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创新《内经•新析37-3》肝硬化

一凡邦越

<p class="ql-block">导读,我们再次运用“取象比类”和“审证求因”的中医思维,对“肝硬化”这一现代疾病进行《黄帝内经》视角的新析。</p><p class="ql-block">首先需要明确:《黄帝内经》中没有“肝硬化”的病名,但其对“胁痛”、“积聚”、“癥瘕”、“鼓胀”(水鼓)、“黄疸”等病证的深刻论述,精准地描绘了肝硬化从早期到晚期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在中医理论中,肝硬化多归属于 “肝著”、“积聚”、“癥瘕” 的范畴,其失代偿期出现的腹水则属于 “鼓胀” ,若伴有黄疸则为 “黄疸” 病。</p><p class="ql-block">一、核心病机新析:从“肝络壅滞”到“癥积形成”的动态过程</p><p class="ql-block">肝硬化的病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肝体受损、肝用失常,最终形成“癥积”的结果。</p><p class="ql-block">1. 早期/代偿期:“肝著”与“积聚”—— 气滞血瘀,痰浊内结</p><p class="ql-block"> · 《灵枢·五邪》:“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p><p class="ql-block"> · 《难经》(发挥内经思想):“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p><p class="ql-block"> · 传统解释: “肝著”指肝脏气血郁滞,附着不通。“积聚”是腹内结块,“积”属阴、属血分,固定不移。</p><p class="ql-block"> · 现代新析:</p><p class="ql-block"> · “邪在肝”:可视为肝炎病毒(湿热毒邪)、酒精(酒毒)、脂肪(痰浊)、药物损伤等致病因素。</p><p class="ql-block"> · “恶血在内”:指肝脏微循环障碍,纤维组织开始增生,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形成门静脉高压的早期改变。</p><p class="ql-block"> · “积聚”的形成:这是一个 “气滞—血瘀—痰凝” 相互搏结的过程。对应着肝细胞反复坏死、再生,以及纤维隔形成,假小叶生成的病理过程。这个硬化的肝脏,就是中医所说的 “癥积”——一个固定于胁下(肝区)、有形的、属血的病理产物。</p><p class="ql-block">2. 晚期/失代偿期:“鼓胀”—— 肝脾肾同病,水湿内停</p><p class="ql-block"> · 《灵枢·水胀》:“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p><p class="ql-block"> · 传统解释: “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为特征。病机关键在于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肾失气化,导致水湿内停。</p><p class="ql-block"> · 现代新析:</p><p class="ql-block"> · “腹胀,身皆大”:精准描述了腹水的典型表现,严重者可伴有全身水肿。</p><p class="ql-block"> · “色苍黄”:既可能指营养不良的萎黄,也可能指黄疸(胆红素代谢障碍)。</p><p class="ql-block"> · “腹筋起”:生动刻画了腹壁静脉曲张的体征,这是门静脉高压的直接后果。</p><p class="ql-block"> · 病机演变:肝病日久,横逆乘脾(“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导致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久病及肾,肾阳虚则无法温煦脾土、蒸化水液,使水湿泛滥更甚。这与现代医学认为肝硬化晚期出现低蛋白血症(脾虚不运)、醛固酮升高(肾失气化)、门脉高压(肝血瘀阻) 共同导致腹水的机制高度契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脏腑整体观新析:病位在肝,核心在脾,终极在肾</p><p class="ql-block">《内经》的“五脏相关”理论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与脾(土)的关系:“见肝之病,知肝传脾”</p><p class="ql-block"> · 《金匮要略》(源于内经):“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p><p class="ql-block"> · 新析: 这是肝硬化治疗的核心原则。肝病必然影响脾胃功能。</p><p class="ql-block"> · 临床对应:患者常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乏力、便溏等脾虚症状。脾虚不能化生精微,导致白蛋白合成不足;脾虚不能统血,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易发生出血(如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p><p class="ql-block">· 与肾(水)的关系:“肝肾同源”</p><p class="ql-block"> · 《格致余论》(阐发内经):“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者俱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肝肾之阴,悉具相火。”</p><p class="ql-block"> · 新析: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肝硬化晚期:</p><p class="ql-block"> · 肝阴亏耗,累及肾阴:出现肝肾阴虚,表现为口干、舌红少苔、蜘蛛痣、肝掌等。内分泌紊乱(如雌激素灭活减少)与此相关。</p><p class="ql-block"> · 肾阳虚衰,水无所主:出现脾肾阳虚,表现为畏寒肢冷、夜尿频多,水湿泛滥加重,腹水难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黄帝内经新析》:肝硬化的现代中医模型</p><p class="ql-block">中医要素 传统阐释 对应肝硬化的现代病理生理</p><p class="ql-block">病因 湿热疫毒、酒毒、情志所伤、虫积(血吸虫) 乙肝/丙肝病毒、酒精、自身免疫、代谢综合征(脂肪肝)、血吸虫病等。</p><p class="ql-block">核心病机 本虚标实。 本虚:肝脾肾气血阴阳俱虚。 标实:气滞、血瘀、水湿(痰饮)。 肝星状细胞活化、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血瘀成癥)。 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开放(腹筋起)。 低蛋白血症、水钠潴留(脾肾阳虚,水湿内停)。</p><p class="ql-block">病理产物 “癥积”(血瘀)、水饮、黄疸 肝纤维化、假小叶形成(肝硬化)、腹水、高胆红素血症。</p><p class="ql-block">病势转归 初病在气,久病入血;先伤肝体,后及脾肾 从肝炎(功能异常)到肝硬化(结构改变),从代偿期到失代偿期,累及全身多系统。</p><p class="ql-block">关键体征 胁下癥积、鼓胀、黄疸、蜘蛛痣、肝掌 肝脾肿大、腹水、黄疸、蜘蛛痣、肝掌(与雌激素灭活减少、血管扩张有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对现代防治的启示</p><p class="ql-block">《内经》“上工治未病”的思想对于肝硬化这种可预防性疾病尤为重要。</p><p class="ql-block">1. “治未病”—— 预防与早期阻断</p><p class="ql-block"> · 避邪气:接种疫苗预防肝炎、戒酒、健康饮食控制脂肪肝,相当于“虚邪贼风,避之有时”。</p><p class="ql-block"> · 既病防变:对于已患有慢性肝病(如乙肝、脂肪肝)的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阻断或延缓肝纤维化的进展,就是“当先实脾”,防止传变的关键。</p><p class="ql-block">2. “既病防变”—— 治疗策略</p><p class="ql-block"> · 代偿期(“积聚”期):治疗以 “通” 和 “消” 为主,“实脾” 为辅。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目标是抗肝纤维化,延缓疾病进程。现代抗病毒治疗可视为“清热解毒”,抗纤维化药物则是“活血化瘀”的现代延伸。</p><p class="ql-block"> · 失代偿期(“鼓胀”期):治疗需 “攻补兼施” 。温补脾肾、化气行水以治其本,活血利水、软坚消癥以治其标。在运用利尿剂(“利水”之法)的同时,必须注重补充白蛋白、保护肾功能(“扶正”之法)。</p><p class="ql-block">3. “瘥后防复”—— 调养与管理</p><p class="ql-block"> · 情志调摄:《内经》“怒伤肝”,保持情绪舒畅对肝病患者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 · 饮食有节:严格戒酒,低盐、适量优质蛋白饮食,避免加重肝脏负担。</p><p class="ql-block"> · 起居有常:避免劳累,耗伤气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用《黄帝内经》的智慧新析肝硬化,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器官的硬化,而是一个以肝为核心,累及脾肾,由气分深入血分,最终导致气血水运化全面失调的全身性疾病。</p><p class="ql-block">· “积聚”是“癥积初成”的结构改变期,治疗重在活血消癥,防治传变。</p><p class="ql-block">· “鼓胀”是“水湿泛滥”的功能失代偿期,治疗难在攻补两难,平衡阴阳。</p><p class="ql-block">这种整体、动态的视角,深刻揭示了肝硬化的复杂本质,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即在抗病毒、抗纤维化(祛邪) 的同时,始终不忘保护肝功能、改善营养、调节免疫(扶正),这正是《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思想在当代临床的卓越体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