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觉寺·秋

采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跨进山门,仿佛一步踏入了时间的琥珀。辽代的砖、明代的木、清代的彩绘,都在鎏金秋阳里凝固成一首立体的史诗。银杏叶如金色蝶群在殿宇间飞舞,落在地上,铺成一条通往千年的路。</p> 山门初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门古朴,歇山顶的灰色筒瓦泛着时光温润的光。女儿拾起一片银杏叶对着太阳,叶片通透如琥珀。她说:“这座寺原是辽代的清水院,契丹人建的,所以坐西朝东——他们崇拜太阳。”她又指着飞檐上摇曳的铜铃:“那铃声似乎也是辽代传来的”。铃声清越,穿越九百五十六年春秋。</p> 中路深探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着依山势升起的中轴线前行,六进院落次第展开。天王殿前的金桂正盛放,香气与香火气在空气中织成透明的绸缎。大雄宝殿的明代彩绘虽褪了色,但梁枋上的金龙依旧保持着腾空的姿态。最震撼的是无量寿佛殿——当阳光穿过银杏的金叶洒在殿前“动静等观”的匾额上,忽然明白明宣宗为何要在1428年赐名“大觉”。此觉不在钟鼓,而在每一片叶子清晰的脉络里。</p> 庭院寻幽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转入清代增建的“四宜堂”小院,这里藏着大觉寺最动人的秋意。一株千年古银杏将天空染成金箔色,树下石桌石凳被落叶装点成天然茶席。我们坐在乾隆年间修缮的憩云轩廊下,看阳光把竹影画在白粉墙上。女儿用落叶拼出一只金色凤凰——恰如殿脊上那些历经五百年风霜的琉璃鸱吻,始终守护着这片净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寺时,无量寿佛殿前的古银杏正在夕照中燃烧。那棵从辽代活到今天的树,见过契丹的太阳、明朝的月光、清朝的雪,如今又把我们的影子收进它的年轮。归途上,满城黄金甲已褪成暮色里的剪影,但寺中那束穿越千年的秋光,已种在心间。</p> 基本信息 <p class="ql-block">·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p><p class="ql-block">· 始建:辽咸雍四年(1068年),初名清水院</p><p class="ql-block">· 改名:明宣德三年(1428年)敕建更名大觉寺</p><p class="ql-block">· 格局:坐西朝东,六进院落,依山而建</p><p class="ql-block">· 特色:现存明代建筑风格,含清代增建庭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