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慧芳

贾晓军196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昵称:贾晓军196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13031788</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贾晓军</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贾惠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1928.2.16——201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贾慧芳,河北省蓟县西山北头人,出生于1928年,享年90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她自由接受县立第一完小,按当时情况其学历也是很好的,再加上家庭缘故和本身素养,她的琴棋书画都是很有造诣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结婚嫁给了胡月,这个家庭也是一个革命家庭,促使贾慧芳更上一层楼,后来进入蓟县初级师范任教,后来被选拔成为主要领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与她的关系,同是贾家人,她的辈分同我的爷爷一辈,所以我称呼她为大姑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也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父亲给我们夫妻两个调动都进了城,让我们能够聚在一起,要感谢的肯定首位是父亲。他也是在按照请调步骤,从乡教委到公委,层层请示,审批。反思结果呢,最困难的我们却没能达成,反而不起眼的进了城。你可能不知道,我的妻子在八六年从自行车摔了下来,造成小脑震荡大脑挫伤,住院都近一个月,每天都不能记得事情经历经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也是这样也是刚进去一中才起步,最早想去二中,但是没有批准,所以,在妻子生活不能自理得情况下,我们提出了申请,结果就是局里面根本就不按照你所处情况审理。在我们乡教委屈庄子王的指点下,告诉我们上面根本就考虑你所有情况,而是看看谁的门子硬,看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父亲才卖脸求了他原来的老同事,这样一纸调令,上面标注到城关镇报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两个非常高兴拿着调令直奔教育局,在局里遇见了我们村的一个贾家姑奶贾慧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她非常热情的询问了我们事由,当看到我们手里的调令直接就烦了,她告诉我们调到城关镇就有可能比原来的翠屏山中学还要远,这样的调动得不偿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于是她就领着我们去了人事科直接找到人事科长张某,让他给从新开除调令直接进入城内国办中小学,并且也是按照我妻子情况直接告诉他到小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很诧异,姑奶奶有这么大的通天本事,能够让局里干部这么俯首听命。后来从姑奶那知道姑奶在师范教过的学生。后来教育局黄贺永局长曾经告诉我我的调动是他经手的,我无法考证,但是我非常感谢她,对我的关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了半天我的这个姑奶关系到底怎么来的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她叫贾慧芳,是西山北头人,她的父亲是贾宝林,她在我们西山北头也是辈分很高的,她与我的爷爷是同辈分,我尊称她为姑奶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了解蓟县历史的人都知道我们西山北头百年来也出现了几位全县乃至全国有名的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分别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贾珣,清末秀才,候选州官,西山北头小学创始人,第一任校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贾顺,清末秀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贾廷元,蓟县县议会副议长,西山北头小学创始人之一,第二任校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贾宝林,蓟县保安大队队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贾廷权,蓟县冀东大暴动特务营教导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张晓鹏,蓟南县县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贾廷臣(李子光),蓟县县委创始人,盘山抗日根据地创始人,河北省副省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冯勤,天津市委副书记,蓟州政协副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贾宝林的后代,他们继承了很多优良创通与基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姑奶奶的父亲叫贾宝林,与我们不是同门,并且他们整个家族的门风也是众人知晓的。在我掌握的历史中,在中华民国初期,贾宝林曾任蓟县保安大队队长,统帅全县特别是古城蓟州的安全保卫工作,他所在的办公地点,是在同兴居饭店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贾宝林用他的机智与过段,在地方政府、国民党、共产党之间周旋,利用他的职务解救了众多的被捕村民,让他们能够获得自由。但也不可能全部解决搭救出来,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本家九爷贾珅被叛徒出卖,被日寇捕捉到城内,尽管他进行了全力的解救,但还是不能达到目的,坚强的工厂党员革命战士地下交通员被悬头城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也是他一生的遗憾。自此他辞掉保安队长,回到了西山北头务农,我在很多西山村志、村史等文件中都看到了有关贾宝林的叙述,不是作为反面人物,而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社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个实话,在我们村他有田产,高于贫民低于地主。在四七年土地改革时土地没有了,房产没有了。我在让别人绘制的贾家大院图示中,看到了贾宝林栖身在贾家大院贾廷摩的后面。也有人告诉我,他们整个家庭不属于这里,是村里给安排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也从村里的材料看到有文化,见过世面的他,没有被村民所歧视,而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这里面还有这位就是前期在蓟县议会做副议长的贾廷元,也是如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姑奶奶是二八年出生,比我父亲还大一岁。也就是说,在解放前大姑奶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按照她的年龄是在新中国成立之时结婚的,我所知道的大姑爷是位化学老师,也就是说他们家庭也不是普通人家,这样造就出来和大姑奶奶同样的知书达礼的文人,这些我们就不必要去追寻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所知道的就是有文化、有水平的大姑奶,也就是在蓟县初级师范五零年建设开始就从事教师职业,在1978年9由天津市蓟县管理后,她便成为那里的领导,直至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她培养的学生还是非常多的,也在蓟县的各行各业重要岗位上一展身手。在八十年代她退了下来,县政府给她安排的住处,就在县政府前面的几排平房左侧第二排。这也说明政府对知识分子是多么重视,她在什么心目中是多么重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父母逝世的几年,因为守孝,我们就没有看望姑奶奶,直到去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中的一件事,姑奶奶找到我告诉我他的大伯子,也就是她丈夫胡月的大哥要到一中捐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位老人退休后,积攒了二千块钱,包括平反给的补贴,拿出来给我们蓟县一中学习困难学生助学用。我与时任校长张景商讨如何接受,他只是旦旦告诉我太少不值得他出面,所以那个捐赠仪式也就草草收场。所捐赠的书籍钱款也不知去处了,辜负了一位老革命的良苦用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也许这些都是侄孙的不是,尽管有许多不应该,也没有能够送您老一程,请您别抱怨我们的无知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