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眉宇.星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藏品自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18027718</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个星期前的周末,在古瓷学习微信群中经过多次的沟通,终于尘埃落定。我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我以自己珍藏多年的一把紫砂壶,跟群中藏友换得了一件心仪的文房雅器(晚清民窑青花小水盂精品)。当这件规格为6.8x2.5cm的青花小水盂放在我书桌上面时,我心中那份关于收藏系列的空缺,马上就被收藏之喜悦之情填满。这几天,在提杯喝茶时,远远看它,越看越是喜爱,不禁提笔,愿为这“新伙计”写上一段文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收藏之乐,就在于半“藏”半“交”。真正的藏友之间,流通的不仅是藏品,更是眼光、信任与情怀。我那把交换出的石瓢壶,也是我精心泡养多年的一把紫砂壶,泥料不错,泡养出来的包浆很棒。曾陪伴我无数个品茗静思的时光,现在的它遇到了更懂它、更珍视它的新主人,这何尝不是一种好的结果?而我交换所得到的这件晚清青花小水盂,于我而言,正是寻觅已久的藏品空缺。我的收藏系列的文房小品系列中,水盂是“文房第五宝”,墨海之舟,缺此一环,总会觉遗憾。这一次以壶换盂,不是为了等价交换,实际上就是各取所需,是一场相互欣赏与理解的君子之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件水盂虽体量不大,却特别有韵味,拿在手中细细品味,它的魅力,先是那沉稳的青花发色。 发色不像明晚期嘉靖、万历那般浓艳泛紫,亦非现代瓷那般漂浮晦暗,而是典型的清代风格,沉稳、沉入胎骨及宝光。这种发色,是工匠火候掌控得当的明证,历经百年时光洗礼,更显出一种内敛的厚度。还有温润如玉的包浆。 整个水盂表面覆盖着一层柔和的光泽,没有刺眼的“贼光”,而是由漫长岁月中无数次的摩挲和空气的轻抚自然形成的“宝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手轻拿细握,感觉滑不溜手,一种历史的温存感,马上传递于我心。这种包浆是器物与时光共同完成的艺术,是做旧仿品难以企及的。再者是它的“胎薄”与“工艺精细”。 将它托于掌心,迎光而视,胎体略显透光,瓷化程度极高,可见胎土淘洗精良。整体厚薄均匀,入手轻盈,无轻浮之感。口沿处理圆润利落,底足修胎规整,展现了清代景德镇窑工严谨的工匠精神。在方寸之间,将拉坯、修胎、绘画、烧造各项工艺都做到如此精细雅致,实属难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主要还是归于它“手感舒适”的特点。规格 6.8厘米的口径,2.5厘米的高度,恰是盈盈一握的尺度。放置在我的书桌上,不占地方;握于手中,贴合掌心。既是一件观赏器,更是一件实用器。可以想像,当年它的主人,在挥毫泼墨前,用这小盂中的清水润笔、调墨,是何等的闲适与风雅。如今我抚摸着它,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气息。水盂,虽为小品,却大有乾坤。它盛放的虽是清水,却映照的是文人的内心世界。“盂方则水方,盂圆则水圆”,它象征着包容与承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件精致的水盂,不仅是实用工具,更是案头清供,是主人审美意趣的体现。这两天细看着这只青花小水盂,我就在联想:它曾置于谁的书斋案头?是寒窗苦读的学子,还是寄情书画的雅士?盂中的清水,是否曾化作寄给远方友人的缠绵诗句?那沉稳的青花,仿佛将这些无声的故事都沉淀在了釉色之中,只待有缘之人静静品味。有人说,收藏是“物”的集合,但我更愿相信,收藏是“缘”的汇聚。与每一件器物的相遇,都是一段独特的缘分。这把紫砂壶离我而去,是缘尽;这个青花小水盂来到我身边,是缘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这个小水盂像是在我心里头占了块清净地儿。每天忙得团团转的时候,一回家看书桌上这件小东西在,就老提醒我:别光顾着瞎跑,总得留块地方给自己静一静,跟古人唠唠嗑,跟自个儿说说话。得了这个小水盂,就跟交了个不爱吱声但特靠谱的朋友一样。它不说话吧,可那份摸起来润润的手感,还有那细巧的做工,让我觉着舒坦。这个晚清的青花小盂,确实漂亮,我也更明白了:玩收藏啊,真不是比谁东西多、谁的值钱,关键得自己打心眼里喜欢。东西跟人要对上眼,这种默契才最难得。这些天自从它往我书桌一摆,心里多了点说不出的敞亮。这种开心,跟外人可能说不清楚,但自个儿心里明白,有它陪着,这辈子都觉着踏实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