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读万龙生先生的《巫溪八题》,我们邂逅的不只是一组精致的山水诗,更是一位将诗人禀赋与新闻人良知融于一体的长者深沉的生命回响。这组创作于诗人古稀之年的格律新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与精神品格,生动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精神的当代传承,让我们真切触摸到那跨越千年依然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巫溪八题》的艺术魅力,首先源于诗人对格律形式的娴熟驾驭与创造性转化。万龙生先生以严谨的格律框架,承载灵动鲜活的现代意象,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平衡中建构起独特的诗意空间。《夜游月亮湾公园》中,“石径闻虫唱,‘柏杨’伴客喧”的工整对仗,既延续了古典诗歌的韵律之美,又融入了现代公园的生活气息;《大宁河漂流》里“风生银浪起,人笑白鹭惊”的动静相宜,则在严格平仄中勾勒出漂流过程的生动画面。这种对形式的尊重与创新,绝非单纯的技巧展示,而是诗人将中国诗歌深厚传统内化为个人艺术修养的自然流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自己水平有限,我读懂的也许仅仅是诗歌语言表达的部分诗意。然而,它更让我感动的,使这组诗作焕发独特光彩的,是其中流淌着的老新闻工作者特有的社会责任感。万龙生先生以其数十年的职业训练所养成的敏锐观察与深沉思考,将诗歌的笔触探向了现实关怀的深处。《宁厂古镇》中,“盐泉未竭,日夜呼吁/古镇快恢复青春活力”的慨叹,已超越了一般凭吊古迹的感伤,升华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命题的深切关注;《西流溪》在描绘“马上英姿,扬鞭好惬意”的旅游盛况后,笔锋突转:“我有一言,愿世人记取——/越美好越需要呵护珍惜”,这石破天惊的警示,彰显出诗人超越眼前繁华、直指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的远见卓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在《望镇坪》中达到高潮。诗人以曾经轰动全国的“周老虎”事件为切入点,以“华南虎,栩栩如生/又沦为虚妄”的冷峻笔调,直指社会诚信缺失的痛处。“一场闹剧,沸沸扬扬/难以收场,终于收场/然而幽魂兀自不散”的诗句,既是对特定事件的精准刻画,更是对浮躁社会中某种普遍心态的深刻批判。在这里,诗人的笔如同手术刀,精准而深刻地剖析着时代的精神症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绿意》一诗则集中体现了诗人将生态意识融入传统诗学的努力。他从“层层叠叠,深深浅浅”的视觉感受出发,经由“摧绿,毁绿,种种蠢举/已成为惨痛的记忆”的历史反思,最终抵达“爱绿,惜绿,众心所归/绿已是永恒的主题”的哲学认知。这种由表及里、由象及意的思维路径,既符合传统诗歌的审美逻辑,又回应了当代社会的核心关切,展现出传统文化价值与现代生态理念的创造性融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悬棺》中,诗人完成了一次从外部观察到内在自省的精神跃升。“何其高也!是为了/保证不受侵犯——”的初始惊叹,经过“我今来也!仍只能/仰视惊奇赞叹——”的中间过渡,最终落于“继而,低头羞惭”的深刻自省。这一“低头”,不仅是面对先民智慧的文化谦卑,更是现代人在历史长河前的精神自觉,完美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反求诸己”的修养智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纵观《巫溪八题》,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兼具诗人敏感与新闻人担当的长者,以毕生的文化积淀和现实关怀,在格律的框架中谱写出的时代心声。他的诗,既是写给巫溪的情书,也是留给巫溪的诤言。万龙生先生的创作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士大夫精神”——那种将艺术追求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的人格理想,依然鲜活地存在于当代知识分子的血脉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巫溪八题》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为地方山水留下了诗意的画像,更在于它展示了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语境中重获新生。在这组诗中,我们看到了屈原“长大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患意识,读到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人道情怀,也感受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这些穿越千年的精神血脉,正是通过万龙生先生这样的当代文人的创造性转化,得以延续、更新并焕发新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诗歌日益边缘化的今天,《巫溪八题》以其深沉的情怀与锐利的思考告诉我们:真正的诗歌,从来不只是语言的游戏,它更应该是时代的见证、社会的良心和文化的薪火。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nj9h60?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294918579" target="_blank">《巫溪八题》</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