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协同研磨 践行提质初心——《犟龟》授课全流程教学反思

安源红领巾学校

<p class="ql-block">  11月3日,在安源红领巾学校与燎原学校校际联合教研活动中,我执教的《犟龟》展示课顺利落幕。从最初的独立备课到初课的打磨试教,再到最终展示课的精彩呈现,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集体智慧与个人成长。结合专家点评与自身复盘,我从备课、初课、展示课三个维度展开深度反思。</p> 备课:从“个人构想”到“协同共创”,拓宽教学视野 <p class="ql-block">最初独立备课时,我聚焦《犟龟》文本本身,围绕“预测”阅读策略设计教学流程,虽能完成基础教学目标,但在环节衔接、学生互动、文化融合等方面缺乏深度思考。比如,仅简单设定“预测故事情节”的单一任务,未考虑如何通过分层活动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对“红色文化与学科融合”的要求,仅计划在课堂结尾生硬植入,未能找到与文本“坚持”主题的契合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际联合教研平台为备课注入了新活力。与燎原学校的同仁开展多轮研讨时,大家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建议增加“预测依据分享”“小组互评预测”等环节,让“预测”策略落地更扎实;针对红色文化融合,提出结合安源红色故事中“坚持奋斗”的精神内核,与犟龟的执着品质相呼应。同时,萍乡学院专家团队从“期待视野”理论出发,指导我关联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提问,让课堂更具人文温度。这场从“个人备课”到“协同共创”的转变,让我跳出了单一教学思维,学会从集体智慧中汲取养分,让教学设计更全面、更贴合教学实际。</p> 初课:暴露短板明方向,打磨细节促提升 <p class="ql-block">初课试教时,课堂呈现与预设存在较大差距,也让我清晰看到自身教学的短板。从课堂呈现来看,一是环节衔接生硬,“预测小锦囊”的出示时机不当,未能及时为学生提供有效支架,导致部分学生不知如何精准预测;二是红色文化融入突兀,在讲解犟龟的坚持后,直接引入红色故事,学生反应茫然,未能形成情感共鸣;三是评价语言单一,多以“很好”“不错”回应学生,未能针对性点评,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学生表现来看,课堂参与度两极分化明显,少数活跃学生主导互动,多数中等生和学困生处于被动倾听状态;面对开放性问题,学生思维局限,未能充分展开联想,这也反映出我在提问设计和课堂引导上的不足。初课结束后,两校教师和专家第一时间反馈问题,刘蕊副校长精准指出“师生互动形式单一、思维引导不足”的核心问题,为后续修改明确了方向。这次初课试教,虽暴露了诸多问题,但也为展示课的提质升级奠定了基础。</p> 展示课:优化迭代显成效,反思不足再前行 <p class="ql-block">  经过多轮协同研磨,最终的展示课在初课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课堂呈现上,我优化了教学流程,将“预测小锦囊”拆解为“看标题预测”“抓关键词预测”“结合生活预测”三个层次,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方法,环节衔接自然流畅;红色文化融入方面,通过“犟龟的坚持与安源先辈的奋斗有何相似之处”的提问,搭建文本与红色文化的桥梁,学生理解更深刻;评价语言也更具针对性,如“你能结合前文细节预测,非常严谨”,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p><p class="ql-block"> 从学生表现来看,课堂专注度明显提升,思维活跃度显著增强。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主动分享预测依据,甚至提出个性化见解;面对红色文化关联问题,能结合已知知识表达观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显融洽。展示课得到了专家与同仁的肯定,这离不开校际协同的研磨与专家的引领。</p><p class="ql-block"> 但反思展示课,仍有可提升空间:一是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精准,虽设计了分层活动,但未能及时捕捉其困惑并给予个性化指导;二是游戏化活动不足,课堂氛围虽活跃,但缺乏趣味性活动巩固所学,部分学生后期注意力有所下滑;三是红色文化延伸不够,未能结合“亲子作业”等形式,让文化渗透从课堂延伸到课外。</p> <p class="ql-block">  此次《犟龟》授课的全流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协同提质”的力量。从备课的视野拓宽,到初课的短板暴露,再到展示课的优化提升,每一步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与专业的引领。未来,我将带着此次反思,持续优化教学各环节,在协同教研中不断成长,让课堂更具温度与深度,真正践行提质初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