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前许街7号亚大红旗驿站“红邻书记”牛东华引领的基层治理新典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红旗驿站:基层治理创新的“聚源样本”</b></p><p class="ql-block"><b> 在东昌府区柳园街道前许街7号,聚源社区亚大支部红旗驿站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基层治理的新路径。这座占地约200平方米的驿站,以“党建引领+志愿服务”为核心,整合社区资源,搭建起集政策咨询、矛盾调解、便民代办、文化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b></p><p class="ql-block"><b> 走进驿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醒目标语。这里设有党员活动室、矛盾调解室、便民服务角等功能区,墙上挂满了居民送来的锦旗和感谢信。驿站不仅成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的“暖心港”,更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志愿精神的“文化阵地”。</b></p><p class="ql-block"><b> “我们通过‘驿站+网格’模式,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个楼栋。”亚大支部书记牛东华介绍,驿站与社区网格紧密结合,形成“15分钟服务圈”,确保居民需求第一时间得到响应。这种创新模式被央媒称为“基层治理的‘聚源样本’”,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牛东华:“红邻书记”的实干担当与公益情怀</b></p><p class="ql-block"><b> 牛东华,这位62岁的亚大支部书记,被居民亲切称为“红邻书记”。他扎根基层9年,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践行初心使命,其事迹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央媒、省媒多次报道,成为基层干部的榜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民生无小事:从“快递柜”到“修门行动”</b></p><p class="ql-block"><b> 牛东华的办公桌上,永远摆着一本厚厚的“民情日记”,记录着居民的每一件诉求。</b></p><p class="ql-block"><b> 2023年冬天,小区东大门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牛东华立即组织党员志愿者成立“修门突击队”,联系施工队伍、带头捐款资金、参加施工,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大门修缮。“牛书记总是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居民张大妈感慨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创新治理:从“有事来聊”到“红色驿站”</b></p><p class="ql-block"><b> 为化解邻里矛盾,牛东华创新推出“有事来聊”机制,通过“议事会+上门服务”方式,高效解决纠纷。2024年,他成功调解邻里纠纷23起,调解成功率达98%,社区连续三年实现“零上访”。</b></p><p class="ql-block"><b> 他还公开志愿者联系方式,提供24小时预约上门服务。疫情期间,他带领志愿者为居家隔离居民送菜送药,累计服务超500人次。这种“群众点单、驿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的模式,被省媒誉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文化浸润:从公益课堂到红色宣讲</b></p><p class="ql-block"><b> 牛东华深知,基层治理不仅要解决实际问题,更要丰富居民精神生活。他发起“公益课堂”项目,邀请汤润芝、辛显立等志愿者开设书画、中医、剪纸、陶艺等课程,累计授课200余场,参与居民超3000人次。</b></p><p class="ql-block"><b> 他成立红色革命故事宣讲团,邀请董存瑞第十九任班长曹在斌、聊城市活雷锋倪西群等讲述革命历史。宣讲团已开展活动10余场,覆盖聊大学子、特殊儿童、青少年、党员、居民200余人次,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特色儿童义卖活动:爱心与泪水的温暖交响</b></p><p class="ql-block"><b> 2023年2月26日,牛东华组织的“守护折翼天使 关爱特殊儿童”爱心义卖活动在公交集团广场举行。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爱心传递,更是一场直击心灵的温暖之旅。</b></p><p class="ql-block"><b>(一)200余件工艺品:特殊儿童的才艺绽放</b></p><p class="ql-block"><b> 活动现场,200余件工艺品整齐摆放,全部由特殊儿童亲手制作。布老虎、手工艺品、绘画作品……每一件都凝聚着孩子们的心血与创造力。10岁的自闭症儿童小雨(化名)抱着自己制作的陶艺小猪,怯生生地对志愿者说:“这是送给姐姐的。”</b></p><p class="ql-block"><b> 孩子们还为现场爱心人士表演了手语舞《感恩的心》。当音乐响起,他们用并不整齐却无比真诚的动作表达感谢时,现场许多人悄悄抹起了眼泪。“我从来没想过,这些孩子能如此坚强。”市民李女士哽咽着说。</b></p><p class="ql-block"><b>(二)爱心汇聚:从书画捐赠到企业助力</b></p><p class="ql-block"><b> 书画家王漫之带领学生辛显立捐赠了10幅书画作品,公益课老师邱振国捐赠了10余副书画。山东云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捐赠了价值5000元的学习用品,天天向上书店提供了200册儿童读物。</b></p><p class="ql-block"><b> 义卖环节,居民们踊跃购买,有的甚至忘记拿走作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人留下100元现金,只说了一句“给孩子买点好吃的”就匆匆离开。最终,活动共筹集善款5125.4元,全部用于特殊儿童教育支持。</b></p><p class="ql-block"><b>(三)社会反响:从媒体报道到长效机制</b></p><p class="ql-block"><b> 活动被《聊城日报》头版报道,央视新闻客户端转发后阅读量超50万。牛东华表示:“这不仅是一次活动,更要建立长效机制。”他计划联合学校、企业成立“特殊儿童关爱联盟”,定期开展帮扶活动。</b></p><p class="ql-block"><b> “这些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物质帮助,更是社会的认可与尊重。”牛东华说。在他的推动下,社区已设立“特殊儿童成长档案”,跟踪记录他们的进步与需求。</b></p><p class="ql-block"><b>四、志愿者团队:多元力量共筑公益生态</b></p><p class="ql-block"><b> 牛东华带领的志愿者团队汇聚了社区党员、文化爱好者、专业人士等多元力量,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服务梯队。这支队伍不仅是红旗驿站的核心支撑,更是社区治理的“活力源泉”。</b></p><p class="ql-block"><b> (一)核心成员:从书画家到退役军人</b></p><p class="ql-block"><b> 汤润芝:社区文化建设顾问,协助策划文化活动,撰写荣誉证书表彰贡献者。</b></p><p class="ql-block"><b> 王漫之:著名书画家,连续三年参与公益书画教学,培养学员200余人。</b></p><p class="ql-block"><b>• 倪西群:聊城市活雷锋,长期参与双拥、助老服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5000小时。</b></p><p class="ql-block"><b>• 曹在斌:董存瑞第十九任班长,定期为社区青少年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红色精神。</b></p><p class="ql-block"><b> 辛显立:书法爱好者,为牛东华创作书法作品“俯首甘为孺子牛”,并参与公益课堂教学。</b></p><p class="ql-block"><b>(二)专业力量:从中医到非遗传承人</b></p><p class="ql-block"><b> • 黄占松、韩庆明:老中医志愿者,每周开设健康讲座,为居民提供中医理疗服务。</b></p><p class="ql-block"><b> • 王延辉:形意拳传人,开设武术课程,传承传统文化。</b></p><p class="ql-block"><b> • 李淑玲:剪纸艺术家,其作品《二十四节气》被省博物馆收藏,现担任社区剪纸课教师。</b></p><p class="ql-block"><b> • 王玺道:陶艺专家,指导居民制作陶艺作品,培养动手能力。</b></p><p class="ql-block"><b> • 王柏旺:泥塑艺人,其作品《聊城民俗》系列深受居民喜爱。</b></p><p class="ql-block"><b> (三)青年力量:从公益岗到大学生志愿者</b></p><p class="ql-block"><b> • 陈军:水务小区党支部书记、社区公益岗,参与修门、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b></p><p class="ql-block"><b> • 李明、阎斌、宋邦华:志愿者公开课老师,利用假期为社区儿童辅导功课,组织科普活动。</b></p><p class="ql-block"><b> 五、公益课堂:技能共享与文化浸润的实践样本</b></p><p class="ql-block"><b> 红旗驿站的公益课堂已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亮丽名片。这里不仅有传统书画、中医课程,更有武术、剪纸、陶艺等非遗体验,形成“技能共享+文化浸润”的独特模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课程体系:从养生到非遗</b></p><p class="ql-block"><b> • 书画课:由王漫之、汤润芝授课,学员作品多次在市级展览中获奖。</b></p><p class="ql-block"><b> • 中医课:黄占松讲解《黄帝内经》针灸,韩庆明传授中医药。</b></p><p class="ql-block"><b> • 武术课:牛东华、王延辉教授形意拳基本功,强健居民体魄。</b></p><p class="ql-block"><b> • 剪纸课:李淑玲指导居民创作生肖剪纸,作品被制成文创产品。</b></p><p class="ql-block"><b> • 陶艺课:王玺道带领居民制作茶具、花瓶,体验泥土变艺术的乐趣。</b></p><p class="ql-block"><b> • 泥塑课:王柏旺讲解泥塑历史,指导制作聊城地标建筑模型。</b></p><p class="ql-block"><b> (二)特色项目:从“健康养生桩”到“红色剪纸”</b></p><p class="ql-block"><b> 牛东华结合自身武术特长,创编“健康养生桩”课程,吸引50余名中老年人坚持练习。学员王大爷说:“练了半年,血压稳定了,睡眠也好了。”</b></p><p class="ql-block"><b> 在红色革命故事宣讲团指导下,李淑玲设计“红色剪纸”系列课程,将董存瑞、雷锋等英雄形象融入剪纸创作。学员作品《英雄赞歌》被市革命纪念馆收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社会影响:从社区到全市推广</b></p><p class="ql-block"><b> 公益课堂模式已被全市20余个社区复制推广。2024年,红旗驿站获评“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牛东华被评为“最美志愿者”。</b></p><p class="ql-block"><b> “我们计划引入更多年轻志愿者,开设短视频制作、编程等课程。”牛东华说,“让公益课堂既传承传统文化,又紧跟时代步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六、央媒点赞:基层治理的“聚源经验”</b></p><p class="ql-block"><b> 牛东华的实践不仅赢得居民口碑,更获得央媒高度认可。《人民日报》以《“红邻书记”牛东华:把群众事当自家事》为题,报道他解决快递柜、修门等民生问题的实干精神;《大众日报》称赞红旗驿站“打造了基层治理的‘文化引擎’”;央视新闻客户端直播公益课堂活动,观看量超百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实干精神:从“民情日记”到“行动清单”</b></p><p class="ql-block"><b> 牛东华的“民情日记”已记录满满2本,每一页都标注着解决进度和居民反馈。他推行“行动清单”制度,将每件诉求明确责任人、完成时限,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创新机制:从“红色驿站”到“智慧治理”</b></p><p class="ql-block"><b> 在传统服务基础上,牛东华引入智慧治理平台。居民通过微信小程序可在线预约服务、反馈问题、评价效果。平台运行以来,问题解决效率提升40%,居民满意度达98.7%。</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文化赋能:从公益课堂到社区认同</b></p><p class="ql-block"><b> 通过持续的文化活动,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显著增强。2024年社区换届选举,投票率达95%,创历史新高。“现在大家像一家人一样。”居民刘女士说,“这都要感谢牛书记和红旗驿站。”</b></p><p class="ql-block"><b> 七、未来展望:从“聚源样本”到“全国标杆”</b></p><p class="ql-block"><b> 面对荣誉,牛东华保持清醒:“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他已制定未来三年规划:</b></p><p class="ql-block"><b> 1. 扩大服务覆盖:在周边3个社区复制红旗驿站模式,形成“15分钟公益服务圈”。</b></p><p class="ql-block"><b> 2. 深化数字治理:开发“红旗驿站”资源,整合政策查询、活动报名、志愿服务等功能。</b></p><p class="ql-block"><b> 3. 培育青年力量:设立“青年志愿者成长基金”,鼓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基层治理。</b></p><p class="ql-block"><b> 4. 打造文化品牌:帮助申报“红旗驿站”非遗项目。</b></p><p class="ql-block"><b> “基层治理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牛东华说,“我们将继续以‘红邻书记’的担当,书写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答卷。”</b></p><p class="ql-block"><b>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前许街7号的红旗驿站正以昂扬的姿态,引领着基层治理的新方向。而牛东华和他的团队,将继续用实干与担当,诠释“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让红色基因在基层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