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保鎮馬陵口下之清風嶺口建築遺存

萧艾

<p class="ql-block">  太行山山西省与河北省、河南省交界处險峻山口,历代曾設置防禦工事的地方,正如荀子所云:“不登髙山,不知天之髙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清風嶺古道,即其一也。</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6日,随传说户外队河北省邢台市境内明真保鎮馬陵口下二十四座隘口尋覓之旅,風門嶺口後,沿山脊翻越几座山頭,来到清風嶺口。該口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北冶乡清风村,邢台县城西南180里,山势高耸,地势险峻。因夏日凉爽,無暑热之感而得名。 </p><p class="ql-block"> 明·王士翹《西關志固關》卷之一【山川】記載:“清風嶺,山勢髙聳,盛夏無炎氣。”</p> <p class="ql-block">  明·劉效祖《四鎮三關志》卷之二&lt;真保鎮形勝乘障&gt;記載:“馬陵口下,隘口二十四。清風嶺口,正城一道。正德十年建,緩。” </p><p class="ql-block"> 明正德十年,為公元1515年。據說關門曾有匾額,上刻“神開地險,聖作風清”八个大字。現匾額已不知所踪。</p> <p class="ql-block">  明·王士翹《西關志固關》卷之一【關隘】記載:“順德府地方,隘口二十四處,馬嶺口管總千户一員統之……清風嶺口,北至關二百六十里,邢臺縣地方,外口緊要。” </p> <p class="ql-block">  明·王士翹《西關志固關》卷之二【城池】記載:“順德府地方隘口……清風嶺口,正城一道,水門一空。”</p><p class="ql-block"> 萧按:清風嶺口,因位於山脊下側,為了排泄雨季瞬时洪水,而修築了一座水門。現正城墙體遺迹,而水門已坍圮無存。</p> <p class="ql-block">  明·王士翹《西關志固關》卷之二【軍馬】記載:“清風嶺口,委官二員,防守民壮四十名。”</p><p class="ql-block"> 由是可知,清風嶺口没有正規部隊,只有“民壮四十名。”</p> <p class="ql-block">  明·王士翹《西關志固關》卷之二【墩臺】記載:“清風嶺口清風嶺墩,衝要。離關一百里,軍四名。”</p><p class="ql-block"> 現不知此座墩臺遺存状如何,因路途遥遠,山勢險峻,現已很難實地尋覓其踪。</p> <p class="ql-block">  清·王軒、楊篤《光緒山西通志》卷十五【關隘】七:“清風嶺關,黄榆嶺關南三十里,順德府西南一百八十里。山勢高聳,盛夏不知暑。邊牆、敵樓、水門各一。澗水通流其下(汎隸順德府)。”</p> <p class="ql-block">  清風嶺口古道,明代“正城一道”建築尚存遺址,“水門一空”已坍圮無存。</p> <p class="ql-block">  清風嶺口南与達滴崖口相接,控扼正中和东西两側三条古道。正中古道較寛,之字形盤旋而下;西侧小徑較窄,沿百丈絕壁一側延伸,此二路均通往山西省孟縣;東側小徑也比較窄,俯瞰目眩神馳,通往井陘縣。</p> <p class="ql-block">  明·王士翹《西關志固關》卷之一】關隘】記載:“順德府地方隘口二十四,馬陵口管,總千户一員統之。”</p><p class="ql-block"> 除二十四隘口之外,還記載有:“牛心山、大亂溝、小亂溝、花…、小嶺口、石墙坪、桃樹坪、寒闖巖。以上八處俱系小口,堵塞。”</p> <p class="ql-block">  風門嶺口與清風嶺口之間的这座小口,當即八處小口之一。但具体為哪處小口,老萧暫無法确定。</p> <p class="ql-block">  位於清風嶺口東側,風門嶺口之間,小徑狭窄陡峻,俯瞰目眩神馳,通往井陘縣。</p> <p class="ql-block">  隘口一段短墙,約三十米,荒石壘砌,堵塞山口。由山口俯瞰,雲霧迷漫,重型卡車轟鳴之聲由山底傳来。</p> <p class="ql-block">  明代真保鎮馬嶺口下轄二十四隘口,除所謂“五大關隘”之外,其他一些較小隘口古道現多已黄廢不通車輛,却成為野外(不是户外)冒險爱好者樂此不疲的選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