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合上《邓稼先传》,那张1979年摄于新疆核试验基地戈壁滩的黑白照片,总让我泛起酸楚。照片中,邓稼先与赵敬璞副部长并肩而立,他们头戴白帽、身穿白色防护服,辨不清面貌。</p> <p class="ql-block">这是邓稼先第一次主动邀请别人合影,也许在那一刻,他就已经明白生命的倒计时已经响起。</p><p class="ql-block">那次看似平常的核试验后,一个意外发生了——飞机空投时降落伞没有打开,核弹从高空坠地,倒计时后天空没有出现蘑菇云,核弹不知所踪。邓稼先明知核辐射对生命的侵蚀,却毫不犹豫地踏上寻找弹头的征程。</p><p class="ql-block">车子在大戈壁上飞驰,他终于找到了事故地区的边缘。“你们站住!你们进去也没有用,没有必要!”他坚决阻挡同事,独自一人走向那片茫茫的戈壁滩,因为他比谁都清楚,走进去就意味着牺牲,而他心甘情愿做出这样的牺牲。</p> <p class="ql-block">邓稼先弯着腰一步一步走在戈壁滩上,锐利的目光四处扫视,终于,碎弹被他找到了。最震撼人心的画面出现了——他竟直接用双手捧起了含有危险放射物的碎弹片。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个科学家用血肉之躯对责任的终极诠释,他什么也顾不上了,只剩下一个纯粹的本能——他只想赶快知道事故的结果。还好平安无事,实验失败未造成严重后果,可邓稼先却惨了,几天后的检查,几乎所有的化验指标都是不正常的,连尿里都有很强的放射性。</p> <p class="ql-block">从此,他的身体成了最后的战场,与癌细胞进行着漫长的搏斗。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争分夺秒,把病房变成了最后的办公室。他与于敏二人在1986年4月2日联名写了份关于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对往后许多年的核武器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它能使亿万人民平安地过上长久搞经济建设的安稳日子。</p><p class="ql-block">病痛可以占据邓稼先的躯体,却不能占据他为祖国燃烧的心。这让我想起引发全网泪目的林俊德院士,在生命最后的喘息中,他插着氧气瓶移交毕生心血,颤抖着交代U盘里的机密资料。他们何其相似——都将生命的最后一抹光,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这片深情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另一张照片,同样刺痛着我,那是1986年6月,他与挚友杨振宁的合影,此时邓稼先全身都在流血,嘴角还挂着尚未来得及擦拭的血迹,可他依然努力含着笑意。</p><p class="ql-block">邓稼先曾在写给杨振宁的信中,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愿景。50年后,杨振宁回忆往事,动情地说,稼先,我这以后50年,符合了你共同途的嘱望。昔日同窗,一位登上世界学术之巅,一位隐入戈壁黄沙,他们都坚守着“共同途”的诺言,那抹未擦净的血迹与淡然微笑,是邓稼先交付的最终答案:他做到了。</p> <p class="ql-block">“希希,我无悔选择核事业,选择你。”这句对妻子许鹿希的告白,是他生命的注脚,也是他对祖国的宏大情怀。</p><p class="ql-block">思绪再次翻转,我的目光飘向那张1958年邓稼先在接受研制原子弹任务后摄于北京的全家福,那时他们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可他却毅然放弃了小家的岁月静好。用一代人的拼搏换来了三代人的安稳,我想正是这千千万万小家的温馨片刻,得以支撑他走向大漠孤烟。</p><p class="ql-block">一遍又一遍重读《邓稼先传》,我忽然明白,无论让他选择多少次,他都会做同样的决定,这不仅是一个科学家的担当,更是一个时代的选择,邓稼先和他的同事们,用戈壁滩上默默无闻的坚守,换来了共和国挺直的脊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