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是导演王潮歌历时8年打造的以红楼梦为主题的大型戏剧幻城。里面有20场沉浸式戏剧演出,108个情景空间。</p> <p class="ql-block">各场景风格不一,找好角度,应该很出片儿。</p> <p class="ql-block">这种老院子风格的小屋,配上秋叶的色彩比较有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幻城里有三大主剧,17幕小剧,每场演出都有自己的特点。第三十五中学是当天开园后我们看的第一幕剧。</p><p class="ql-block">该剧以实景教室和真实课堂为场景,身临其境的带你回忆红楼梦1987年在北京第三十五中学备受青睐的青春校园。</p> <p class="ql-block">坐在教室里,熟悉的课桌,熟悉的听写,熟悉的嘻笑打闹,仿佛回到当初的校园。</p> <p class="ql-block">毕业典礼的场景不禁泪流满面</p> <p class="ql-block">四水归堂是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里的一部小剧,时间不长,但很深刻。它探讨的是价值观的事,主人公其实暗指宝玉,通过少爷和李管家的故事引发人们关于“该怎么活?”的深思。</p> <p class="ql-block">彩色长廊有红色,紫色,蓝色,绿色……</p> <p class="ql-block">“读者”是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里三大必看主剧之一。其它两大主剧分别是“有还无”和“真亦假”。</p><p class="ql-block">讲的不是《红楼梦》,而是《红楼梦》读者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每一位专业读者都与《红楼梦》有着不解之缘,在读者之城,回忆红楼,共续红楼。</p> <p class="ql-block">每一道门,每一堵墙,配上不同的树,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属于17幕小剧之一。讲述的是宝玉挨打的故事,但主角是贾环。</p> <p class="ql-block">剧目“二商店”讲的是红楼梦在1973年的苏州,有一个外号叫“贾宝玉”的人,您一定认识,您必然认识,您必须认识。</p> <p class="ql-block">医院主题场景很真实,仿佛真的走进了这么一家医院,而你就在楼道里候诊。</p> <p class="ql-block">该剧目名为“石呆子”,是目小剧,共两幕,每幕15分钟左右,演出就在一间小房子里,是红楼外篇,需要转场,一个现代,有点搞笑,一个古代,有点悲怆。</p> <p class="ql-block">园区里有商店,不仅卖食品,有有非遗文化的纪念品出售。</p> <p class="ql-block">张迎春剧场是室外,有种坐在自家院子看大戏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早晨10点进院,到晚上7点,我们看了6幕剧,每幕剧间有二十,三十分钟左右的转场时间,忙到没时间吃饭。</p> <p class="ql-block">踏入《只有红楼梦》的沉浸式空间,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穿越了文字与现实的边界。没有传统舞台的阻隔,亭台楼阁、市井巷陌皆为场景,演员与观众并肩而行,那些书本里鲜活的人物——痴憨的宝玉、灵秀的黛玉、精明的熙凤,不再是遥远的文字符号,而成为触手可及的生命个体。</p> <p class="ql-block">最动人的,是那些被细节放大的情感。黛玉葬花时衣袖翻飞的落寞,宝玉摔玉时眼底的赤诚,宝钗劝学时眉宇间的温婉,都在沉浸式的氛围中被无限拉长,直抵人心最柔软的角落。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仿佛置身大观园的一员,亲历着那些悲欢离合、兴衰起落。当贾府的繁华落幕,笙歌散尽,心中涌起的不仅是对人物命运的惋惜,更有对“盛极而衰”人生常态的深思。</p> <p class="ql-block">这场演出早已超越了对原著的简单复刻,它是一次对人性的深度挖掘,对命运的温柔叩问。红楼梦的世界,一半是诗酒风流的繁华,一半是人情冷暖的苍凉,而《只有红楼梦》将这份复杂与矛盾具象化,让我们在行走与观看中,重新读懂“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深意。走出剧场,暮色四合,心中仍萦绕着大观园的余韵,那些关于爱与恨、得与失、繁华与落寞的思考,如同投入心湖的石子,泛起层层涟漪,久久不散。原来,每个人的生命里,都藏着一场属于自己的“红楼梦”,关于理想与现实,关于相遇与别离,关于坚守与放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