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合力铸水箭,一飞冲天破云霄【记许辉老师的科技探究实践专题活动——“水火箭比高”】

A8

<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9日,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第二理科综合楼601室,室外暖光氤氲,雨意朦胧,室内人头攒动,热情洋溢。三次上央视的“科学教育多面手”的许辉老师在讲台指导一群科学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的物理老师制作飞向天空的水火箭。</p> 腾飞的火箭,点燃梦想;博学的老师,导引探索 <p class="ql-block">  大屏幕上,比赛场长,天空蔚蓝,“三、二、一,发射”!水火箭腾空而起,粉红色烟雾划出美丽的彩带,观众热烈,掌声雷动。221米的高度再刷新许老师的纪录,国内同行遥遥领先。老师们纷纷站起,掌声欢呼。</p><p class="ql-block"> 许老师先对水火箭项目的分享,再从理论基础入手,层层剖析水火箭的科技内核。飞行能量的来源是气压还是水压?拼接方式:详细讲解了加高箭体的技巧,对比了“空心螺丝连接”和“热熔胶+柳钉连接”的稳固性与适用场景;尾翼的核心作用:不仅是美观,更是保持箭体飞行稳定的“隐形舵手”;精准判断箭体与尾翼是否垂直:传授了“三点一线目测法”“桌面滚动检验法”等实用技。</p> 匠心打造,实践出真 <p class="ql-block">  理论讲解后许老师现场演示制作关键过程:首先打孔定位精准测量,确保两水瓶喷口与箭体轴线重合;再精细打磨消除表面杂质,演示胶枪使用技巧,确保连接处牢固且密封;最后密封性检测,现场注气试压,诠释“细节决定成败”。</p><p class="ql-block"> 许老师认真讲解,老师们边听边记,甚至用手机镜头捕捉每一个关键步骤。这一刻,我们不仅是学习者,更是即将带领学生实践的“工程师”。</p> 协作共创,争分夺秒的工坊 <p class="ql-block">  许老师示范的余温还未散去,真正的挑战已进入倒计时!八个小组瞬间化身为八个“火箭研发中心”,打孔、打磨、拼接、校准垂直、检查气密性、固定尾翼……一道道工序繁杂却忙而不乱。组内成员分工明确、默契配合:有人稳托箭体筑牢基础,有人精准点胶把控细节,有人反复校准追求精准,有人细致“体检”筑牢安全防线。空气中满是专注与热血,不时响起热烈的讨论声——“这个角度再微调1毫米!”“这里必须严丝合缝,不能漏气!”争分夺秒间,是手脑协同的默契,是理论落地的火花,更是团队智慧最鲜活的绽放。</p> 绿茵场上,群箭试比高 <p class="ql-block">  制作完成后,八个小组携亲手打造的水火箭齐聚广西师范大学大田径场。检查调试、加注清水、加压充气、发射 —— 一道道银色弧线骤然划破天际,现场欢呼声此起彼伏。有的火箭直冲云霄,尽显强劲推力;有的轨迹灵动飘逸,引发大家对加水多少以及尾翼安装角度的热烈探讨。每一次发射、每一个现象,都化作现场教学的鲜活案例。老师们在亲手实践中,对牛顿第三定律、动量守恒、空气动力学等科学原理的理解也愈发深刻。今天的培训课让老师们经历了从设计、制作到调试、发射的完整流程,既锻炼了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思维,也为日后向学生传递科学魅力、激发探索热情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p> 教育,是点燃创新的火种 <p class="ql-block">  这次活动,我们深刻体会到:</p><p class="ql-block">科技探究实践,不仅是让学生能动手,更是引导他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与创新,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我们将把“水火箭”这颗科技的种子带回到各自的课堂,点燃更多孩子对物理世界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队伍:A8物理之光</p><p class="ql-block">编辑:罗小斯</p><p class="ql-block">图片:陆文莲</p><p class="ql-block">审核:王显力 韦辉杰 罗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