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故事:戈壁淘金梦

醉美阿拉善

<p class="ql-block">  夕阳把阿拉善的戈壁滩染成熔金色时,老周和小杨正蹲在一道干涸的河床里,对着块水桶大的石头出神。这石像被时光凝住的一串秋实——饱满的石珠紧紧相挨,颗颗圆融如熟透的紫葡萄,表皮裹着层温润的包浆,像是被晨露浸过,泛着朦胧的光。</p> <p class="ql-block">  远处,他们那辆半旧的皮卡车歪歪扭扭停在沙丘旁,车斗里已经堆了半车石头,大的像磨盘,小的如鸡蛋,都蒙着层沙土,在余晖里泛着沉默的光。</p> <p class="ql-block">  “这是块葡萄玛瑙,”老周用袖口擦了擦葡萄珠子,指腹摩挲着那些风蚀出的五颜六色的珠子,“最少能卖出几十万。”小杨的喉结动了动,他刚来戈壁三个月,还没见过这么好的玛瑙石。</p> <p class="ql-block"> 细看时,每颗"葡萄"的纹路都不一样,有的带着细密的缠丝,像果肉里的筋络;有的缀着几点赭红,仿佛晒透的果霜。它们簇拥着、堆叠着,连缀处藏着自然的巧思,既像刚从藤上摘下的鲜活,又带着戈壁风沙打磨出的沉敛,捧在手里,仿佛能闻到阳光晒过的葡萄香,指尖触到的却是石头的冰凉与坚硬,两种质感在这串"玛瑙葡萄"上奇异地交融,让人疑心是天地把一整个秋天的丰饶,都凝进了这方石里。</p> <p class="ql-block">  三十年前,老周还是个跑长途的司机,偶然在巴彦浩特的奇石市场看到块不起眼的石头,竟被人用半年工资买走。他摸了摸自己满是老茧的手——方向盘能握稳,难道还攥不住块石头?从那天起,他把卡车换成皮实的皮卡,带着锅碗瓢盆扎进了戈壁。</p> <p class="ql-block"> “走了!”老周把那块玛瑙石用报纸包了又包放到纸箱里,拍了拍小杨的肩膀。皮卡发动时,排气管喷出的黑烟惊飞了几只沙雀。车斗里的石头随着颠簸碰撞,发出沉闷的声响,像谁在低声交谈。小杨看着后视镜里拖起的烟尘,在夕阳里扯出条金色的尾巴,忽然觉得这场景像极了老家庙会里的舞龙,只是这龙的身子,是用石头和尘土织成的。</p> <p class="ql-block">  巴彦浩特的奇石市场一大早就活跃开来。天刚亮,老周的皮卡就挤进了市场后门的巷子。他掀开帆布,把石头一块块摆到临时支起的木板上,那块葡萄玛瑙被单独放在铺着红绒布的小凳上。“周哥,今儿又收着好东西了?”隔壁摊位的老李探过头来,他卖了十多年戈壁石,上个月刚在石博园租了间门面。</p> <p class="ql-block">  葡萄玛瑙被个戴金丝眼镜的南方人看中时,小杨的心跳得像揣了只兔子。那人用放大镜照了又照,最后咬着牙报了个数,老周点了头,钱货两清的瞬间,小杨忽然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在戈壁里晒脱几层皮——这石头里藏着的,不只是好看的纹路,还有把日子过亮堂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收摊时,老周数着钱,手指在粗糙的纸币上蹭出沙沙声。他抬头望向市场尽头的石博园,那里的门面房亮着灯,玻璃柜台里的石头被射灯照着,像陈列在博物馆里的珍宝。“明年,咱也在那儿整个铺子。”老周的声音被晚风吹得有些飘,却带着股笃定。</p> <p class="ql-block">  小杨望着石博园的方向,想起白天在戈壁滩上看到的景象: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皮卡车碾过的车辙里,几粒碎石闪着微光。那些被人从戈壁深处捡来的石头,从满身尘土到身价倍增,就像这些在戈壁里讨生活的人,带着风沙赋予的韧劲,把日子打磨得越来越有分量。</p> <p class="ql-block">  夜色漫上来时,皮卡车又驶上了回家的路。车斗里的石头少了大半,空出的地方显得格外宽敞。小杨摸了摸口袋里属于自己的那份钱,忽然觉得,阿拉善的风虽然烈,却总能把人的梦想吹得很远——就像那些被风沙打磨过的石头,历经千辛,终会在某个亮堂的地方,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