp;香料与调料是南洋特产之一。香兰叶。 &nbsp; &nbsp; &nbsp; &nbsp;楠姜。 &nbsp; &nbsp; &nbsp; &nbsp;香茅。 &nbsp; &nbsp; &nbsp; &nbsp;黑胡椒。 &nbsp; &nbsp; &nbsp; &nbsp;白胡椒。 &nbsp; &nbsp; &nbsp; &nbsp;石古仔。 &nbsp; &nbsp; &nbsp; &nbsp;八角。 &nbsp; &nbsp; &nbsp; &nbsp;虾米干。 <p class="ql-block"><b>南洋风物</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东南亚地区非季节性气候维持着蓊郁常绿的丛林生长。在丰饶海岸区与森林边缘区觅食的收获,始终比在原始森林更高。人们更多选择迁移到港口城市的周边,来分享这些地区的资源与物产。他们沿着河流与海岸交易稻米、盐、腌鱼、牲畜、棕榈酒、槟榔。</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东南亚早期的贸易品大多是采集自森林中的香木(苏木、沉香木、檀香木、肉桂),还有树胶及树脂(樟脑、安息香、乳香、丹玛树脂),又或者是林间动物的制品,如紫胶、虫胶、犀角、象牙、极乐鸟、鸟巢等。类似的采集捕猎法,也供应了各种海洋的物产,尤其是珍珠与龟壳。</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在这其中,不论过去与现代,马六甲海峡就像一个十字路口,印度洋和太平洋在这里相接,太平洋季风与印度洋季风在这里相遇,中国、南亚和中东的巨大贸易市场在这里相会,这里既是农业帝国的边境地带,也是通往香料群岛获取奇异宝藏的西部狭窄的门户。这吸引着岜岜娘惹的先祖们一代又一代来到这里。</p> &nbsp; &nbsp; &nbsp; &nbsp;红辣椒。 &nbsp; &nbsp; &nbsp; &nbsp;咖喱叶。 &nbsp; &nbsp; &nbsp; &nbsp;亚参片。 <p class="ql-block"><b>娘惹美食与香料</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土生华人美食又称"娘惹美食",是土生华人社区创造的独特菜肴,根植于东南亚使用丰富香料的饮食传统,至今仍是东南亚传统美食中不可或缺的内容。</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娘惹美食用料复杂,融合了多种文化的饮食特点。主要以马来香料结合中国菜的烹饪方法,各取所长,香浓艳丽,酸甜微辣,色香味俱全,十分精致,不啻为感官的盛宴。娘惹美食的浓郁和艳丽得益于各种香料的使用,包括亚参片、亚参膏、咖喱叶、楠姜、黄姜粉、芫荽粉、红葱、八角、肉桂、葱头油、红辣椒、石古仔、酸柑、虾米干、香茅、黑果、柠檬草、香兰叶等。</p> &nbsp; &nbsp; &nbsp; &nbsp;樟脑、安息香、乳香。 &nbsp; &nbsp; &nbsp; &nbsp;达玛树脂、肉桂、苏木。 &nbsp; &nbsp; &nbsp; &nbsp;沉香木、檀香木。 <p class="ql-block"><b>创造历史的一代先驱</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东南亚的土生华人社群形成于明清之际,通过与当地人通婚,逐渐发展出融合中华、本土与欧洲文化的独特身份特征。19世纪起,峇峇娘惹凭借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成为华人社区领袖,推动当地商业、教育和医疗发展,为东南亚社会进步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b>"峇峇娘惹"社区的形成</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人们藉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东南亚,从事商业贸易。其中的一部分人最终定居在马来半岛和印尼,与当地社群通婚,逐渐融入了当地的生活,约在明朝时形成了最早的被当地人称为"峇峇娘惹"的土生华人群体。其中男性被称为"峇峇",女性被称为"娘惹"。因为更早在当地生根、发展,峇峇娘惹们与之后"下南洋"的华人新客有所不同,在当地居民中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p> <p class="ql-block"><b>东南亚地区的早期中国移民</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今越南广治西北)障塞、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县)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可能在新加坡海峡处)……黄支(可能在今印度康契普腊姆附近)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说明最晚在两汉时期,中国的海商就已前往东南亚各地与之进行海上贸易,且来回路程均需通过马六甲海峡。</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唐代,东南亚诸国已有华人移民。但移民数量较少,还未能形成社群。宋元之后,中国移民逐渐增多。15世纪初,东南亚地区出现中国移民聚居区。郑和下西洋前,爪哇的苏拉巴亚和苏门答腊的旧港,各有数千人聚居的中国移民社群。</p> <p class="ql-block"><b>明清时期的移民</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大规模的东南亚华人社区的形成始于明代,盛于清代。16世纪初期,土生华人社群开始出现在印尼和马来半岛,与此同时,欧洲人的殖民统治染指东南亚,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相继入侵。到182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将槟城、新加坡、马六甲合并为海峡殖民地,1832年新加坡成为海峡殖民地的首府。土生华人在此时也已经在三地立足扎根,最终形成了语言文化上融合的土生华人社群,即"峇峇娘惹"社区。</p> <p class="ql-block">【<b>书影</b>】 Book Excerpt </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中国商船均云集港内,每年初春顺西北季候风南来,夏季则顺东南季候风而返其时,马六甲华侨大都来自闽省,男女顶结髻,习俗同中国,全城房屋,悉仿中国式,俨然为海外中国的城市。”--《马来西亚华人史》</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来源:宋哲美著:《马来西亚华人史》,香港中华文化事业公司,1964年,第51页。)</p> <p class="ql-block"><b>先驱者的非凡人生</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作为跨越传统的先驱们,土生华人在政治、经济、教育、卫生、宗教、文化等领域颇有成就,他们身兼多职,成为本地商业和政坛的开路先锋;他们人脉通达,网络遍布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区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做出了贡献。十九世纪,土生华人已在一些重要领域担任领导者,并顺理成章地成为当时华人社群的领袖,他们为华人争取着更多的权利。</p> <p class="ql-block"><b>1819年-1889年商务与社区的发展</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819年,英国在新加坡设立港口,华人随之陆续而来。当时一些最富有且最具权势的华商是土生华人。其中,热衷慈善事业的家族往往担任社群领导。</p><p class="ql-block"><b> 陈笃生</b>TAN TOCK SENG (1798-1850)</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祖籍漳州海澄人(今龙海市海澄镇),生于马六甲,后随家族来到新加坡寻求商机。他通过地产积累财富,并与英国商人合伙经营,遂成巨富。作为新加坡福建社区的领袖,陈笃生带头成立天福宫。为帮助穷苦华工,他创建了陈笃生医院并营业至今。在不同华人社区之间的关系紧张引发暴动之时,陈笃生与殖民政府合作,从中斡旋。</p> <p class="ql-block"><b>1925年银刻字香烟盒</b>。Lim Kok Lian 为念其祖父母 Lim Boon Keng (林文庆)和 Grace Pek Ha Yin 而赠,新加坡土生文化馆藏。</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盒子上的铭文为"赠予厦门大学林文庆博士,他的朋友和祝福者以表敬意,新加坡,1926年2月25日。"这款纯银香烟盒由伦敦公司 Henry Perkins &amp; Sons 于1925年制造。它于1926年由一群朋友和祝福者在新加坡赠送给林文庆博士。</p> <p class="ql-block"><b>1890年-1945年</b><b>土生华人与海峡殖民地政府的合作。</b></p><p class="ql-block"><b>&nbsp; &nbsp; &nbsp; &nbsp;</b>这一时期,许多允许华人任职的重要无薪政府岗位(包括了立法议会、市议会以及华人咨询局的委员)都由一小群颇具影响力的土生华人轮流担任,他们有些也是英籍海峡华人协会的领导人<b>。</b></p><p class="ql-block"><b>林文庆</b>DR LIM BOON KENG (1896-1957)。</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林文庆博士是20世纪早期著名的土生华人活动家,他是海峡殖民地和中国的教育改革倡导者,像许多东南亚土生华人一样,林博士与中国保持着文化和慈善上的联系。1921年,应陈嘉庚的邀请,林文庆成为中国厦门大学第二任校长,直至1937年。</p> <p class="ql-block"><b>宋旺相S</b>ONG ONG SIANG(1871-1941)。</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海峡华人历史学家,新加坡首位华人爵士,既致力于海峡华人社区的改革,同时也强烈支持英国政府。1894年,宋旺相创办新加坡首家罗马化的马来语报刊《东方之星》,后于1923年出版了代表性的《新加坡华人百年史》。他与林文庆、陈若锦携手创办了英籍海峡华人协会,并发行《海峡华人杂志》。宋旺相曾担任海峡华人教会主席,也曾是海峡华人教堂(现为布连拾街长老会磐石堂)的长老。</p> <p class="ql-block"><b>陈若锦</b>TAN JIAK KIM(1859-1917)。</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陈若锦是陈金声之孙、陈明水之子。他加入金声公司,并在海峡殖民地立法议会以及其他政府组织任职。他大力支持教育,捐款建设新加坡女子学校,协助开办医学院。</p> &nbsp; &nbsp; &nbsp; &nbsp;拍摄于JAVA爪哇的复古老照片。 <p class="ql-block"><b>1946年-1965年新加坡建国时期</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新加坡的新兴领袖皆来自受英文教育的土生华人社区。土生华人妇女也开始争取女性权益,为新加坡《妇女宪章》的制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该宪章是促进性别平等的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  这些珍贵的老照片,展现了峇峇娘惹的容貌、家居服饰、精神状态与生活环境。</p> &nbsp; &nbsp; &nbsp; &nbsp;新娘新郎。 &nbsp; &nbsp; &nbsp; &nbsp;大合影。 <p class="ql-block"><b>多元文化融合的信仰</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海上贸易的发展及多元文化间的交流与影响,使得"峇峇娘惹"社区所奉行的信仰也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这些宗教信仰包括来自中国本土的儒教、道教、佛教,中国的民间信仰、祖先崇拜等,及东南亚本地的信仰,后来又有西方传来的基督教等。</p> <p class="ql-block"><b>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信仰</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海上贸易促成的社会多元化发展,促使峇峇娘惹社区的信仰也趋于多元化。许多峇峇娘惹信奉基督教,土生印度人信奉印度教,土生爪哇和阿拉伯人则信奉伊斯兰教。</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b>二十世纪初祭坛边柜</b>。镀金柚木、纸料、玻璃镜组成,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祭拜祖先</b>。 </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祖先崇拜是土生华人礼仪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祈祷、请愿和提供物质,希望对逝者死后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希望逝者保佑活着的人。许多家庭都在家中设有祖先祭坛。海峡殖民地通常使用来自中国的刺绣祭坛布,而爪哇则用自己制作的蜡染祭坛布。祭祖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在祖先的忌日和节日,如一年一度祭拜祖坟的清明节(Cheng Beng),人们会在祖先的祭坛上摆放祭品。</p> <p class="ql-block"><b>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传统信仰</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就原有传统而言,土生华人信奉道教、佛教、儒教、中国民间信仰和祖先崇拜,他们从自己中国南方的祖先身上继承了这些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土生社区也吸收了东南亚本土社群的信仰与习俗。</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①楠木描金雕龙纹烛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②檀香木彩绘描金关公像,20世纪50-60年代,新加坡土生文化馆藏。</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③黑漆描金山水纹祭品盒套件(Chien-nab),20世纪初,</p><p class="ql-block">新加坡土生文化馆藏。</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④粉彩凤凰牡丹纹盘(4件),1911-1930年间,由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之友通过2009年晚宴筹得的资金购置,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⑤粉彩凤凰牡丹纹香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Sunny Chan Hean Kee赠。新加坡土生文化馆藏。</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⑥香炉,20世纪初,新加坡国家博物馆藏。<br></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⑦粉彩牡丹纹线香底座,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⑧黄铜烛台(一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⑨粉彩凤凰牡丹纹盘,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⑩粉彩牡丹纹杯(3件),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⑪粉彩开光花卉纹茶壶,1911-1930年间,Tony Wee和Colin Holland遗赠,新加坡土生文化馆藏。</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⑫福禄寿三星祭坛布,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加城亚洲文明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土生华人家中的祭坛</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土生华人家中通常有三个祭坛,分别供奉家神、祖先和灶神。家神祭坛一般设在正对大门的会客厅,以保护房屋和家人免受厄运和邪灵的侵扰。土生华人供奉的神灵包括佛教的观音菩萨,或道教的关公、张飞和刘备。家庭成员每日都会祈祷。祭坛上会摆放各种食物和饮料,并装饰花卉,前面还会挂着一面祭坛布(tok wi)。</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陈金殿家族住宅Botan House会客厅的祭坛,新加坡,约1948年,银盐照片。</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①楠木描金雕花祖先牌位灵屋,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新加坡土生文化馆藏。</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②朱漆牌位,20世纪初,新加坡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③龙纹祭坛布,20世纪早期至中期,Rudolf G.Smend 赠,新加坡土生文化馆藏。</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这块祭坛布上写有"慎终追远"四个字,意为慎重地办理亲人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引申开来,提醒人们勿忘先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