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新陈代谢”,悟近代中国社会之变》一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三)

陌上朵颜

<p class="ql-block">《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探究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大门。书中所展现的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新旧交替与演变,让我们得以深入触摸那段波澜壮阔且充满阵痛的历史脉络。🌸</p><p class="ql-block">20250919阅读打卡。《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第五章天国的悲喜剧。(一)白莲教、天地会和拜上帝会。</p><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农民运动,也与当时多种反清力量及社会状况紧密相关。</p><p class="ql-block">1.从背景看,19世纪初起,尖锐社会矛盾使中国渐临改朝换代,鸦片战争后,改朝换代的社会力量进一步发展,白莲教、天地会、拜上帝会等是当时较有影响的力量。白莲教在川楚白莲教起义被扑灭后,势力仍以多种名目延续,广收徒众;天地会“反清复明”口号因时间流逝逐渐淡化,虽承袭始祖规矩,但观念已大不同。</p><p class="ql-block"> 2.在诸多反清力量中,拜上帝会后来居上,成为改朝换代的主导者。它酝酿于19世纪30年代,1843年初创,从揭竿而起至定都南京,前后不过几年,短时间内做到了白莲教和天地会长时间没做到的事,这是中国社会选择的结果。拜上帝会虽未带来新生产方式,新朝社会性质难超旧朝,但洪秀全借鉴西方宗教,将新朝打造成“地上天国”,衍生出以教义取天下、治天下的规制,这是前所未有的。它将改朝换代的现实目标与宗教感召相融合,利用宗教语言契合广大小农的认知,还产生了《原道救世歌》等一系列相关文献。</p><p class="ql-block"> 3.太平天国的宗教与制度紧密相连,其以拜上帝会为宗教旗帜,塑造出唯一真神天父皇上帝,宣扬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消解世俗等级,同时上帝又有绝对权威,使造反带有神圣性。拜上帝会的“天条”兼具对小农的慰抚与独裁收束力量的特点,助力太平天国形成大一统,汇聚起白莲教、天地会难以企及的巨大力量。而且,太平天国的宗教教义与农民阶级理想幻想相融合,体现在圣库制度上,人们将私财归公库,再由上层分配衣食,追求物质上的人人均平,这种废除私有、绝对平均的制度虽超越历史难以长久维持,但在太平天国建立新朝过程中曾短暂实现。</p><p class="ql-block"> 4.此外,太平天国所推行的公有与互助制度,对东南地区大批因社会经济变动等原因失去生产、生活资料,脱离乡土和宗族庇护的贫困无告者极具吸引力。拜上帝会的“人间小天堂”是中国化的构想,洪秀全将宗教中天国的理想落实到人间,这是白莲教、天地会做不到的。正因如此,贫苦农民、船工、小生产者和游民等大量涌入太平天国队伍,使其力量迅速壮大,从金田起义时的2万余众,发展到攻占武汉沿江东下时拥有号称百万、实际50万的大军。🌸</p><p class="ql-block">20250920阅读打卡。《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二)洪秀全的思想。太平天国的思想与行动呈现出复杂且矛盾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对“上帝”的改造、反清意识以及对儒学既反又依傍等方面。</p><p class="ql-block"> 1.在对“上帝”的认知与运用上,洪秀全将中国传统典籍里的“上帝”和基督教的“God”牵强结合,还融入佛道及民间宗教观念,构建出带有中国特色的上帝形象。太平天国打造出以上帝为核心的宗法大家庭,首义诸王成为上帝众子,权力分配也融入中国传统的名分纲纪与江湖聚义规则。他们认为上帝更偏爱中国,洪秀全作为上帝次子,应受全世界服从,这种观念带有“万邦来朝”的传统色彩,却遭西方人批评为对基督教的亵渎。同时,杨秀清、萧朝贵以上帝、耶稣附体显灵,甚至借此训诫洪秀全,反映出对“上帝”的别样利用。而洪秀全作为“天父次子”,虽需敬受上帝训诫,却因借用巫汉降神等民间迷信,与基督教体系差异巨大,对上帝的加工附会无法改变其本质,拜上帝会在太平天国失败后也迅速式微,未能长期影响中国社会思想。</p><p class="ql-block"> 2.太平天国承袭并激扬了天地会以来的反清意识,通过多篇檄文,从形象、衣冠、人伦、制度、言语等多方面批判清王朝统治,认为清王朝使中国人沦为“禽兽”“胡种”。这种反清思想,既受天地会“反清复明”的直接影响,又因清王朝衰世社会矛盾激化,汉民族潜在种族意识复燃,且包含阶级对抗内涵,引发大规模反清农民战争,对近代社会思想冲击显著,为后来孙中山等反满革命开辟了道路。</p><p class="ql-block">3.在对待儒学的态度上,太平天国开展大规模反孔群众运动,焚学宫、毁木主、搜书烧书,曾国藩称其扫尽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但实际上,太平天国并未彻底摆脱儒学,反而在思想和行动中接受了诸多儒家内容。例如《原道醒世训》对大同社会的论述取自《礼记·礼运》,体现儒家乌托邦思想;政治和社会制度脱胎于《周礼》。其反孔并非认识到儒家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而是为确立上帝的唯一神圣地位,排斥其他权威偶像,且基于小农经济,不具备从制度精神支柱层面反儒的眼光。洪秀全作为生长在受儒家思想浸润社会、经科举求过出路的人,儒学早已对他产生影响,反孔时会不自觉受孔学牵引,随着造反锐气消退、统治者惰气增长,统治更需借助儒学,三纲五常也悄然回归。后期太平天国对孔子态度软化,还对四书五经删改准阅,仅弃《周易》,削去涉鬼神丧祭等内容,对部分儒家经典进行改造利用。</p><p class="ql-block"> 综上,太平天国的这些思想与行动,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传统与外来、反抗与妥协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既展现出对旧有秩序的冲击,也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与矛盾性。🌸</p><p class="ql-block">2025 0921阅读打卡。《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第五章(三)天国的悲剧。</p><p class="ql-block">1.太平天国曾凭借自身优势,开启了“喜剧”般的事业。1853年攻占南京后,通过西征北伐,到1856年杨韦事变前,控制了长江沿岸及江西、安徽大片土地,达至全盛。然而,定都南京也预伏了悲剧。太平天国早有以南京为“天堂立基之地”的打算,以之鼓动士气,但多数成员对南京了解不深,仅闻其富庶与适合做“帝王之家”。</p><p class="ql-block"> 2.定都南京后,受千百万小农保守安逸的小生产意识影响,生产和眼界的狭隘造成思想狭隘,太平天国由攻转守,南京成了沉重负担,牵制兵锋。西征旨在屏障天京,北伐则是偏师孤军深入,更近似以攻为守。同时,南京的繁华助长了太平天国内部的安富尊荣意识,推动了人间天国的封建化。洪秀全宣扬君权神授、三纲五常,还有严苛的男女之防、森严的政治等级以及繁琐苛细的称谓,尽显后期在思想、制度上的封建化倾向。</p><p class="ql-block"> 3.在制度与政策层面,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因空想性和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土地制度沦为空文,实际实行“照旧交粮纳税”,保护自耕农和地主利益,旧土地关系得以保存。太平天国还试图改造世界,如取消商业,却遭遇现实阻碍,经济、政治、观念仿佛回到起点。时代的局限让他们难以找到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只能重回封建制度,宗教理想的褪色也致使其力量迷失彷徨,天朝中人物欲膨胀。</p><p class="ql-block"> 4.进入南京后,太平天国政权不成熟性使得王韬、容闳等知识分子来而复去,容闳指出太平军招抚的无业游民缺乏纪律和信仰,削弱了太平军实力,道德也不断下滑,繁华更销磨了众人的壮志。而清王朝能取得胜利,关键在于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儒生地主政治势力的崛起。他们注重经世、招揽人才,以守卫名教为号召,组织起以儒生为骨干的军事力量,成为对抗太平天国的中坚,后期太平天国与清政权的对抗,实则是太平军与湘(淮)军、洪秀全与曾国藩的对抗。</p><p class="ql-block"> 5.太平天国后期,杨韦事变使局势岌岌可危,洪仁玕临危受命主持事务。他有节操、知识面广,却缺乏军事才干,难以扭转颓势。其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当时最完整的发展资本主义纲领,体现出开通的眼识与卓越预见,但因脱离农民斗争实际,无法在群众中引发反响、转化为物质力量。</p><p class="ql-block"> 太平天国的斗争持续到湘军轰开天京城墙、焚烧天王府,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不仅在于失败的结局,更在于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无法借助宗教挣脱传统的束缚,反封建者自身难以摆脱封建烙印,故而其事业充满了历史的悲哀。🌸</p><p class="ql-block">202550922阅读打卡。《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四)留给历史的余响。</p><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运动虽以失败告终,但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且长久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1.在社会经济领域,太平天国虽未从根本上改变土地制度,却对地主阶级造成沉重打击。部分地主经济受胁迫而出逃,地主经济随之萎缩,这让部分农民得以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同时,内战导致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经界变形,促成了客农开垦荒地以及永佃制度的大量形成。当时江、浙、皖等省,客农争着携带农具来开垦荒地,甚至有强力者强行霸占主田,而流亡归来的土著也因田宅被占,只能去耕种别人家的土地,土地辗转易主,这一过程产生了相当数量的自耕农。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首先浸润东南地区,这些增多的自耕农离商品和市场很近,常受刺激,这种经济环境使自耕农的增多促进了生产和消费的增长,对后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有一定益处。</p><p class="ql-block"> 2.在社会政治方面,太平天国搅乱了整个封建制度,且这种搅乱是统治阶级永远无法平复的。这间接促使地方政权产生相对于中央统制的自立倾向,极大削弱了中央集权,原有的政治体制不得不发生变化,地方督抚权力随之膨胀。</p><p class="ql-block">它间接推动了如“东南互保”局面出现,还在地域发展上,通过湘军的崛起等,打破了部分地区的闭塞状态,促进了人才交流与成长。</p><p class="ql-block">3.更重要的是,对后续政治力量产生深远影响,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常借金田起义来促使皇帝变法,以反衬促成革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同时吸取其因争权夺利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这些都表明,太平天国失败后,仍对中国社会的政治进程起着促进作用,留给历史的余响十分长久。🌸</p><p class="ql-block">第六章《12年之后》之(一)“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p><p class="ql-block">1.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规定十二年后可对贸易及海面条款变通酌办,清朝因无知与倨守,未意识到该条款的严重后果。随着西方的进逼,由此引发的交涉发展为侵略与反侵略的武装冲突,催生近代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从1853年起,英国就开始酝酿修约,企图广泛进入中国内地、沿海各城,或争取扬子江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及浙江沿海大城。</p><p class="ql-block">2.1854年英、美、法公使向两广总督叶名琛提新要求,叶名琛受传统夷夏观念影响,秉持传统天朝观念,对西方的新要求采取排斥、敷衍的态度,三国使者遂北上施压。咸丰帝的应对也体现出封建王朝面对外部冲击时的保守与本能防御。而西方列强则通过不断提出新要求、北上施压等方式,试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权益。林则徐与叶名琛的对比,更凸显出开眼看世界对于近代中国应对外部挑战、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也反映出封建传统观念在近代化浪潮下的滞后与弊端,以及中西之间在时代发展和外交理念上的巨大差距。</p><p class="ql-block">3.1856年,英国借“亚罗”号事件炮击广州,彼时叶名琛正在校场“阅武闱马箭”,面对炮声,他虽有强硬姿态、岿然不动,想彰显传统英雄主义,但这种强硬是在中西巨大军事差距下的懵懂,显得悲怆又滑稽。1857年英法联军再次进攻广州,他秉持“渊默镇静”,实则是不战、不和、不守的自欺,战事紧急时甚至以乩语决断军机,最终广州失陷,他沦为俘虏。身败名裂后,叶名琛一方面从历史传统中寻找精神支撑,自比苏武;另一方面,因接触外国报纸,对西方有了比以往从香港了解到的更清晰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已无法弥补他亲手造成的误国错误。</p><p class="ql-block"> 4.叶名琛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的遭遇长久地成为当时及后来众多士人议论与思考的对象,促使他们反思。同治年间,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及要“深虑”叶相之过失和罪过,不仅是为仕途作计,更体现出他从传统驭夷之道中战战兢兢寻求突破的心态,反映出在时代变局下,士大夫对传统与近代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思考与探索。🌸</p><p class="ql-block">《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让我们看清历史的律动,也启示着我们,在时代浪潮中,当以史为鉴,续写属于当下的“新陈代谢”篇章。🐟</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