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未见的战友延安重逢。‍‍

佛缘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在农村一一龙峰村。</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过去,村里的炊烟、田埂上的脚印,还有夏夜里蛙声一片的宁静,仍时常浮现在我心头。可比起这些熟悉的乡愁,心底最深的一道印痕,却是战友情——那种在风沙与号令中铸就的情谊,像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朴实无华,却能挡风遮雨,经得起岁月冲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暑假,儿子马上就要上初二了,学习压力不小。为了让他放松心情,我带着他和三个同学,四家一起自驾去了西安。亲戚董总在那儿早早就等着我们,热情得让人心里发烫。他安排我们逛城墙、看兵马俑、观《长恨歌》的夜演,每一步都透着老朋友的用心。可我知道,真正让我此行难忘的,不是这些名胜,而是一通深夜拨出的电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西安玩了几天后,孩子们嚷着要去延安。他们想看看课本里的革命圣地,我自然支持。我们一路向北,车子驶进陕北的沟壑梁峁,窑洞在山坡上错落排开,像从黄土里长出来的一样。晚上住下时,我躺在硬实的炕上,窗外风声低语,忽然就想起了王伟和王建新——四十多年没见的两个老战友,当年一起站岗放哨、啃干馍喝凉水的兄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翻出手机,发了个定位过去,没指望他们真能赶来。可第二天一大早,电话就响了。是他们俩,声音沙哑却熟悉得像昨天才分开:“老刘!你来延安了?感谢你还记得我们曾经一起扛过枪的老战友、无论如何中午一定要一起吃个便饭……几十年没见,这回说什么也得聚!”我握着手机,喉咙一紧,差点没说出话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天中午,我们在延安一家比较高档的饭馆见了面。王伟给我解释、建新在下面一个县的法院上班💼他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乡下扶贫,没有办法啊!实在是走不开……他还反复强调一定要把你招待好。老刘你看我今天把谁带来了、你还记得他吗?我看着真的是很眼熟,却一下子又叫不起名字了哈哈,战友自报家门我是军需部门的白少华、我突然意识到、我只知道小白是陕西人而我怎么都没想到他是延安人……店面很大,很气派:墙上挂着陕北民歌的歌词,炉子上炖着羊肉,香气扑鼻。三个老兵穿着便装,却一眼就能看出骨子里的挺拔。一坐下,话就收不住了。说当年在部队服役期间的过往……说雪地里拉练脚冻得像石头,说退伍时战友们都抱着哭成一团……说着说着,我的眼圈就红了,我只能低头扒饭,其实谁都不是真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孩子们坐在旁边,安静地听着,偶尔插一句“你们那时候真苦啊”。我笑了笑,没多解释。有些苦,不是吃不上饭、穿不暖衣,而是退伍后为了各自的梦想而各奔东西,明明心里装着彼此,却一晃就是几十年,很难见面。可今天,我们终于在这黄土高坡的饭馆里见面了……,仿佛时间从没走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饭后,我们站在餐桌前合了影。三个人并肩站着,背挺得笔直。风从山梁上吹过来,带着黄土的气息,也带着青春的回响。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战友情不是靠经常见面维系的,它是埋在心底的一颗种子,哪怕四十多年不浇水,只要一声呼唤,它就能破土而出,绿意盎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程的路上,儿子在后座睡着了。我开着车,后视镜里还映着那两张熟悉的脸。我知道,这次旅行,孩子们记住了延安的革命故事,而我,重新找回了那段被岁月掩埋的热血年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战友情,不在酒杯里,不在言语中,它就在那一通电话、一个眼神、一顿粗茶淡饭里,默默燃烧,永不熄灭。</p> <p class="ql-block">记录真实的美好瞬间,回忆从前的美好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