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素质教育作为破解教育功利化倾向、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核心路径,其内涵在党的历次全会部署中不断丰富深化。在教育发展的长河中,素质教育始终扮演着破解教育功利化迷局、培育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核心角色。从理念的初步萌芽到体系的逐步完善,它的内涵在党的历次全会的战略部署中不断沉淀、丰富,最终实现了从零散探索到系统建构的华丽蜕变。</p><p class="ql-block"> 回望1988年十三届三中全会开启教育体制改革的破冰之举,再到2025年二十届四中全会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这相隔37年的两次里程碑式会议,如同教育改革征程上的两座灯塔,既一脉相承地坚守着素质教育“育人”的核心使命,又与时俱进地拓展着其实践路径与价值导向,为不同时代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9日,有源书院迎来了第218次主题活动。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到青海省教育学会理事、青海省美育协会常务副会长朱永才老师,他以深厚的教育积淀与独特的思辨视角,为在场听众系统梳理了素质教育在时代浪潮中再出发的内涵演进脉络。在他的娓娓道来中,我们不仅得以循着历史的足迹看清我国教育改革的内在逻辑,更对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知,仿佛在迷雾中找到了前行的罗盘,心中满是豁然与笃定。</p><p class="ql-block"> 会讲伊始,朱永才老师便开宗明义地指出:“素质教育绝非一时兴起的教育潮流,而是契合我国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向。”紧接着,他从两个维度展开了细致阐释。从社会发展维度来看,知识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突破正重塑着各行各业的形态,这不仅对人才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对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发出了迫切呼唤,而素质教育正是培养这类适应时代变革新型人才的沃土;</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我国正昂首阔步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亟需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劳动者队伍与专业人才梯队,素质教育恰恰能为国家的长远发展筑牢人才根基,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p><p class="ql-block"> 从个体成长维度而言,素质教育更是满足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它摒弃了单一化的培养模式,尊重每个生命的独特性,助力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实现品德、智力、体质、审美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最终成为健全的社会个体。</p> <p class="ql-block"> 当两千多年前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跨越时空与十三届三中全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时代部署相遇;当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倔强呐喊,与《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荒诞场景形成强烈碰撞,这场跨越古今的思想对话,让素质教育推行多年来潜藏的三大“痛点”愈发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眼前——理论根基的薄弱、体制衔接的断裂、功利思维的侵蚀。这些深刻的困境,也引发出朱老师对于素质教育的深刻认知:</p><p class="ql-block"> 素质教育的生长与发展究竟该扎根何处?它该如何撼动应试教育长期固化的“皇权”格局?素质教育真正的核心内核,也就是那副坚不可摧的“金身”究竟是什么?分数在教育体系中应被置于怎样的位置?一张试卷上的数字,真的有能力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吗?朱老师意味深长地引导大家,这些问题的答案并非深藏于遥不可及的理论著作中,它藏在古籍经典的字里行间,深深镌刻在党建引领下教育事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之中。</p> <p class="ql-block"> 谈及理论之困,朱老师将其比作哪吒初闻自己是“魔丸转世”时的惶惑无措。就像哪吒在第一部影片中得知自己的宿命标签后,明明深知这标签的不公,却始终找不到打破命运枷锁的底气与方向,当下素质教育的理论发展,也正陷入这种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迷茫境地。朱老师进一步剖析,这种理论困境的本质,是“传统智慧断层”与“现代创新不足”共同造成的双重缺失。如今不少教育从业者将素质教育误当作“舶来品”,一味盲目照搬国外的教育模式,却对我国本土的传统教育智慧视而不见。殊不知,孔子的诸多教育思想中,早已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精髓,等待着后人的发掘与传承。</p><p class="ql-block"> 孔子秉持“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门下弟子可谓形形色色:既有颜回这样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的学子,也有曾“陵暴孔子”、性格鲁莽的子路。无论弟子出身是高贵还是低贱,品行端庄还是顽劣,他都一视同仁,给予他们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种理念,与当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核心思想可谓一脉相承,跨越千年依旧闪耀着真理的光芒。而他践行的“因材施教”,更是素质教育尊重个体成长规律的古老实践范本。孔子敏锐洞察到弟子们的个性差异,针对“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的不同特质,为每个人量身定制教学方法,比如对子路的急躁性格加以劝诫,对冉求的谦逊内敛予以鼓励,这种教学智慧即便放在今天也极具借鉴价值。</p><p class="ql-block"> 可令人惋惜的是,这些宝贵的本土教育智慧在现实中却遭到了严重忽视。高校学者的理论研究大多停留在学术期刊与研讨会的殿堂之上,充满了晦涩的专业术语,难以落地到一线教学场景;而基层教师扎根课堂,拥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却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引,在推行素质教育时常常凭感觉摸索,极易走偏。这种“学者不懂教学,教师不懂理论”的割裂局面,让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难以形成推进合力。</p> <p class="ql-block"> 更让人忧心的是,部分所谓的“素质教育理论”还陷入了形式化的误区。有些学校将素质教育简单等同于“课外活动的叠加”,认为只要开齐了音乐、体育、美术课程,就是践行了素质教育;还有些教育者把“快乐教育”曲解为“无底线的放纵”,在教学中一味迎合学生,放弃了基本的知识传授与品格培养。这些错误的认知,导致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屡屡偏离正轨。这就像《哪吒2》中哪吒曾试图通过躲藏来逃避“魔丸”的身份,结果非但没能摆脱困境,反而陷入了更深的迷茫。朱老师强调,没有正确理论指引的教育实践,做得越多,反而离素质教育的初衷越远。</p><p class="ql-block"> 值得庆幸的是,十三届三中全会早已为理论困境的破解指明了方向。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无疑是为素质教育理论构建点亮了明灯。</p><p class="ql-block"> 朱老师总结道,素质教育的理论根基,既要深深扎根于本土,从孔子“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等传统教育智慧中汲取养分;又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吸收现代教育理论的先进成果,结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构建起一套兼具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的思想体系。</p><p class="ql-block"> 唯有如此,才能让素质教育摆脱“跟着感觉走”的尴尬,就像哪吒最终认清宿命后,勇敢拿起火尖枪反抗命运那样,让每一位教育实践者都清晰地明白教育的初心是“为何而教”,教育的内容该“教什么”,教育的方法要“怎么教”。</p> <p class="ql-block"> “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理不容,我便逆转这乾坤。”《哪吒2》中这句充满力量的呐喊,深深戳中了无数素质教育实践者的内心。朱老师结合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真实经历,讲述了素质教育在推进过程中遭遇的体制衔接困境。许多教师满心热忱地想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学生招生体系,可上级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依旧以升学率为硬性指标,升学率的高低直接与学校的声誉、资源挂钩,这让综合素质评价沦为了可有可无的点缀;不少学校想为教师减负,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研究素质教育、打磨教学方法,可各类非教学任务接踵而至,填表、迎检、培训等事务占据了教师大量的工作时间,让他们分身乏术、疲于应对。</p><p class="ql-block"> 朱老师感慨道,这种体制衔接上的断裂,正是素质教育推进路上最坚固的羁绊。这正如哪吒所挑战的从来不是某个单独的神仙,而是整个天庭固化的规则体系,素质教育面临的也绝非个别学校或家长的阻力,而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形成的强大体制惯性。尽管十三届三中全会就已明确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等举措,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体制衔接的壁垒依旧坚不可摧。</p><p class="ql-block"> 随后,朱老师将这种体制性断裂拆解为三个具体层面:</p><p class="ql-block"> 其一,是评价机制的严重错位。“唯分数论”如同顽固的藤蔓,紧紧缠绕着整个教育生态。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封建科举制度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畸形执念,范进从二十岁开始应试,一直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半生的光阴都耗费在科举路上,只因在那个时代,科举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通道。而如今,许多家庭依旧将高考分数奉为圭臬,把它看作孩子未来的“唯一出路”,在这种认知下,素质教育自然只能沦为升学之外的附属品,难以真正融入教育核心 。</p><p class="ql-block"> 其二,是资源配置的失衡不均。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的素质教育资源差距悬殊,乡村学校受限于资金、师资等问题,常常面临音体美劳课程开不齐、开不好的窘境;而城市里的优质学校,不仅拥有充足的教学设备,还有优秀的专业教师,其丰富的素质教育资源却难以向外辐射。这种差距不断拉大,形成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让素质教育的推进陷入不公平的困境。</p><p class="ql-block"> 其三,是协同机制的严重缺失。教育、财政、文旅等多个与素质教育相关的部门,往往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系统性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可现实中,学校常常只能单打独斗,独自应对各种难题,很难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p><p class="ql-block"> 朱老师坦言,这种体制性的羁绊,让素质教育长期处于“体外循环”的尴尬境地。这就像《哪吒1》中的哪吒,即便拼尽全力救下了陈塘关的百姓,却依旧摆脱不了“妖”的标签。素质教育也是如此,即便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培养出了众多全面发展的学生,也始终难以获得与应试教育同等的认可与地位。但《哪吒2》的剧情也告诉我们,陈旧的规则并非坚不可摧。当百万海妖齐心协力举起定海神针,当哪吒与敖丙放下隔阂联手挑战不公的秩序,旧的体系终究会被新的力量所改写。</p> <p class="ql-block"> 而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等一系列举措,正是打破体制壁垒的关键钥匙,为素质教育的顺畅推进扫清障碍。</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本质是照亮人心的火炬,而非制造分数的机器。”朱老师的这句话,让在场者无不陷入沉思。随后,他讲述了《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片段,引得众人唏嘘不已。范进中举后,乡邻们的态度从之前的不屑一顾瞬间转变为阿谀奉承,胡屠户对他的态度更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前敢“一口啐在脸上”,后来见女婿衣裳后襟皱了,都要一路低着头替他扯几十回。这种将教育价值彻底简化为功名利禄的荒诞场景,正是功利主义侵蚀素质教育的真实写照。朱老师痛心地指出,功利思维就像一种顽固的病毒,正一点点蚕食着教育的初心,让本应滋养心灵的教育,逐渐沦为追逐名利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人生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不求名利之人,更懂得将精力与时间投入到自我成长之中。无论是学习新技能、提升专业能力,还是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精神世界,都是实现自我超越的重要途径。通过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极限,我们可以逐渐达到更高的境界——终身学习,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清醒的人生选择,一种与世界温柔相处的方式。它无关年龄,无关境遇,而是在每一个阶段都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在持续学习中不断突破自我、完善自我。</p> <p class="ql-block"> 就像哪吒打破“魔丸宿命”的勇气,终身学习者也在不断打破认知的边界,挣脱固有思维的束缚。年轻时,学习是为了积累底气,拓宽人生的可能性;中年时,学习是为了对抗焦虑,在变化的世界中站稳脚跟;老年时,学习是为了滋养心灵,让生活充满乐趣与温度。只有这种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让我们在面对名利诱惑时保持清醒,在遭遇人生低谷时拥有重新出发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这种功利主义的侵蚀,体现在教育的各个层面,全方位地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学校层面,部分学校将素质教育当作招揽生源的“招生噱头”,开设的特色课程只为了在宣传时增添亮点,至于课程是否真正能促进学生成长,则全然不顾;更有甚者,将素质教育也纳入了应试的框架,艺术考级的证书、科创竞赛的奖项,都变成了学生升学的“加分项”,这让学生被迫奔波于各种培训班之间,疲惫不堪,素质教育也彻底变了味。</p><p class="ql-block"> 在家庭层面,家长们的教育焦虑被不断放大,就像范进的老母亲日夜盼着儿子中举一样,许多父母将孩子的成长异化为一场残酷的“升学竞赛”。他们盲目地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不断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完全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剥夺了孩子自主探索世界的空间。在社会层面,“唯名校论”“唯学历论”的价值观四处蔓延,人们简单地将教育价值等同于“找好工作、赚大钱”,却忽略了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p> <p class="ql-block"> 朱老师进一步补充道,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导向,与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本意相去甚远。孔子倡导的“学而优则仕”,并非鼓励人们通过学习追逐功名利禄,他更强调“仕而优则学”,认为学习的核心目的是提升自我修养、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而非单纯追求功名。</p><p class="ql-block"> 更可怕的是,功利思维还在悄然扭曲着学生的价值观。这就像《哪吒1》中的申公豹,因妖族身份一直被仙界排斥,便急于通过立功来证明自己,最终在急功近利中误入歧途。如今许多学生在功利化的教育环境中,逐渐变得目光短浅,只看重眼前的分数和利益,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p> <p class="ql-block"> 而十三届三中全会强调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正是驱散功利阴霾、回归教育初心的根本遵循。</p><p class="ql-block"> 如何破解功利之毒?朱老师给出了清晰的路径。从教育领域来看,学校要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摒弃短视的功利行为,将育人放在首位,让素质教育回归育人本质;从家庭层面来说,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放下无端的焦虑,多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与人格完善,明白分数只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个小小注脚,绝非人生的全部;从社会层面来讲,更要营造尊重教育规律、崇尚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打破“唯分数”“唯名校”的刻板印象,让全社会都能真正认识到素质教育“金身”的珍贵价值。</p><p class="ql-block"> 分数不能决定成功,成长才是终极答案。朱老师的这句话,引发了在场者的强烈共鸣。他带领大家回望范进中举后的人生,中举虽然让他摆脱了贫困的生活,却并没有让他获得真正的幸福与价值。相反,长期的应试经历让他变得迂腐、麻木,最终沦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p><p class="ql-block"> 再看现实生活中,无数“高分低能”的案例屡见不鲜,许多名校毕业生虽然拥有优异的成绩,却因缺乏抗压能力、合作精神,在职场上屡屡受挫,难以适应社会。这些事例都清晰地证明,分数绝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功。真正决定人生高度的,是素质教育所培育的健全人格、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这正是素质教育能够在新时代毅然再出发的核心底气。</p> <p class="ql-block"> 朱老师强调,素质教育的再出发,更是对“成功”二字的重新定义。这种成功,不是试卷上单一的分数指标,不是名校光环带来的短暂虚荣;而是像哪吒那样,勇敢打破命运贴下的标签,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贡献力量,达成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更是像孔子的弟子们那样,无论出身富贵还是贫寒,都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施展才华、发光发热,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三十七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直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围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作出了全面而系统的部署。与十三届三中全会对素质教育的初步探索相比,二十届四中全会对素质教育的论述,早已摆脱了零散的理念萌芽状态,形成了涵盖核心目标、实践路径、保障机制的完整系统体系,实现了素质教育内涵的全方位跃升。</p><p class="ql-block"> 全会明确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将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紧密相连。这一重要论述,清晰地界定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非“育分”。它的内涵极为丰富,既包含了道德修养、知识素养、身体素质、审美情趣、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更着重强调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协同培育。这种论述,成功将素质教育从过去“反对应试”的被动导向,转变为“立德树人”的主动建构,构建起一套内涵深厚、指向明确的育人目标体系,为素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p> <p class="ql-block"> 终身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人的成长,更在于它能让我们超越名利的局限,找到人生的真正价值。给素质教育一个再出发的理由,其实就是给每个成长中的孩子、每个在人生路上前行的成年人,一个拥抱更美好未来的机会。我们期盼着,每个孩子都能远离范进式的荒诞人生,挣脱分数的沉重枷锁;都能像哪吒那样,打破外界贴下的标签,在素质教育的滋养下全面成长;都能拥有素质教育赋予的“金身”,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从容自信地前行,最终实现属于自己的真正成功。</p><p class="ql-block"> 本期有源书院的会讲虽已落下帷幕,但这绝不是关于素质教育讨论的终点,而是推动素质教育落地生根的全新起点。正如那句深刻的教育箴言所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p><p class="ql-block">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名利只是途中的风景,而终身学习才是支撑我们跑完全程的耐力。与其在名利的围栏中患得患失,不如跳出局限,以终身学习的姿态奔赴更丰盈的人生。素质教育的再出发,正是要以这样的教育本质为指引,在党建引领下,凝聚全社会的合力,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绽放。</p> <p class="ql-block">【本文由个人读书笔记所构建】</p><p class="ql-block">人生箴言——</p><p class="ql-block"> 素质教育的再出发,是对“成功”的重新定义。成功不是单一的分数指标,不是名校光环下的虚荣,而是像哪吒那样,打破命运的标签,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像孔子的弟子们那样,无论出身如何,都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p><p class="ql-block">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名利只是途中的风景,而终身学习才是支撑我们跑完全程的耐力。与其在名利的围栏中患得患失,不如跳出局限,以终身学习的姿态奔赴更丰盈的人生。终身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人的成长,更在于它能让我们超越名利的局限,找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当我们把精力从追逐名利转向提升自我,从向外索取转向向内深耕,便会发现人生还有更广阔的天地。</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