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致良知千人线下公益宣讲大会圆满落幕,期待下次又团聚在一起学习圣贤教育文化,博大精深!

心想事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今日成都致良知千人线下公益宣讲大会圆满落幕!感恩每一位奔赴而来的伙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是你们的热忱让这场心灵的交流更有温度;也致敬所有为大会付出的同路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因为同心同行,才让这份善意与智慧顺利传递。未来愿我们继续心怀良知,向阳而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仪式开始前,我站在会场外的廊下,远远望着一群穿黑衣戴红绶带的志愿者在门前合影。她们的笑容干净而笃定,像一排并肩生长的树。我没有上前打扰,只是静静看着。她们不是明星,也不是讲台上的主角,可正是这些默默托起活动的人,让“利他”两个字从纸上走了出来,落在了地面。我忽然想起昨夜整理笔记时写下的那句:“真正的光,往往不站在舞台中央。”今天,我看见了这句话的影子,在她们身上轻轻闪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会场内,工作人员胸前挂着证件来回穿梭。有人笑着竖起大拇指,有人蹲下帮听众调试座椅。我注意到一位年轻女孩蹲在轮椅旁,耐心地为老人讲解流程,阳光从她身后洒进来,把那枚小小的志愿者徽章照得发亮。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所谓“公益”,不过是无数个这样微小却坚定的瞬间堆叠而成。她没说什么,可她的背影,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我站在过道边,心里悄悄记下了这个画面——原来良知的起点,常常是低头的一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主会场座无虚席。观众安静落座,目光齐齐望向讲台。鲜花、名牌、横幅,一切井然有序。当主持人念出“学习圣贤文化,明德修身”时,台下有人轻轻跟着念,像风吹过麦田的低语。我坐在后排,看着这一幕,心里涌起一种久违的庄重——原来当一群人共同仰望一种价值时,空气都会变得不一样。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良知在呼吸,轻缓而坚定,像晨钟在心底回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灯光打在屏幕上,投影出“成圣成贤 可学而至”的字样。台下的人们挺直了背,有人拿出手机拍照,有人低头速记。我身旁一位中年男子轻声对妻子说:“你看,阳明先生说人人都是圣人,只是我们不知道。”他语气里有种被点亮的光,像夜里忽然看见了星。我低头看着自己的手,心想:如果每个人心里真住着一个圣人,那今天,或许就是他醒来的一天。我悄悄在本子上写下:“不是成为圣人,而是不再遮蔽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王春来的介绍在屏幕上缓缓展开——“家道”原型、政法英模、慈善家……可最打动人的,是他照片里那双温和的眼睛。当讲到他放弃高薪投身公益时,台下响起轻轻的掌声。没有人喧哗,但那种沉默中的敬意,比任何欢呼都更沉重。我望着屏幕,忽然觉得,真正的伟大,不是做了多大的事,而是把一件事,做进了生命的深处。就像一滴水渗入土壤,无声,却滋养了整片根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舞台上,演讲者声音沉稳:“孝道,是生命的超越。”背景屏幕上的字一句句浮现,像雨滴落在心上。台下有人悄悄抹泪,有人握紧了身边人的手。我望着那条写着“践行和谐精神服务社会”的横幅,忽然觉得,孝不只是对父母的回报,更是对生命源头的敬畏。那一刻,我想起母亲常说的话:“做人,要记得自己从哪儿来。”这句话,今天在会场里,被重新听见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换了个角度再看会场,依旧满座。有人举着手机录像,有人闭目聆听。舞台两侧的花束静静绽放,灯光温柔地洒在每个人的肩头。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无数条细小的光,在彼此之间悄然连接——原来一场宣讲,真的可以让人与人之间产生看不见的共振。我轻轻闭上眼,听见自己的心跳,竟与台上的话语渐渐同频。这不是一场演讲,而是一场心灵的共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屏幕上切换成一段关于商业与信任的文字,齿轮图案缓缓转动。有人皱眉思索,有人点头会意。当讲到“未来商业的核心是聚人心”时,前排一位企业家模样的男子轻声说:“原来赚钱也可以有良知。”这句话像种子,落进我心里。我忽然明白,所谓“致良知”,不是远离尘世,而是在红尘中,依然能守住那点光。我们不必出家,只需在每一个选择里,记得自己是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屏幕上的字句愈发深刻:“文化将成为商业的主体。”台下陷入一种深思的静默。我环顾四周,看见的不再是听众,而是一群正在重新定义价值的人。他们或许来自不同行业,但此刻,都被同一个问题叩问着:我做的事,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知?我低头在本子上写下:“当利润与良知相遇,我选择后者。”写完这句,我抬头,看见阳光正从窗缝斜照进来,落在前排一位女孩的笔记本上,像一道温柔的印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绿色的字浮现在屏幕上:“如何选择你的人生意义?”有人开始用手机拍下整页内容。我注意到一位年轻女孩在本子上写下:“不是逃避问题,而是穿越它。”那一刻,我忽然相信,这场宣讲,正在悄悄改变某些人的人生轨迹。而我,也在这静默中,听见了内心深处那一声轻轻的“是”。原来,觉醒不是一声惊雷,而是无数个“我愿意”的累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当“孝道与战略管理”出现在屏幕上,世界地图静静铺展。有人抬头凝视,有人低头沉思。我忽然想到,真正的战略,或许不是如何赢,而是如何不迷失。而良知,就是那张永不褪色的地图。我望着那幅地图,仿佛看见无数条人生路径,在良知的指引下,缓缓归于正道。我们走的不是捷径,而是正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张深色背景的流程图静静展示着亲子与孝亲的关系。箭头如血脉般连接着“教育方式”与“人格养成”。我看着看着,竟有些眼热——原来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场与父母良知的对话。而这场对话,有时沉默,却从未停止。我掏出手机,给母亲发了条消息:“妈,我想你了。”没有更多字,但我知道,她会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屏幕上,中国孝文化被重新诠释:它不仅是家规,更是治国之策。台下有人轻声念出《孝经》里的句子。灯光柔和,像洒在古籍上的晨光。那一刻,千年文化仿佛活了过来,在现代人心中重新扎根。我忽然觉得,传统从未远去,它只是在等我们回头。而今天,我们回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心力觉醒的三重印证”在绿字中缓缓展开:通感、共频、自我叙事。我坐在那里,忽然觉得,所谓觉醒,不是顿悟,而是每一次选择良知时的微小坚持。就像今天,我来了,坐在这里,听,记,想——这本身就是一种觉醒。我们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在每一个当下,不放弃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屏幕上,一位母亲擦拭眼泪的画面让全场静默。她的眼神里有太多说不出的爱与痛。台下,一位老人悄悄掏出手帕。我不敢多看,怕自己也会落泪。原来“天下父母”四个字,重得能压弯人的脊梁。而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是轻轻说一句:“我懂你。”这句话,今天在会场里,被千万人默默听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李建波老师站在台上,一身黑衣,声音如钟。“致良知教育研究院创办人”几个字在屏幕上静静浮现。他讲到创办初衷时,语气平静却有力:“我只是不想让良知,变成一句空话。”台下掌声如潮,但我听见的,是无数颗心被唤醒的声音。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有些人做事,不是为了被看见,而是为了让光,不熄灭。而今天,这光,照亮了千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孔子画像出现在屏幕上,立德、立功、立言三字如印。他目光慈祥,仿佛穿越千年看着我们。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所谓圣贤,不是高不可攀的偶像,而是我们内心本有的光。我们不必成为他们,我们只需成为自己——那个本自光明的自己。我闭上眼,听见心里有个声音说:“你本具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王阳明先生的画像缓缓浮现,深色背景中,他眼神坚定。“致良知”三个字在他身侧熠熠生辉。当主持人念出“人人胸中皆有一个圣人”时,全场响起低低的应和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