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0日至11月5日,开启了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和马耳他的深度游,为时17天。这次旅游以观赏世界文化遗产为主线,着重了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罗马帝国的历史文化和闻名世界的西西里岛美丽风光,顺道游览宗教圣地梵帝冈和历史悠久被称之为“地中海心脏”的马耳他岛国。</p><p class="ql-block">意大利是世界文化遗产最集中、最多的国家,截至2025年,意大利拥有61项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53项、自然遗产5项和双重遗产3项,含跨国项目6项,数量居全球首位。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包括亚平宁半岛及西西里、撒丁等岛屿。北与法国、瑞士、奥地利、斯洛文尼亚接壤,东、南、西三面分别临地中海的属海亚得里亚海、爱奥尼亚海和第勒尼安海。首都罗马,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罗马帝国的所在地,公元前9世纪,伊特鲁里亚人曾创造灿烂的文明。公元前754年,罗马建城。古罗马先后经历王政、共和、帝国三个阶段,存在长达一千年。</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罗马掠影</p><p class="ql-block">罗马,这座位于意大利中部的城市,是意大利的首都,静静地坐落在台伯河下游。罗马自公元前8世纪开始建城,城市围绕台伯河岸不断发展,地形以河边前滩的平原和山丘为主,共有七座山丘,被称为“七丘之城”。西部距离地中海海岸线大约22千米,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因建城历史悠久而被称为“永恒之城”。它不仅为世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还保留着许多古代人类的遗迹。这座城市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还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神秘感。无论你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寻求精神慰藉的旅者,罗马都值得你一游。</p><p class="ql-block">根据罗马的建国神话,罗马这个名字来源于城市的创始人、罗马的第一位国王罗慕卢斯。罗穆卢斯成为定居点的统治者后,该定居点以他的名字命名为“罗马”。罗马被誉为“永恒之城”,最早提出罗马是“永恒之城”的是古罗马诗人提布鲁斯,后来,奥维德、李维等诗人也采用了这一名称。因此,“永恒之城”的称号是罗马城神格化的产物。</p><p class="ql-block">罗马的历史跨越28个世纪,罗马神话将罗马建国时间定为公元前753年左右,这座城市的早期居住者是拉丁人、伊特鲁里亚人和萨宾人的混血。并先后成为罗马王国、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首都。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中世纪的开始,罗马落入教皇的政治控制之下,在8世纪成为教皇国的首都,一直持续到1870年。从文艺复兴开始,罗马逐渐成为世界艺术和文化中心。1871年,罗马成为意大利王国的首都,1946年成为意大利共和国的首都。罗马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因建城历史悠久而被称为“永恒之城”,1980年,罗马的历史城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古罗马城废墟是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重要建筑遗址群,主要位于意大利罗马市中心,展现了古罗马在政治、宗教、建筑等方面的辉煌成就。遗址自19世纪起逐步划定保护范围,1980年后通过道路调整恢复历史地坪完整性。部分建筑如蒂奥斯库雷神庙仅存石柱,还有不少断垣残壁,都予以保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夕阳下的罗马古城</p> <p class="ql-block">古罗马废墟遗址</p> <p class="ql-block">帕拉蒂尼山</p><p class="ql-block">帕拉蒂尼山是罗马七座山丘中位处中央的一座,为现代意大利罗马市里所保存的最古老的地区之一。其高约40多米,在山顶上往下望,一侧为古罗马广场,另一侧为大竞技场。</p><p class="ql-block">根据古罗马的传说,古罗马的建国者马尔斯所生的双胞胎罗慕路斯与雷穆斯兄弟,在婴儿时即被抛弃在汹涌的台伯河中,後被缓退的河水冲到帕拉蒂尼山脚。该山的斜坡上有一个叫卢佩尔卡尔的洞穴,洞里的一只母狼喂养了他们,之後他们又为一名在斜坡上放养羊群的牧羊人所养育。古罗马就是自此坡地中心向四周发展而成,罗马城就建于该丘上,丘上的考古发现既有史前遗迹,也有帝国的皇宫废墟。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该地共建了许多领导者的寺宇和房舍,但在帝国时期,此地成为贵族阶层的住区,很多富有的罗马人皆在此地置有物业。奥古斯都生于此地,并在此建立其帝居。丘上的建筑随著帝国的没落而日渐失修,欧洲中世纪时,该地曾被改造成一要塞堡垒,但后来完全被废弃,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该丘的价值再度受到肯定,罗马皇族也在此重建其居所。</p> <p class="ql-block">君士坦丁拱门(凯旋门)</p><p class="ql-block">君士坦丁拱门和邻近的罗马斗兽场一样是罗马的象征。位于意大利罗马斗兽场和帕拉蒂尼山之间,建于公元315年,是罗马城现存的三座凯旋门中年代最晚的一座,是为庆祝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2年彻底战胜他的强敌马克森提,并统一帝国而建的。君士坦丁拱门,融合历代皇帝雕塑,虽非原创却宏伟壮观,是罗马现存三座凯旋门之一,见证了罗马的辉煌历史,也是法国巴黎凯旋门的灵感来源。</p><p class="ql-block">君士坦丁凯旋门由三个拱门组成,高21米,面阔25.7米,进深7.4米,为上下两部分,底部由大理石制成,上部则是砖石和水泥,外面贴有大理石。这些材料大多是从其他建筑上回收利用的。门的表面装饰着浮雕、立柱和雕塑,非常华丽。铭文两侧是一对马库斯·奥勒留时代的浮雕,与下面的柱子相对应的是达契亚人的浮雕,来自图拉真时代。在两个小拱门的上方,有一对哈德良时代的墓穴。这些浮雕的重新利用是为了将君士坦丁的形象与图拉真、哈德良和奥勒留这三位广受爱戴的皇帝放在同一位置,以达到宣传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塞维鲁凯旋门</p><p class="ql-block">这座凯旋门建于公元203年,为纪念塞维鲁皇帝战胜帕提亚人而建。它是一座三拱式凯旋门,高约23米,宽25米,是这三座中体量较大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古罗马最具代表性的动物象征是母狼,因其与罗马建城神话密切相关,源于罗慕路斯与雷穆斯被母狼哺育的传说。该形象被镌刻在罗马城徽上,代表城市起源。</p> <p class="ql-block">罗马斗兽场</p><p class="ql-block">罗马斗兽场是古罗马帝国时期建造的椭圆形角斗场,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威尼斯广场南面,始建于公元72年,由维斯帕芗皇帝下令修建,其子提图斯于公元80年完成揭幕,可容纳5万至9万名观众,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p><p class="ql-block">罗马斗兽场的建筑设计无疑是古代工程技术的巅峰之作。它采用了复杂的拱形结构,确保了建筑的稳定性与耐久性。外墙由坚固的石材和混凝土构成,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屹立不倒,彰显出古罗马建筑师的非凡智慧。</p><p class="ql-block">罗马斗兽场不仅是建筑的奇迹,更是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无数场激烈的角斗,勇士们在这里为了荣耀与生存而战斗。角斗士们不仅是战士,更是古罗马社会的明星,受到人们的崇拜与追捧。他们的故事如同烈火般燃烧在历史的长河中,让后人对那段辉煌的岁月充满了向往与敬畏。</p> <p class="ql-block">从外观上看,罗马斗兽场呈现出一种优雅的正圆形,而从高处俯瞰,它则展现出一个宏伟的椭圆形。整个建筑的占地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长轴达188米,短轴则为156米,圆周长约527米,围墙的高度也不容小觑,达到了57米。这座雄伟的建筑可以容纳近九万名观众,想象一下,古罗马时期的市民们在这里聚集,欢呼声、呐喊声交织成一曲壮丽的交响乐,场面之壮观,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斗兽场的内部结构更是精妙绝伦,设有多个入口和通道,观众可以快速进出,而角斗士和动物则通过专门的通道进入竞技场。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了观众的观赏体验,也保障了赛事的安全与有序进行。</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罗马斗兽场,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部分结构已然残破,但它依然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朝圣。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摄影师,亦或是寻求灵感的艺术家,都会被这座古老的建筑深深吸引。站在斗兽场的废墟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古代罗马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圣天使堡</p><p class="ql-block">圣天使堡又名哈德良陵墓,位于意大利罗马台伯河畔古罗马地区的最西端,始建于公元139年,最初为罗马皇帝哈德良及其继承者建造的皇家陵墓。其建筑外围呈五角星形,主体结构历经多次修复,功能从陵墓逐步转变为军事要塞、监狱及教皇宫殿,现存地下通道连接圣彼得大教堂。公元6世纪,它更是被改建成了一座华丽非凡的罗马教皇宫殿,成为了教皇权威的象征,与圣彼得大教堂一同,构成了基督教世界最神圣的圣地。而在这座城堡与圣彼得大教堂之间,隐藏着一条不为人知的地下通道。这条暗道,是教皇出行的一种隐秘方式,教皇可以不经过属于意大利的协和大道,而直接通过这条暗道抵达城堡,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安全与隐秘。</p><p class="ql-block">这座城堡在《波吉亚家族》和《美第奇家族:翡冷翠名门》等剧中都有精彩的表现,其外观和内景与剧中的描绘如出一辙。还在《罗马假日》中有长时间的出镜,赫本饰演的安妮公主和格利高里·派克饰演的记者乔,就在城堡前的圣天使桥头参加了河畔音乐晚会,更是使这里成为很多人熟知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在建造陵墓的同时,台伯河上又建筑造了一座通向陵墓的大桥,此桥曾用哈德良皇帝家族的名字Elio(艾里奥)命名。该桥曾于1450年倒塌,随后在原桥基础上得以重建,改名为圣天使桥。桥上有十二尊天使像,每人手中拿着一样耶稣受刑时的刑具或相关物品,寓意着耶稣的十二门徒。</p> <p class="ql-block">站在圣天使桥上,可以眺望远处的国中之国梵帝冈和圣彼得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最高法院</p><p class="ql-block">作为同行,有幸参观了意大利最高法院。意大利最高法院建筑名为正义宫,位于罗马台伯河畔翁贝托桥北端,是意大利最高司法机构所在地,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由建筑师古列尔莫·卡尔德里尼设计,1888年动工,1911年竣工,历时20余年,采用了翁贝托风格,这种风格融合了新文化复兴的元素,展现了十九世纪后期欧洲建筑和艺术的独特魅力。建筑宽大对称,外立面以大理石装饰,呈现三段式结构,顶部有青铜四马战车雕像,背光时呈灰色,向光时显金色,视觉效果庄严。是意大利王国1870年定都罗马后的“献礼建筑”之一,与威尼斯广场建筑风格相似。</p> <p class="ql-block">纳沃纳广场</p><p class="ql-block">纳沃纳广场 位于意大利罗马历史中心区,是罗马最美丽的广场。广场的轮廓是一个宽阔的椭圆形,正好与阿戈纳利斯竞技场的形状相配,由图密善皇帝于公元86年建成。1644年,广场经历了最重大的变化,教皇英诺森十世开始着手一项激进的巴洛克风格的重建方案。此项举措产生的最主要纪念物是伯尼尼设计的两个引人注目的喷泉:位于广场南端的摩尔人喷泉和位于广场中心的四河喷泉。四河喷泉中的雕塑分别象征着四条天堂河流(多瑙河、尼罗河、普拉特河与恒河)以及已知世界的四个角落(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广场的西边坐落着圣阿涅塞教堂,其凹形正面是贝尔尼尼的主要竞争对手弗朗切斯科·博罗米尼的作品,它位于圣阿𣵀塞殉难场所,她是一位13岁的处女,由于不愿嫁给一名异教徒而遭杀害。</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这片广场还是电影与文学的宠儿。《天使与魔鬼》中,四河喷泉的幽暗角落藏着怎样的秘密?丹布朗用文字与镜头,再次为这座古广场赋予了新的传奇色彩。而现实里,纳沃纳广场更是罗马市民日常生活的中心,阳光明媚的午后,不妨坐在喷泉旁,看孩童嬉戏,听鸽子咕咕,让历史与艺术的碎片,在心中缓缓拼凑出完整的罗马画卷。</p> <p class="ql-block">漫步广场,三座喷泉如珍珠般散落,但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中央的四河喷泉。四河喷泉气势恢宏,方尖碑的耸立更是彰显了其尊贵的地位。贝尔尼尼的鬼斧神工让这座喷泉成为永恒的话题,雕像群中那尊抬起的手臂,仿佛是在轻轻“挡住”前面的圣阿涅塞教堂,而这座教堂的缔造者,正是贝尔尼尼的宿敌博罗米尼。艺术与政治的纠葛,在这汩汩水流间悄然流淌。四河喷泉内的雕塑,更是将世界地理与宗教象征巧妙编织。多瑙河、尼罗河、普拉特河与恒河的化身,在泉水滋养下栩栩如生,寓意着已知世界的四个角落在此汇聚。</p> <p class="ql-block">摩尔人喷泉位于纳沃纳广场南端,是由贾科莫·德拉·波尔塔在1575年设计的,喷泉中包含海豚和四个特里同(古希腊神话中的海之信使,手持三叉戟,带着海螺壳,后来演变为海神护卫队)。1653年,贝尼尼为喷泉中央添加了摩尔人雕像,形成了现在的艺术形态。贝尔尼尼的摩尔人雕像展现了一个身材强壮的巨人(推测原型为海神尼普顿),立于海螺壳中与海豚博斗的场景,他用双腿夹住海豚并勒死它。被勒住的海豚嘴里喷出了泉水,形成一道水光。四周环绕四个古希腊海神特里同雕像分列水池四角,呈人身鱼尾形态,手持海螺传递水流。整体喷泉基座为直径17米的玫瑰色大理石圆形水池,池沿用浅浮雕装饰海浪纹样。</p> <p class="ql-block">圣阿涅塞教堂是意大利罗马的一座巴洛克风格教堂,位于广场四河喷泉对面,由贝尔尼尼的竞争对手弗朗切斯科·博罗米尼设计,建于1653-1657年,纪念13岁殉难的圣女阿涅塞。教堂拥有圆形的拱顶和天使浮雕。教堂内供奉着三位殉道的圣女,并保存着拉斐尔和卡拉瓦乔的真迹,是艺术爱好者不可错过的景点。教堂与广场的三座喷泉共同构成罗马巴洛克建筑的典范。 </p><p class="ql-block">阿涅塞是生活在公元3世纪的基督教女孩,当时基督教还没有得到罗马统治者的承认,行政长官的儿子看上了阿涅塞,但阿涅塞拒绝了他的求爱,而且她作为基督教徒,不愿嫁给异教徒,最终因此被迫害致死。对于基督教徒来说,阿涅塞就是贞洁的守护神,这座教堂就是献给她纪念她的,教堂位置就是当年阿涅塞殉难之处,教堂里还供奉着她的头骨。</p> <p class="ql-block">万神殿</p><p class="ql-block">万神殿,又称为万神庙或诸神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宗教建筑。它起源于古罗马时期,当时被用来祭祀众神。随着时间的推移,万神殿逐渐发展成为一座融合了不同文化特色的建筑群,成为了历代文人墨客和建筑师灵感的源泉。</p><p class="ql-block">万神殿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圆形广场的北部,是古罗马时期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得最完好的古罗马建筑之一。万神殿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后的万神殿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是古代建筑中最为宏大,保存近乎完美的,同时也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之一。万神殿的正面是一座由16根科林斯柱式构成的柱廊,宽约34米,深约15.5米;柱子由花岗岩加工而成,高约12.5米。雄伟而庄重的柱廊构成了万神殿的入口空间。</p><p class="ql-block">万神殿是供奉众神的寺庙。以罗马的“万神庙”最为著名。此庙始建于公元前27年,后遭毁,约公元118年在哈德良皇帝时期重建。由水泥浇铸成圆形,上覆半球形穹隆顶,穹顶直径43米,顶部圆形开口(直径8.9米)提供自然采光与技术突破象征。材料使用火山灰混凝土,结构无钢筋支撑,穹顶厚度自下而上递减。万神殿融合希腊柱廊与罗马穹顶技术,象征古罗马建筑艺术的巅峰,影响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公元609年,教皇博理法乔四世将它改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到了近代,它又成为意大利名人灵堂,国家圣地。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后的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是古代建筑中最为宏大,保存近乎完美的,同时也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万神殿前的喷泉位于罗马圆形广场中央,其核心元素为埃及方尖碑。喷泉主体是由由莱昂纳多·索尔马尼设计,后由菲利波·巴里吉奥尼改造,高约14.5米,方尖碑部分高6.3米 。 方尖碑来源于古埃及赫利奥波利斯太阳神庙入口处的双子方尖碑之一,公元1世纪末被图密善军队运至罗马 。 </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广场</p><p class="ql-block">罗马西班牙广场是意大利罗马的标志性景点,以西班牙阶梯和方尖碑为核心景观,因电影《罗马假日》取景闻名。</p><p class="ql-block">西班牙广场位于意大利罗马圣三一教堂山丘下,由建筑师德·桑蒂斯和斯佩基设计,始建于1495年,1725年由法国资助建成,具有独特的巴洛克风格。在台阶建成之前,东面的教堂和街道与西面的广场显得杂乱无章,而曲线形的大台阶巧妙地将不同标高和轴线的广场与街道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名称源自邻近的西班牙大使馆。阶梯由137级台阶构成,巴洛克风格设计,连接圣三一教堂与广场主体。广场附近曾是济慈、雪莱等文学大师的居住地,现存济慈故居。</p><p class="ql-block">广场上的“破船喷泉”是由贝尼尼父子设计,创意来自于特韦雷河的一次决堤,一只小舟被水推到这里的传说。喷泉前的台阶上水珠点点,为广场带来一丝清凉。</p><p class="ql-block">如今,西班牙大台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这要归功于电影《罗马假日》。这里不仅是电影的取景地,更是影片中格利高里·派克和奥黛丽·赫本约会在此吃冰淇淋的经典场景使其成为全球热门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特雷维喷泉</p><p class="ql-block">罗马特雷维喷泉(许愿池),位于意大利罗马特雷维区三岔路交汇口的巴洛克风格喷泉,其名称源于前方的三条道路交汇特征(拉丁语“特雷维”意为“三岔路”)。喷泉由建筑师尼科拉·萨尔维设计,始建于1732年,历时30年于1762年完工,为罗马规模最大的巴洛克式喷泉,建筑高度达25.9米,宽度19.8米。中央为海神波塞冬驾驭马车雕像,两侧水神象征丰裕与健康;背景四季女神浮雕代表春夏秋冬。喷泉雕塑多取材希腊罗马神话,如海神、四季女神等,通过动态水流与建筑结合体现巴洛克戏剧性。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喷泉,成为了罗马的标志性景点。池水呈现出蒂芬妮蓝,与白色大理石雕刻相映成趣,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特雷维喷泉的硬币许愿传统、仙女喷泉在《罗马假日》的取景等,强化了其文化符号地位。来罗马怎么能不去许愿池打卡呢,投币许愿的方式是你背对许愿池,把硬币放在右手,从左肩往后扔进去,据说这样才灵验。一枚硬币,你会回到罗马;两枚硬币,真爱就会降临。站在许愿池边,想象着自己投币进池的那一刻,愿望随风飘散,是不是超有仪式感的?不管结果如何,至少我们努力过。</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广场</p><p class="ql-block">威尼斯广场位于意大利罗马市中心,是罗马最大的广场。广场呈长方形,长130米,宽75米,是五条大街的汇合点。白色大理石建造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纪念堂,是为了庆祝1870年意大利统一而建造的,耗时25年才建成。16根圆柱形成的弧形立面是它最精彩的部分,台阶下两组喷泉寓意深刻:右边的象征第勒尼安海,左边的象征亚得里亚海,中央骑马的人物塑像就是完成了意大利统一大业的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建筑物上面有两座巨大的青铜雕像,右边的代表“热爱祖国的胜利”,左边代表的是“劳动的胜利”。无论日晒雨淋,总有两名士兵纹丝不动地在这里守护着无名战士墓。</p><p class="ql-block">意大利罗马的威尼斯广场,不仅是意大利国家祭坛,还是15世纪统一意大利的维克托·埃曼纽尔二世的纪念碑。正中的骑马者雕像就是他本人,这座纪念建筑从1885年开始设计,直到1935年才完成,是意大利统一运动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维多利亚圣母教堂</p><p class="ql-block">罗马,这座永恒之城,拥有超过900座教堂,每一步都可能遇到令人惊叹的宗教建筑。有一座不那么知名但同样令人着迷的小教堂——维多利亚圣母堂。这座教堂从美学角度来看是独一无二。</p><p class="ql-block">罗马维多利亚圣母教堂是意大利罗马一座重要的巴洛克风格教堂,以其内部由贝尔尼尼创作的雕塑杰作《圣特雷莎的狂喜》而闻名,是罗马历史中心的一部分,于198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教堂是唯一由早期巴洛克建筑师卡罗·马德尔诺设计和完成的建筑,内部装饰有大理石、镀金雕塑和巴洛克风格的壁画。教堂始建于1605年,后因天主教在波西米亚宗教改革中的胜利而改为供奉胜利之后圣母,以纪念宗教战争的胜利。</p><p class="ql-block">教堂内最著名的的一件雕塑作品《圣特蕾莎的狂喜》绝对不容错过。这是贝尼尼的杰作之一,描绘了圣女特雷莎在神魂超拔时被天使用金箭刺穿心脏的场景。特蕾莎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基督教,她的著作《自传》和《全德之路》对后世影响深远。雕像中的特蕾莎身姿飘动,衣襟和布幔相互缠绕,充满了律动感,展现了典型的巴洛克艺术风格。参观者可以感受到特蕾莎的沉迷和狂喜,仿佛置身于她那次神秘体验的现场。</p><p class="ql-block">穹顶的天窗让阳光洒进教堂,与金饰交相辉映,仿佛圣光笼罩,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美感。贝尼尼借鉴了卡拉瓦乔的绘画聚光技法,用光影赋予了雕塑更深层次的视觉意义。祭坛的装饰也非常特别,银色的装饰材料显得格外罕见,周围环绕着众多小天使,仿佛在诉说着天堂的故事。花窗拱顶上的云朵装饰,边缘不规则,与旁边的装饰画完美融合,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尽管天顶有一层格网遮挡,但你依然可以欣赏到那些精美绝伦的画作和天使雕刻。这些细节都让人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美。</p> <p class="ql-block">贝尼尼杰作《圣特雷莎的狂喜》</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国中之国——梵蒂冈</p><p class="ql-block">梵蒂冈,这个位于意大利罗马城西北角的小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却因其独特的宗教地位和历史底蕴,成为全球天主教徒的精神中心。这片仅有0.44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着两千年的基督教文明,是教皇的驻地,也是全球超过13亿天主教徒的信仰象征。</p><p class="ql-block">梵蒂冈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它完全被意大利首都罗马包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国中国"。从地图上看,梵蒂冈的轮廓近似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边界总长约3.2公里。这个微型国家的领土包括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宫殿和博物馆,以及周边的花园和一些行政建筑。虽然国土面积仅相当于6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但梵蒂冈却拥有完整的国家机构,包括自己的邮政系统、银行、电台和卫队。</p><p class="ql-block">梵蒂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相传,圣彼得——耶稣十二门徒之首——在罗马殉道后被埋葬于此。公元326年,君士坦丁大帝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了一座教堂,这成为后来圣彼得大教堂的前身。中世纪时期,教皇不仅掌握宗教权力,还拥有大片领土,形成了教皇国。756年,教皇斯提芬二世获得法兰克国王丕平所赠罗马城及周围区域,拥有宗教和世俗管理权。此后,在意大利中部建立教皇国。1870年被意大利王国吞并,教皇退居梵蒂冈,形成了“罗马问题”。1929年2月,墨索里尼同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拉特兰条约》,教皇正式承认教皇国灭亡,另建梵蒂冈城国,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主权属于教皇。梵蒂冈是政教合一国家,教皇是梵蒂冈的首脑,集最高立法、行政、司法权于一身。教皇自称“使徒伯多禄的继承人”,是世界各国天主教徒的精神领袖。教皇之下还设有枢机主教团,作为教皇的咨询机构。教皇由80岁以下枢机主教组成的教皇选举团选举产生,终身任职。教皇通过教皇委员会行使立法、行政权,通过宗教法庭行使司法权。值得一提的是,梵蒂冈虽然国土狭小,却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具有观察员地位。</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广场</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广场位于梵蒂冈城国境内,由意大利建筑师贝尔尼尼于1656至1667年间设计建造。广场呈椭圆形布局,可容纳50万人,四周环绕284根塔斯干式圆柱,柱顶立有140尊圣人像。中央竖立着公元40年从埃及运抵的25.5米高方尖碑,铜狮之间镶嵌着雄鹰,作展翅欲飞状。这座石碑原是罗马皇帝卡利古拉为装饰皇宫旁边的圆形广场,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将石碑移至圣彼得广场作为罗马教廷举办大型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广场与圣彼得大教堂共同构成梵蒂冈的核心宗教空间。该广场所在的梵蒂冈城于198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巴洛克建筑群体现了文艺复兴至巴洛克时期的艺术成就。广场主体建筑群见证了基督教精神发展进程,方尖碑迁移工程和柱廊雕刻细节均呈现贝尔尼尼的巴洛克艺术特征。</p> <p class="ql-block">瑞士卫队是梵蒂冈的标志性存在之一。这支成立于1506年的卫队由约135名瑞士天主教徒组成,负责教皇和梵蒂冈的安全保卫工作。他们色彩鲜艳的制服据说是由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已经成为梵蒂冈的一道独特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p><p class="ql-block">梵蒂冈的标志性建筑——圣彼得大教堂。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宏大最壮丽的天主教堂,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的殿堂。大教堂因建在耶稣最得意的门徒圣彼得的墓地上而得名。公元3世纪初,君士坦丁大帝率先为圣彼得正式兴建教堂。新教堂于1450年开始兴建,历经几个世纪的改建、重建,先后由米开朗琪罗、勃拉芒特、拉斐尔、桑加洛和贝尔尼尼等不朽的艺术大师亲自主持。</p><p class="ql-block">大教堂总面积为2.2万平方米,长200米,最宽处130多米。其穹型大圆屋顶直径达42.34米。从地面到大圆顶顶尖十字架的高度达137米,迄今仍是罗马的最高建筑。中央大厅地面均用名贵的斑岩铺就,光滑明亮,花纹别致;天花板上装饰得金碧辉煌,极为精致华美。祭坛前面的地窖里,安葬着圣彼得的遗骨。陵墓前的杆上点着99盏长明灯,彻夜不熄。</p><p class="ql-block">大教堂的“镇堂之宝”——米开朗琪罗的大理石雕《哀悼基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作品。1498年,米开朗基罗受法国红衣主教委托为圣彼得教堂创作,耗时一年左右完成。雕塑展现了圣母玛利亚怀抱刚从十字架上卸下的耶稣尸体的场景。死去的耶稣肋下有伤痕,无痛苦表情,右手下垂,头向后仰,身体细长,腰部弯曲。圣母年轻秀丽,身着宽大斗篷和长袍,右手托住耶稣身体,左手略向后伸,头向下俯视,陷入悲伤。雕塑突破传统,将圣母刻画为年轻典雅的少女,象征纯洁、崇高和神圣,既展现了青春永恒与形象不朽,又不影响表达悲痛之情,成为不朽之作。</p><p class="ql-block">幸运的是今年正逢25年一次的圣门开放之年,可以从圣门进入大殿。圣彼得大教堂大殿下面有5扇门,平常一般游客都入中门。如果遇上机会,教徒们就可从右边的圣门进入大殿,不过这需25年才有一次。按规定,每逢25年的圣诞之夜,圣门打开后由教皇领头走入圣堂,意为走入天堂。其他三门分别是"圣事门"、"善恶门"和"死门"。圣彼得大教堂大殿能容纳5万人,进入大殿呈现在眼前的简直是一座艺术宝库。屋顶和四壁都饰有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不少是名家作品。最惹人注意的雕刻艺术杰作主要有三件:一是米开朗基罗24岁时雕塑作品《圣母哀痛》。圣母怀抱死去的儿子的悲痛感和对上帝意旨的顺从感在作品中刻画得淋漓尽致。二是贝尔尼尼的雕制的青铜华盖,它由4根螺旋形铜柱支撑,足有5层楼房高那么高。华盖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著99盏长明灯,而下方则是宗座祭坛和圣伯多禄的坟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这座祭坛上,面对东升的旭日,当著朝圣者举行弥撒。三是圣伯多禄宝座,也是贝尔尼尼设计的一件镀金的青铜宝座。宝座上方是於光芒四射的荣耀龛及象牙饰物的木椅,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冠。</p> <p class="ql-block">25年开启一次的圣门</p> <p class="ql-block">米开郎基罗24岁时经典雕塑作品《圣母哀痛》</p> <p class="ql-block">贝尔尼尼雕制的《青铜华盖》</p> <p class="ql-block">圣伯多禄宝座</p> <p class="ql-block">梵蒂冈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梵蒂冈博物馆位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北侧,由20余个独立博物馆和5条艺术长廊组成,共有1400余个展厅,建筑面积达55000平方米。主要展馆包括动物雕塑厅、埃特鲁斯科馆、西斯廷教堂、拉斐尔画室、地图廊及传教士博物馆等,收藏涵盖古希腊罗马雕刻、文艺复兴壁画等艺术珍品,其中米开朗基罗《创世纪》《最后的审判》与拉斐尔《雅典学院》为代表性展品。该馆历史可追溯至5世纪雏形,1506年因教皇儒略二世购入拉奥孔雕像并公开展示而正式形成博物馆建制。</p><p class="ql-block">梵蒂冈博物馆内有三件镇馆之宝:一是《拉奥孔雕像》,是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古希腊罗得岛的雕塑家阿格桑德罗斯和他的儿子波利多罗斯、阿典诺多罗斯三人集体创作的一组大理石群雕,该群雕高约184厘米。二是《贝尔维德尔的阿波罗雕像》,是梵蒂冈博物馆收藏的大理石雕像复制品,高224厘米,原作者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家莱奥卡雷斯,创作于约公元前350-前320年。三是《残躯雕像》,仅存大段躯干和残缺的双腿,为公元1世纪的大理石雕塑文物,在大理石雕塑的下部有古希腊雕塑家阿波罗尼奥的签名。</p> <p class="ql-block">《拉奥孔雕像》系列。这个雕塑群由三个人组成:中间的是拉奥孔,两侧则是他的两个儿子。拉奥孔是古希腊特洛伊城的祭司,在特洛伊战争中,他因识破希腊人利用木马计而极力反对将木马作为战利品搬进城。拉奥孔的反对触怒了希腊人的守护神雅典娜,于是雅典娜从海中派了两条巨蟒来缠绕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导致他们被活活缠绕而死。雕塑家们将这个悲剧故事雕刻成雕塑,该群像传达出的人与神之间的悲剧性冲突,使它富有了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雕塑表现的就是这一触目惊心的场面:大蛇用它致命的绞缠来扼杀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一条蛇抓在小儿子的胸部,另一条蛇缠住父亲的大腿。拉奥孔的头部向后仰着,嘴唇微张,脸由于痛苦而变形。一旁同样被蛇缠绕住的大儿子,绝望地望着父亲。</p> <p class="ql-block">《贝尔维德尔的阿波罗》是罗马梵蒂冈博物馆收藏的大理石雕像复制品,高224厘米,原作者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家莱奥卡雷斯,创作于约公元前350-前320年。雕像以希腊神话中的光明神阿波罗为原型,塑造了拉弓射箭的青少年形象。阿波罗面容俊美,目光凝视远方,右臂似刚从弓弦抽回,姿态轻盈舒展,兼具力量感与优雅韵律。作品融合写实技法与理想化人体表现,成为古典艺术中男性形体的代表。该雕像在西方文化中常被用作男性美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残躯》雕塑只剩下躯干和两条残缺的大腿,但从隆起硕大的肌肉展现出的他精壮,而躯干背后雕刻有狮爪的印痕,从而推测是古希腊神话英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的躯体雕像。另外,在躯体的的下方是一张动物的皮毛,仿佛更能印证这件雕塑的灵感源于赫拉克勒斯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这尊雕像,也极大的影响了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和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米开朗基罗更是直接宣称自己是“躯干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艺术长廊</p><p class="ql-block">艺术长廊上的壁画、穹项画、镶嵌画、挂毯画绚丽缤纷。其中壁毯刺绣廊,挂着绣有耶稣生平事迹的19幅华丽的壁毯。地图廊上,40幅鲜艳悦目的图志,描绘了意大利各城市和沿海岛屿的地形图,被认为是当时地理上最重要的文献。</p><p class="ql-block">雕塑的展览让人目不暇接。这些雕塑或庄严,或唯美,有的只是眼眸低垂的半身人像。谁能想到坚硬的大理石竟然能雕刻出如此流畅、柔软的肉体线条,雕像的骨骼经络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动起来,展现了非凡的气势和精湛的技艺。雕塑的肌肉线条和动作张力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通过媒体传递的美,只有在现场才能真切地体验到。这些雕塑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对历史的深刻感悟。</p> <p class="ql-block">拉斐尔馆</p><p class="ql-block">拉斐尔馆可分拉斐尔画室及其画廊两部分,壁画分别画于廊顶的壁龛之中。每幅画有一个画面。这组壁画共有52个画面、同西斯廷教堂遥相呼应。其中除一幅以《新约全书》为背景外,其他12幅都是 《阳约全书》的内容。其代表作《雅典学院》是意大利画家拉斐尔·桑西于1510~1511年创作的一幅壁画作品。该画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举办雅典学院之逸事为题材,以极为兼容并蓄、自由开放的思想,打破时空界限,把代表着哲学、数学、音乐、天文等不同学科领域的文化名人会聚一堂,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寄托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表达了对人类中追求智慧和真理者的集中赞扬,反映的是古典时期学派林立、相互切磋的景象。画作采用了拱形圆屋顶作为背景,以很高的透视法水平,增强了画面的空间立体感和深远感。整幅画气势恢宏、场面宏大。画中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p> <p class="ql-block">西斯廷堂</p><p class="ql-block">西斯廷堂中主要有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们的作品。西斯廷堂平时任人参观,只在梵蒂冈教皇缺位时关闭几天,在此期间,所有红衣主教集中在这里开会,选举新教皇。西斯廷堂中最著名的便是米开郎基罗创作的壁画《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p><p class="ql-block">《创世纪》是由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米开朗基罗在梵蒂冈西斯廷教堂顶部创作的基督教壁画。壁画长40米、宽13米,面积达480平方米,也是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该壁画创作于1508年,1512年完成,以《旧约圣经》中《创世纪》9个场景为主线,描绘了343个人物和他们之间的故事。米开朗基罗以教堂宏伟的建筑结构作框边,把整个长方形大厅的顶部分成中央和周围两大部分,并以中央为主,全部绘以基督教里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其中宗教故事取材于基督教的“创世纪”,即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故这一作品被称为《创世纪》壁画。《创世纪》壁画由叙事和人物两类题材构成。其中叙事类主题为旧约中的“罪罚”,人物类主题为先知和奴隶。《创世记》一共有九个场景。第一组“上帝创造世界”,包括“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陆”;第二组“人类的堕落”,包括“创造亚当”“创造夏娃”“逐出乐园”;第三组“不应有的牺牲”,包括“大洪水”“诺亚献祭”“诺亚醉酒”。基督教壁画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天顶壁画《创世纪》被誉为西方宗教壁画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审判》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家米开朗基罗于1534年至1541年受教皇保罗三世委托,为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祭坛创作的巨型壁画。作品诞生于宗教改革背景下,米开朗基罗在信仰危机中以圣经末日审判为主题,通过400余人物构建了复杂的宗教场景。画面覆盖整面祭坛墙壁,基督作为审判核心被天使环绕,圣母玛利亚、圣彼得等人物分层展开,下方描绘受审人群与地狱场景。艺术家采用水平线与垂直线交叉的动态螺旋结构强化戏剧张力,通过解剖学精准的人体塑造及上大下小的比例调整适应仰视视角。画作因裸体形象引发争议,部分人物后被添加遮羞布。米开朗基罗将自画像隐于殉道者巴多罗买手持的人皮中,并融入但丁《神曲》元素,以宗教题材传递人文主义精神。</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雕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