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评所谓小说“孔不展别传”

十方居士

<p class="ql-block">爱文之夫都知道,写小说最重要的是立意;其次,小说人物及其故事情节允许虚构。但有一定的原则,也就是说,胡编乱造的人物故事须附合情理,让读者阅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领悟!作为小说而言,“孔不展别传”立意暂且不论。文中除“孔性”、“威协”、“楸斗”、“从读书人”;“自己找到村里,让户口上改名孔不展”,“孔不展离开村后,找到了县城,有一家平遥在太原搞的推光漆器厂……”诸多错别字,以及其它用词不当“语无伦次,言不达意”故事情节经不起品味而外;作者给小说定名“别传”,便显出非常外行;因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别传是人物传记的一种形式,指在史书列传之外专门记载某一人物的生平事迹,用以补充本传的遗漏或详细描述特定事件;常作为本传的有益补充,提供更丰富的个体历史(没有本传,何来别传?)</span>。</p><p class="ql-block">下面请看原作:孔不展原名孔大展。他父亲给起的名,寓意宏图大展,让i的唯一孔性发展壮大。孔大展长到青年时,听人说,自己是父亲强奸了母亲才生下来的,他很愤怒,父亲作为一个从读书人,无论如何不能强奸妇女,这是人生大大的失节!为了与这种有失孔家颜面的人划清界限,自己找到村里,让户口上改名孔不展,他当时气冲冲地认为,你让我大展,我偏不展,算作对父亲失节的报复。孔不展改名后,父亲强奸母亲的故事在全村明朗化。原先人们是悄悄地讲,这回大家公开讲。有一回孔不展碰到十字街闲坐的人们,大家逗他,你父亲强奸你母亲确实有吗?</p><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孔不展第一次感到一种威协,他后悔当初不该在大队部讲那句话!但他还是坚持认为父亲不该那样对待母亲。</p><p class="ql-block">当时,大家哄地一声笑了,这笑声,他听出了侮辱,所以他便有了离开村庄另谋出路的想法。可当时,他家受管制,出村要登记的。</p><p class="ql-block">他家有祖传的木匠技术,他的老爷那会儿从山东逃荒山西太原的郊区农村,开了一家棺材铺,他老爷人称孔二老爷,赫然店名"孔二爷寿木铺",方圆十里有名。据传,山东孔家是做丧葬生意起家的,孔老夫子家就是丧葬生意的世家,打棺材,做寿礼自然是祖传手艺。孔老夫子为什么那么多礼,与寿礼不无关系。孔不展老爷的祖先应该是知书达礼的孔家子弟,但荒年一闹,人一穷就礼不来了,想一个逃荒人再有礼谁肯高看。到了孔不展的老爷在山西卖棺材发达了,礼数也没建起来,他爷爷就是阔少爷,有点乍富的盛气,当然也是割棺材打寿木的好手,铺里有徒弟三四个,也是帮工。他爷爷会干,却不干,专门给帮工们提供技术支持,养成了监工的脾气,见谁都敢骂,因此得罪不少帮工,帮工们受不了他的气,换了一茬又一茬。等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在村里名声依然不好,虽然木匠铺倒了,但民愤还在,也剥削过长工,有徒弟为证。一九五零年土改时,受气的徒弟们同时举证,说孔家坏了心,不但剥削我们,还打骂云云,就划了地主。家里的三处老院全被没收分给了贫下中农,孔家彻底失势。</p><p class="ql-block">孔不展的父亲就是在解放前夕,强奸了他家的女佣,生下了孔不展。他父亲也是个强势的主儿,把强奸女佣不当回事,到处宣扬,孔不展在很小时就有耳闻,长大后又得到了证实。对父亲便有了几分不满。他问过母亲,母亲骂他,这事咋还能你来问,不知道丢人败兴吗!</p><p class="ql-block">因此,孔不展还有个外号叫二不楞,大概是不知好歹的意思。</p><p class="ql-block">他知道母亲不愿再提往事,而且,他感觉母亲是悦意的,她说,那怎么能叫强奸呢,男人们纳几个妾不是很普遍吗,况且你爹也是少爷呢,他是阔过的少爷!</p><p class="ql-block">的确,父亲一个人拥有三处四合院,孔二爷的后代,父亲风光过。这样想,孔不展脸上便露出了骄傲的微笑,祖上到底阔过,和穷棒子不可同日而语!可那时父亲被楸斗,他只好与父亲划清界限,这样他就没被父亲牵连,可骨子里,他反复为父亲平反过。那不叫强奸,是纳妾,正妻不生,难道纳个妾生,不应该吗,难不成让孔家断子绝孙!何况母亲同意呢。孔不展认为,同意就不叫强奸,即便方法不妥,也不应叫强奸,顶多通奸。不管如何,他这样做是智慧的。</p><p class="ql-block">孔不展的成长没有因地主儿子的身份而受气,人们以为他与旧地主家庭划清了界限,甚至说他父亲强奸其母,很明显吗,也就没难为他,见了他取一个笑,就过去了,这等没心没肺的儿子,跟他较什么真儿呢。这使他念了小学,上了初中,还跟他父亲的师兄弟们学了木工手艺,到了改革开放后,孔不展想放弃木匠,去做生意。</p><p class="ql-block">孔不展离开村后,找到了县城,有一家平遥在太原搞的推光漆器厂,找到师傅兼厂长,说愿意学绘画。师傅知道他说会木匠,便在师傅家里做了打家俱的木工,一边学习漆艺绘画。其实师傅是看中了他的态度。师傅回忆当初收留他的时候,是这样描述的:</p><p class="ql-block">从门外进来一个穿兰的确凉的小伙子,身材廋长,留着分头,一进门便"A师傅"大叫了一声,跪在当地,师傅从里屋出来一看,一个很精神的小伙子,满脸堆笑,白晰的嘴纹中,掺着委曲,自嘲,甚至哭丧的神情,综合出一种无奈和虔诚的诚恳,师傅一见,就生出可怜之情,请他起来,引进屋里……终于收为徒弟……</p><p class="ql-block">八九十年代的太原,人们刚从贫困中有了温饱,娶媳妇便有了要油漆家俱的时兴。这时兴带动了木工漆工手艺的吃香,有资本和眼光的人便开家俱店,雇了木工漆工,自己打家俱自己上漆,孔不展算是混对了方向。太原的市场,大鱼小鱼都有吃的,给了创业者大海一样的机会。</p><p class="ql-block">诸位读者试想:孔姓家谱传世何等严谨!从山东来的孔府后裔,怎么可能给儿子起名不按家族排行叫“孔大展”?作者也许上过高中,想仿照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岂不知那只是对方的绰号。其次,作者先是说,孔不展,长大听说了父亲抢奸母亲事因此改名;后又说是因孔不展改名,他家丑事才公开化了;孔家先人既然失去礼教,后人也不可能注重脸面……前后明显矛盾。还有,木匠是硬工夫,孔不展的爷爷既然是阔少爷,怎么又能成了割棺材好手?此等故事情节如同儿戏,根本不合罗辑。</p><p class="ql-block">此小说作者已写了十章,只看了开篇一章,就看出许多错处……说到这里,我想也不需要再往下说了。为了平遥作协的声誉;为了诸多文学青年!希望作者好好读书,写不出像样的小说作品最好别写,更不要轻易发表,以免毁坏文风,难免误人子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