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苏东坡

杜二哥

<p class="ql-block">好久没翻朋友圈,刚刚在朋友圈翻出柏林写的《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我虽然没读过林语堂的这本书,但是我也知道苏东坡,我认识苏东坡的时候,还是在读《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时候,刚开始是被那种朗朗上口的押韵感吸引,再到后面结合苏轼的经历去反复体会、细细品味。这首词不是简单的“打猎写景”,而是40岁的苏东坡在人生低谷里,喊出的最燃报国宣言。</p><p class="ql-block">先看开头这句“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苏东坡的自嘲,其实他当时才40岁,放在现在正是壮年,可在古代官员体系里,已经不算年轻,再加上之前因反对新法被贬出京城,从繁华杭州调到相对贫瘠的密州,仕途看似走了下坡路。但一个“聊”字太妙了,不是“真老了强装少年”,而是“姑且借着打猎,释放心里那股没处安放的少年气”,带着点洒脱,更藏着不甘。“左牵黄,右擎苍”,黄是黄犬,苍是苍鹰,都是古代狩猎的标配。一左一右的动作,把苏东坡的飒爽姿态描写的即形象又具体。“锦帽貂裘”说的是古代武将的装扮,而不是文官的长袍,这里苏东坡刻意地通过文字塑造了武将形象,表示他不想只做个舞文弄墨的官员,更想尝试一下征战沙场的将士。要说用的最经典的还是“千骑卷平冈”里面的那个“卷”字,活生生把千军万马的气势通过文字写了出来,不是“走”过平冈,而是“卷”过,马蹄扬尘、人声鼎沸,既有狩猎的热闹,更有军队出征的威严。这里结合上历史场景就更好理解了,因为在宋朝时密州是边防要地,常受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和威胁,他上任后整顿正规军、训练民防兵。这次出去狩猎,其实就是他上任后的的一次军演,也是在向百姓宣告“有我在,密州就不会有事。”</p><p class="ql-block"> “为报倾城随太守”这句,藏着苏东坡和百姓的深情。“倾城”就是全城百姓都来围观,密州百姓为啥愿意跟着他打猎?因为他在密州干了太多民生实事。苏东坡到密州赴任前,密州是地处边地的贫瘠小城,土地差、灾害多,赋税繁重导致百姓流离,盗贼横行、军备废弛,政务也十分松散。到任后,苏轼先带队灭蝗灾、开仓放粮,还上书请求减免赋税,稳住了民生。接着又整顿吏治、严惩腐败,让政务变得高效清明。然后修城池、建医院,把贫瘠的密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打心底里爱戴他。所以“报”字不是“回报围观的热闹”,是“回报百姓的信任”。 “亲射虎,看孙郎”,这里就有点夸张和比喻的语气,苏东坡自比孙权,三国里面的孙权年轻时就曾骑马射虎,勇猛过人,是公认的少年英雄。苏东坡说“看孙郎”,不是单纯模仿孙权射虎,而是通过描写孙权来表达自己的抱负。</p><p class="ql-block">“酒酣胸胆尚开张”是借酒抒怀,酒意让他暂时抛开自身的压抑,首先是袒露内心的热血和对把控自身的笃定。其次,“鬓微霜,又何妨”则是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身内心的倔强,又表露出了对年华与境遇的坦然。40岁的他已见白发,但是又能怎样呢,只要自己不叹老、不服老,我就还是当年的那个少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又是转折点,就是我都做好了准备了,皇帝什么时候才能像汉文帝再次重用被贬的将军一样,让冯唐来告诉我呢?王勃的《滕王阁序》里面也有这么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说的虽然都是同一个冯唐,但表述的意思确截然相反,苏东坡想要表达的是,我要等“冯唐”来给我传递皇帝的旨意,让我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而王勃表达的确是冯唐虽然正直敢谏,但是却一生都没有得到重用,完全不是一个情景。所以说不能一看到“冯唐”就是消极或者积极,得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看。</p><p class="ql-block"> “会挽雕弓如满月”,“会”是终将,是一定,而不是可能、希望,这里写出了苏东坡的绝对自信。“西北望,射天狼”,天狼代表外敌入侵,当时灭北宋的金国还没有发展起来,还是辽国的女真部落。北宋中期的屡犯边境的是当时的西夏国,核心疆域是如今的武威、张掖和宁夏一带,常常袭扰宋朝边境、劫掠人口粮草,百姓深受其害。苏东坡的“西北望”,望的不是星空,是边境的烽火,是受苦的百姓。“射天狼”,射的不是星星,是来犯的敌军,是国家的隐患。</p><p class="ql-block">整篇读完,才能真正理解苏东坡的“狂”,不是年少轻狂。是历经沉浮后,依然滚烫的赤子之心。是个人失意抛脑后,家国大义扛肩头的豪情壮志。是40岁以后依然没有被现实磨平棱角的满腔抱负。这就是我读到的苏东坡---苏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