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光村各队家谱汇编

朱勇平

<p class="ql-block">美篇编辑/朱勇平</p><p class="ql-block">资料源于/莘光村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莘光村志编纂小组人员名单</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前言</b></p><p class="ql-block">国家有史,述朝代,记政事。地方有志,明沿革,载风土。家族有谱,考世系,识宗支,此三者构成一完整体系,为华夏的三大部分,记述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之历程。史、志、谱或互相印证,或补缺钩沉、相得益彰,流传千古,实为我国传统文化一大特色也。 </p><p class="ql-block">我国民族素重血缘、亲缘、乡缘之关系,历时既久,形成强烈之宗族观念, 乡土观念,进而融合为国家观念。此为我民族之所以具有强大凝聚力,历五千年经久不衰之奥秘所在。 </p> <p class="ql-block">家谱,旨在弘扬家风,继传家训,承先人优良传统,历后代奋发之志气,吃水不忘源头,望木而思根本。家有谱,犹如水之清源不断,木之根不失也。宋代以来,我国各地都有研究、编纂、馆藏家谱的传统。但在上海,撰写家谱的氛围较弱,很少有家谱出现。 </p> <p class="ql-block">我们莘光村十个生产队,二十八个大小自然村、宅,调查走访后得知,竟无一具有族谱、家谱之家庭。都是根据本地风俗形成习惯。家庭人员去世后,用一块木板条(有的是二块薄木板)插入做好的木座称为神主牌的牌位,请人在前面书写上逝者姓名及生卒时间和背面书写上子女信息等,置放于客堂的家堂里,永久保存并年年祭祀。查阅牌位上记述的内容,便可得知本家庭(族)的世系。</p> <p class="ql-block">解放前夕,国民党顽军为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把修筑在碉堡周围的村庄放火烧毁,整个莘光村民宅几乎全部夷为平地。等到上海解放,人民政府帮助灾民重建家园,也因原先的房屋材料被烧得所剩无几,或原先的神主牌残缺不全, 但求息身之所,重建家堂的人家寥寥无几,家堂内也只是供放记得起的一部分先祖牌位。 </p> <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的“破旧立新”号召又一次把所有的家堂全部拆除,牌位毁于一炬。九十年代初进入动迁、移居、撤队,使各生产队先后搬迁到新的住宅小区, 从此,大家各奔东西,从而失去了从这方面考证及获得家族、家庭的资料途径。 加上近年来人口活动频繁,通婚范围扩大,使各宅、各家的家庭、家族关系信息完全失去了依据和载体。家谱的谱系只能停留在美好的回忆与口头相传之中,由此撰写家谱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随着独生子女一代人的联姻、成家,一个农村中亘古不变的风俗习惯、传统观念逐渐被改变,即姓氏的沿用和家庭、家族史的存续趋于模糊,特别是独生子女中是女性家族的史料,将被逐渐湮灭。传统的姓氏规律,一代一代人的姓名, 其姓都随男姓,由此而引起上代与下代,男方与女方之间为新一代的姓氏纠纷频出现,特别使女方隐痛及难以接受的是其所有财产最终全部归于男方姓氏。</p> <p class="ql-block">事实上,姓氏除了个人所用外,仍是社会处理血缘关系、血统婚姻、财产继承等所考虑的基本依据。如果把它看得过于简单,未必可取。君不知,不尊重祖宗数千姓氏的传统,强调符号性,随意造新姓氏,势必引起血缘模糊,各姓人口数量悬殊,结果是“大姓”人口越来越多,“小姓”人口越来越少。纵观现实,同名同姓成灾,小姓正逐步减少,甚至被淘汰。若干年后,家庭、家族的血缘关系, 信息资料,了解途径均会模糊,甚至断裂或湮灭。</p> <p class="ql-block">经李锦旗等同志多年耐心细致的经派出所、档案馆查阅信息及走访、寻踪, 逐步得以整理、排列成各生产队、各自然村宅、各家各户的谱系及家庭代宗。为莘光村首创了建立各户家谱的义举。在其基础上,由赵明刚同志日以继夜的进行考证核对、修改补充、依序排列,输入整合,形成家谱电子版纸质初稿,先让各村民小组联络员查阅核对,再请村志编写组成员进一步核对修改,还听取个别熟悉情况老人的回忆和意见,经过多次反复核对修改,去伪存真,最终定稿。然而也只能列出四、五代,再往上最多只知道姓氏,不知道或不记得或根本无法考证其真实的姓名。</p> <p class="ql-block">编制本谱系的原则本着: </p><p class="ql-block">一、不带任何政治色彩,仅为子孙后代了解先世。 </p><p class="ql-block">二、男女平等,彻底摒弃封建传统观念中女子不入家谱的陋习。故将有史可考之女性均列入谱中,并尽量注明出嫁地及其丈夫姓名,同时对入赘的男士,同样注明其原出生地,以便明了婚姻男女的来龙去脉。如遇出嫁、入赘到莘光村以外的建树者,需要查阅其谱系时请到外亲处查询传介。 </p> <p class="ql-block">三、在内容记载上,力求信息最大化,谱系囊括了家庭成员的姓名、生卒时间,以及嫁娶、入赘、养女、义子等内容,充分尊重每个人在家庭中的权利。凡出生于该家庭中的人,不论其寿命长短,不管其出生早晚,只要有名有姓,都视为家庭成员纳入家谱中, </p><p class="ql-block">四、本谱从本姓始祖往后编排,仅为各家庭、家族续谱创造条件。因资料受限,以后的子孙后代,请各户有意者自行续谱。</p> <p class="ql-block">五、本谱系表中的家族史,采用横排列式,从左到右,按照祖系关系一代接一代的排列,例如左一代为父,右一代为子。即:下一代在上一代的右面。家庭史,采用竖排列式,从上而下,上者长,下者幼,例如上者为兄,下者为弟。家庭内的男女成员均列姓名,以便为全村各户村民后代子孙永久保存自己家族的祖宗及家庭、家族的信息关系,提供书面记录资料。 </p><p class="ql-block">本谱尽管经过多次核实,然错误之处仍在所难免,惟望各家共同斟酌,予以补正。</p> 第一节    严家塘 笫二节     马家塘 第三节    西李 笫四节     瞿家湾 第五节     李家塘 第六节     俞家塘 第七节    阙家塘 第八节    沈家塘 第九节    大林 第十节    赵家塘 谢谢你的浏览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