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城摞城”:商丘故城的时空叠影

元元

<p class="ql-block">10月25日下午我们从开封乘火车到达商丘站,夜色如墨,商丘火车站前的灯光却亮得如同白昼。公交车缓缓停靠,站台上人影匆匆,红色广告牌在冷风中格外醒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独家赞助商”,还有那句熟悉的“古井贡酒·年份原浆”。这名字像是从某个古老宴席上飘来的余音,与这座城市的脉搏悄然共振。我站在路灯下,望着车窗倒映出的斑驳光影,仿佛看见时间在此刻分层:现代的喧嚣之下,隐隐浮动着千年前的城郭轮廓。</p> <p class="ql-block">26号早上我们乘车前往商丘故城。</p> <p class="ql-block">归德府城墙的石碑静立在夜色边缘,黑色碑面映着微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个金字沉稳有力。它背后的砖墙早已斑驳,墙顶的彩饰在风中轻颤,像是守城老兵肩上的勋章。我伸手轻触石碑,指尖传来凉意,那是岁月沉淀的温度。这里不只是地标,更是一道通往“城摞城”秘境的门缝——宋国故城、唐代城垣、明代府城,一层叠着一层,像一本被黄河泥沙反复装订的史书。</p> <p class="ql-block">“商丘”二字写在斑驳的墙上,字体苍劲。雕像静立,绿树成荫,路灯与垃圾桶点缀其间,提醒我仍身处现实。可我知道,这座城的真正面貌,远不止眼前所见。它是一座垂直的城市,向下生长,层层叠叠,每一层都藏着一段被遗忘的故事。而我,不过是偶然掀开其中一页的过客。</p> <p class="ql-block">古城门巍然耸立,飞檐翘角如鸟展翼。行人穿梭,观光车缓缓驶过,红灯笼在风中轻摇。这座门,曾见证过多少朝代更迭?如今它不再拒敌,而是迎客。我穿过门洞,仿佛穿越了层层时空,从现代步入了古都的腹地。</p> <p class="ql-block">商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名字本身就带着厚重的回响。古城的每一块砖、每一条街,都承载着三千年的记忆。从宋国故城到应天书院,从归德大集到范文正公书院,这里不仅是“城摞城”的地理奇观,更是文化不断重生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介绍牌上的“城摞城”三个字,写得庄重而神秘。商丘的城,从来不是一朝建成的。黄河泛滥,泥沙掩埋旧城,人们便在废墟之上再起新城。一层又一层,如同年轮,记录着兴衰与重生。图示中清晰标注的城墙、城门、街巷,竟与脚下这片土地隐隐重合。我低头看脚下的石板,忽然觉得,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断层线上。</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哈佛大学的考古学家曾与中国的学者并肩,在这片土地上寻找失落的宋国故城。他们用探铲与图纸,一点点拼出一座沉睡千年的都邑。介绍牌上的平面图,像是一张通往过去的藏宝图。我凝视着那标注的城池尺寸与布局,仿佛看见诸侯列鼎、车马穿街的盛景。而今,这一切都被封存在地表之下,只待有心人俯身倾听。</p> <p class="ql-block">一段深色砖墙在夜色中延伸,垛口如锯齿般切割着天空。它的每一块砖都像在低语,讲述着某次洪水如何漫过城墙,又如何在干涸后成为新地基。我沿着墙根缓步前行,指尖划过粗糙的砖面,仿佛能感知到那些被掩埋的街巷、屋舍、炊烟与哭笑。这墙,不只是防御的屏障,更是时间的沉积岩。</p> <p class="ql-block">薄雾悄然升起,笼罩着古老的城墙。墙上的孔洞成了取景框,透过它,远处的树影与屋檐若隐若现,如同旧梦的残片。这一刻,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可感的呼吸。我站在这里,仿佛站在多个时空的交界点:脚踩明代地基,眼望宋代城门,耳听春秋战鼓。</p> <p class="ql-block">城头之上,一台木质投石机静静伫立,两侧旗帜在风中轻扬。它不像是展品,倒像随时会发出轰鸣的活物。我想象着古时将士在此瞭望敌情,点燃烽火,投石如雷。而如今,战火早已熄灭,唯有这器械与城墙,默默守护着一段被遗忘的防御智慧。</p> <p class="ql-block">望月门的牌匾悬在门楣之上,字迹古朴。门前石板路被雨水打湿,映着天光,像一条通往过去的镜面。我缓步走过,两侧树木静立,仿佛守卫着某个未完成的仪式。这门,曾迎过多少归人?又送走过多少远行者?如今它依旧敞开,迎接的是像我这样,带着好奇与敬意的探访者。</p> <p class="ql-block">俯瞰图上的建筑群轴线分明,院落对称,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礼制图卷。这不仅是空间的布局,更是古人对秩序与和谐的追求。我站在高处,仿佛看见当年的匠人执尺绘图,一砖一瓦皆有其位。而今,这格局仍在,静默诉说着中华文明的审美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范文正公书院的黑底金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门前石狮静卧,红灯笼在风中轻晃。走进门内,横幅高悬,画像中的范仲淹目光深邃,仿佛仍在讲学。他曾在此兴学办义庄,仁厚爱民,立德立言。书院的每一块木雕、每一幅彩绘,都浸润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这里不只是建筑,更是一种文脉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的卷轴画缓缓展开,“范文正公书院历史展”几个字庄重肃穆。展柜中文物静卧,仿佛仍在呼吸。我凝视着那些泛黄的书页与旧器,忽然觉得,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藏在砖石之间,写在牌匾之上,活在每一个愿意倾听的人心中。</p> <p class="ql-block">介绍牌上写着:“仁厚爱民,立德立言立功。”这是对范仲淹最凝练的注脚。他创建范氏义庄,赈济族人,兴办教育,其政绩如清泉流淌至今。我驻足良久,忽然明白,商丘的“城摞城”不仅是物理的叠压,更是精神的层积——每一代人都在前人的根基上,筑起新的文明高度。</p> <p class="ql-block">“堂堂范公,出为名相,处为名贤。”金色立体字在深色背景上闪耀。范仲淹的一生,是士大夫精神的巅峰写照。他在商丘留下的,不只是书院的屋檐,更是一种风骨。这种风骨,如同城墙下的地基,虽不见天日,却支撑着整座城市的灵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