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皖南(安徽省长江以南的地理区域)是我常顾之地,所有的市、县我都先后造访过,过去的几十年间走遍了整个皖南地区,足迹几乎遍布那里的每一个乡镇,算是个皖南通吧。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最先最早涉足的哪个市、县已记不起来了,但却清晰的记得现隶属池州市的石台县是最后一个踏入的。</p><p class="ql-block"> 石台县虽为最后一个步入的地方,但却是我最早知道的一处皖南秘境。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几位爱好盆栽的同道中人商议去哪才能找寻到心仪的老树桩,其中有人提起了当时还是隶属于徽州地区的石台县,说那里的大山里有着让我等心仪的老树桩。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了皖南,知道了古徽州,也知道了这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石台。 </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石台县因地处大山之间,经济滞后,少有像样一点的公路,行路难、乘车难是当时真实写照。交通的蔽塞,让这片土地在漫长岁月里与外界隔山相望,也让我望而却步。</p><p class="ql-block"> 四年前,几位老友相聚提及往事,此时的我们虽已不再热衷于盆栽,但大家还是一致提议践行当年未曾完成心愿,圆梦石台。于是,便开启了我等曾经的梦想之旅。数年下来,几进几出,频频出现这片“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之间,览读着这大自然亲手绘制的壮美画卷,并记录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石台县,安徽省池州市辖县,地处皖南山区西部,地形呈“九山半水半分田”,属于典型的山区小县,是安徽省面积最小的县级行政区。石台虽然面积小,但却以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闻名。这里地处皖南山区,森林覆盖率超过84%,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素有“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之称。著名景点有:秋浦河、仙寓山、牯牛降、蓬莱洞等自然景观。</p> 秋浦河 <p class="ql-block"> 秋浦河:原名秋浦江,又名云溪河,为长江安徽池州市段支流。秋浦河全长220公里,全流域风光秀丽,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由于杜牧、萧统等都曾在河边驻留,特别是李白“五到秋浦”,留下了四十多首瑰丽的诗篇和许多动人的传说。此河被称为“流淌着诗的河”。</p> <p class="ql-block"> 自公元754年起,李白五游石台,秋浦河带给了诗人无限的灵感,于是,李白绣口一吐便是“石台秋浦仙境之魂”,留下了著名的《秋浦歌十七首》,秋浦河也成为“流淌着诗的河”。↓</p> <p class="ql-block"> 沿河的两岸,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村落。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袅袅升起的炊烟,与远处的山峦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天空被染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金色的晚霞将天空与秋浦河妆点得格外美丽。↓</p> 仙寓山 <p class="ql-block"> 仙寓山景区:仙寓山景区是黄山的西脉,横跨东至县和石台县,主峰海拔1376米,是皖南第四高峰。是一个集优美的自然生态和悠久的古址文化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区。这里有始建于唐代,仍保存完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榉根关古徽道;有“中国富硒第一村”——大山富硒村、世界一绝的大峡谷——七彩玉谷、气势磅礴的神龙峡谷等。仙寓山既有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又有原始自然的生态环境,更有古老浓厚的文化底蕴,被称为“仙人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云海是仙寓山的标志性自然景观,以云雾翻涌如白色绸缎铺谷、群峰若隐若现的仙境画面著称,尤以秋季云海频现期为最佳观赏时段。↓</p> 七彩玉谷 <p class="ql-block"> 七彩玉谷:七彩玉谷是石台仙寓山的一处自然景观,七彩玉谷的美丽之处在于河床上五彩斑斓的天然玉石,这些玉石在山泉水的映衬下显得尤为艳丽,形成了一条色彩斑斓的玉带,堪称世界一绝。↓</p> <p class="ql-block"> 七彩玉谷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三亿四千万年前,由地震冲击和地壳运动等地质活动形成。这里的石头色彩丰富,主要以棕红和纯白为主色调,间以青、蓝、灰、黑等多种颜色,整个河床像一条玉带,河床上天然形成的各种五彩斑斓、千姿百态的玉石是该景点的特色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七彩玉谷的全长约为4000米,景色随着早晚、晴雨与四季光照、投射角度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观赏效果,宛如现代舞台背景的幻化多变。↓</p> 神龙谷 <p class="ql-block"> 神龙谷:神龙谷位于仙寓山脚下的大山村,峡谷长五百多米,谷中怪石嶙峋,泉水潺潺,数股飞瀑悬挂于谷中,因其貌如神龙,环抱着古村,故称“神龙谷”。</p> <p class="ql-block"> 清澈的潭水,犹如颗颗明珠,似块块翡翠镶嵌。水旁古树遮阴,周遭蝉鸣鸟叫,薄雾清风,很是有点神仙意境,把这里的山被称之为神仙居住的地方“仙寓山”,倒也名实相符。↓</p> <p class="ql-block"> 峡谷天凿地造,气象万千。谷内深潭遍布,间有瀑布,迥异神秘,看如银龙飞舞,听似万马奔腾;溪涧怪石散布,或如群象戏水,或如珍珠散落。↓</p> <p class="ql-block"> 将军剑:独特的奇石景观,巨石形状宛如一把锋利的宝剑插入地下,因此得名将军剑。↓</p> 牯牛降 <p class="ql-block"> 石台牯牛降:牯牛降风景区自古便与黄山齐名,主峰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古时称为“西黄山”,因山形酷似一头牯牛从天而降,故名牯牛降。以雄、奇、险、秀著称,是安徽南部三大高山(黄山、清凉峰、牯牛降)之一。</p> <p class="ql-block"> 景区内山峦叠嶂,林森茂密,沟壑纵横,悬崖壁立,峡谷幽深,流水击石,飞瀑轰鸣。↓</p> <p class="ql-block"> 溪流在山间穿梭,时而湍急,时而平缓,形成了独特的动态美。四叠飞瀑更是壮观,层层叠叠的水流从高处倾泻而下,撞击在岩石上,溅起白色的水花,发出清脆的声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 牯牛降的水以清澈见底、碧绿如翡翠、灵动多变著称,其透明度极高,颜色呈现迷人蓝绿色,因山林映衬,水色或墨绿,或深蓝,色彩斑斓,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山间的流水极其清澈,透明度极高。无论是溪流还是深潭,都能清晰地看到水底的石头和游动的鱼儿,甚至能映照出周围山峦和树木的倒影,形成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p> 石台天路 <p class="ql-block"> 石台天路:石台天路本名仁七公路,因其中核心路段海拔均在650米以上,最高处海拔坐标位置901米,故被游人称之为“天路”。天路位于石台县东部山区,西起杜村蓬莱仙洞,东起七都镇,全程约65公里。这条路段常年云雾缭绕,气候宜人,犹如一处浮在云中的山水画廊,近百个自然村落,星星点点散落在山岭之间。车行其中,一路穿越山乡秘境,丛林、山脉、古村、古桥、流水、人家……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这条皖南天路沿途峰峦起伏、古树参天,云雾缭绕,六十五公里的盘山公路生态环境原始,自然风光秀美,每至深秋,公路旁的彩叶林五彩斑斓,层林尽染,如童话世界里的山水画廊一般。↓</p> 画坑村 <p class="ql-block"> 画坑村是一座深藏于石台县七井山山间的小山村。画坑村分上画坑与下画坑,下画坑就紧临着石台天路边。画坑地处七井山腹地,四周山峦绵延、植被茂盛,深秋时节山茱萸、银杏等植物形成绚丽色彩,呈现“山巅秋色”的独特风貌,是皖南地区知名的晒秋摄影创作基地。</p> <p class="ql-block"> 画坑村的面积并不大,说是一个村,但是只有不到30户的居民,村里的建筑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传统的徽派建筑风格民居,整体依山而建,错落有序,粉墙黛瓦的建筑在秋日的阳光下,显得恬淡,雅致。↓</p> <p class="ql-block"> “晒秋”是皖南地区普遍存在的生产生活现象。皖南气候潮湿,为了更好地保存农作物,每年秋季,村民们都会利用晴好的天气,将刚收获的农作物晾晒在村中的晒场上,或者房前屋后的晒架上。↓</p> <p class="ql-block"> 石台县是国家林业部命名的“中国山茱萸之乡”。中药材山茱萸,是画坑村主要特产,是当地山民生活来源之一。因此,画坑村的晒秋与别处不同的是以山茱萸为主,村里遍布的红色山茱萸是这个季节最具有张力的颜色。↓</p> <p class="ql-block"> 纯朴的古村落因晒秋绘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秋日画卷,每至秋天画坑村都吸引许多游人前来观赏这场盛会,记录下这抹属于皖南秋季的绝色。↓</p> <p class="ql-block"> 屋檐上随性晾晒的辣椒、南瓜,在大自然中,有着色彩鲜明的美好,这就是最寻常的人间烟火气息,却足以打动每一个渴望原生态的旅行者。↓</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幢古色古香的徽派民居依山而筑,错落有致。这里平均海拔800余米,村子四周山峦绵延起伏,沟壑纵横交错,山上的风景很美,金黄色的树林和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组成了一幅静谧深远的山林画卷。↓</p> 白石岭村 <p class="ql-block"> 白石岭古村位于石台县大演乡新联村,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最早可追溯至明洪武年间(1371年),由西安舒姓迁移过来。相传,当年舒氏祖先沿秋浦河逆流而上,进入武溪河后继续往山岭上走,抬头看见岭头白石岩突起,十分的醒目,故名白石岭。白石岭村由于地处高山,早年交通极不便利,为了村民的出入方便,政府安排村庄的居民全部搬迁到安全的地方并建起了新的白石岭村,如今虽已是人去楼空,但这座古老而质朴的村落还是让人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白石岭古村落的建筑风格以皖南徽派民居为主,粉墙黛瓦、斑驳的马头墙和幽静的院落构成了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村落依山而建,一条溪流穿村而过,形成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p> <p class="ql-block"> 白粉墙、黑砖瓦、石头路是这个村落里最主要的元素。顺着石块铺就的小路,在村子里漫步,古朴自然的民居,鸡鸣狗叫的农家小院,秀丽的田园风光,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横亘在山溪之上的舒家桥是白石岭村的标志性景观。这座石拱桥由溪石堆砌而成,建造时未用粘合剂,采用传统的石拱工艺建筑而成,如今已有数百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炊烟袅袅升起,那是村民们正在生火烧饭的景象。炊烟与山间的清风交织,散发出淡淡的草木香,让人不禁想起老家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村子宛如一位深山中的佳人,清秀淡雅,自得其乐,韵味悠长。踏入其中,仿佛时间都为之静止,让人产生一种置身世外的错觉。↓</p> 大山村 <p class="ql-block"> 大山村位于石台县仙寓山景区内,距石台县城45公里,南与祁门县交界,西与仙寓山相连。因村里是山,山外也是山,故称“大山村”。2004年,经过中国科技大学研究发现大山地区是全国罕见的富硒地质区域,被誉为“中国富硒第一村”,是名副其实的“长寿村”、“天然食疗村”。</p> <p class="ql-block"> 2004年在一次土壤化验中,意外地发现这里硒的含量众多,土壤每克平均含硒4.4微克,高于普通土壤20倍,是全国罕见的富硒村,因为硒对人体的作用价值很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癌症、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具有显著治疗作用,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地人来此度假康养,一时间名声大噪。↓</p> <p class="ql-block"> 大山村坐落于一个山坳之中,居民以王姓为主,约有四、五十户人家。村子里的房屋以徽派建筑为主。粉墙黛瓦、马头墙民居坐卧山间,远远望去似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大山村已经转型成为了一个以民宿康养为主业的新农村,不仅许多低矮的小房屋被重建,而且还在村子中新建了许多的民宿和可长期租住的公寓房,各种餐馆和商店也都相应的开办起来。↓</p> <p class="ql-block"> 大山村的富硒稻田是该地区的一大特色,这片稻田以富硒土壤为基底,土壤平均含硒量高达4.4微克/每克,远超普通土壤。得益于这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使得大山村的稻田能够产出优质的富硒的稻米。↓</p> <p class="ql-block"> 秋季是大山村稻田最为迷人的季节。金黄色的稻浪在群山的环抱中翻滚,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田园画卷。↓</p> 严家村 <p class="ql-block"> 严家古村位于石台县牯牛降龙门峡内,原是牯牛降山脚下的一个自然村落,现今是打造过后的牯牛降龙门峡景区中的一处景点。历史上的严家村是徽州严氏后裔们的隐居的地方,全村以徽州传统的风水为依据而建,是一处典型的徽州古民居村落。↓</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严子陵的后人在清朝光绪二十四年建了严家古村,距今已有100多年,虽说距今已经有些年头了,但是这个依附在牯牛降脚下的村落依然非常完好地保存着徽州特色的民居、古祠堂、古磨坊等独具代表性的人文气息。↓</p> <p class="ql-block"> 砖木结构的古民居,看上去朴素而端庄,这里每一栋民居的面积都比较小,现在居住在村中的百姓,大多都是同一祖先派生下来的后代。↓</p> <p class="ql-block"> 古村里典型的徽派民居古建筑保存完好。村中现存有老磨房、古祠堂和写着红军北上抗日直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各个时期标语的“标语墙”,自然人文景观俱佳。↓</p> <p class="ql-block"> 村中房屋的墙上至今还保留着红军北上抗日直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各个时期标语的“标语墙”,这些标语的内容,无不折射时代的烙印。↓</p> 高露亭村 <p class="ql-block"> 高露亭村(原名高路亭)是石台县七都镇的一个古村落,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兴起于唐朝,鼎盛于明清时期。村内保存着完好的徽派古民居和古作坊群,以生产高路亭酒曲闻名,该产品已有300多年历史,曾远销东南亚。 </p> <p class="ql-block"> 村里人家房舍依势而建,黛瓦白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恬淡散落于山间,村民生活简单、朴实,处处是原始古朴、人文与自然相依相融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 白粉墙、黑砖瓦、石头路是这个村落里最主要的元素。顺着石块铺就的小路,在村子里漫步,古朴自然的民居,鸡鸣狗叫的农家小院,秀丽的田园风光,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土屋石墙青石板路,行走在古朴的村落里,处处可见的古民居,连绵成片,石板路面遍布全村,整个村子里的巷、道路、住宅等,都较好地保留了皖南山区的建筑技艺传统风貌与历史格局。↓</p> <p class="ql-block"> 在风水学的影响下,村里建有多座形态各异的凉亭,这里不仅是村头村尾的风水建筑,更是村民心中的“避风避雨港”,是乡间信息的“发布中心”。↓</p> <p class="ql-block"> 秋风里,熟透了的柿子,像似一个个小灯笼在枝头闪动,为古村平添了几分童话般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i><u> 石台,是皖南地区的一个鲜为人知的县,因深藏在海拔近千米的崇山峻岭之间,被认为是中国东部乃至地球同一纬度天然植物保存最好、植被群落最多、最具特色的地区之一,而被美誉为“地球上难得的最后一片净土”。走进石台,遇见连绵的青山、清澈的河水、古朴的村落,找寻梦中的诗意田园。</u></i></p> <p class="ql-block">图片:宋老头</p><p class="ql-block">编辑:宋老头</p><p class="ql-block">文字:宋老头(部分文字景点介绍摘自网络,谢谢网络作者!)</p> 谢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