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一月六号下午两点来钟,我们来到九华山脚下,在一家餐馆吃过饭,准备上山到九华街投宿云楼饭店。</p><p class="ql-block">闺女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上九华山得在下午五点以后,而且道路挺拥堵。为消磨时间,我们到了附近的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大愿文化园位于九华山风景区北麓柯村,是世界公认的地藏菩萨道场核心景区。进园后,我快步走向公园尽头的地藏菩萨圣像,顾不得观赏沿途的景观,只是在諦听雕塑前端详了一会儿。不到一小时我就到了地藏菩萨圣像跟前。圣像高99米,为世界第一高地藏王菩萨露天铜像,右手执锡杖,左手托摩尼宝珠。往回走的时候天已渐暗,按预约去门口的咖啡店找家人。见面后我们就到停车场上车,争取早点上山。五点以后,上山的车很多;但总是下六辆车,才让上几辆。等了近两个小时才到景区检票口。快八点了,才到九华山的中心位置九华街,云楼饭店的老板在门口等着并给占着车位,我们开始了九华山风景区之旅。</p><p class="ql-block">九华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是以其佛教文化和自然与人文胜景为特色的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华山原名“九子山”,最高峰为十王峰,海拔1344.4米。山上古刹林立,现存寺庙99座,其中全国重点寺庙9座,历代保存下来的佛像1万余尊,九华山因此获得了“莲花佛国”的美誉。<span style="font-size:18px;">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十一月七号,吃早饭时,闺女说第一天我自己活动。告诉我,出门往右,见“行愿无尽”的山门往里走 ,观赏地藏禅寺,往下走八十一级台阶后向左参观寺庙,到平地后往云楼饭店方向参观游览。我在实际运行时走板了,下八十一级台阶后,我看去左边的人不多,也就随着人流往右走,走到下坡又朝上山的台阶爬。看了路标才知道,这是去小天台。小天台是观赏云海最佳地点之一,于是加快了脚步,生怕阳光和风来了把云雾吹散。小天台到了 ,观赏云海的游客不多,从几个角度拍了云海就下台阶到了路边。听一位导游介绍说,</span>地藏讲寺在往西五百米处。好在不远,很顺利就到了地藏讲寺,这里能拍到“九华云海”。在寺里转了一圈出来 ,我一路打听要去大天台,先后几位都告诉说还有二、三公里。我就闷头往前走。当再问一位修路工人师傅时,他说得走一个多小时,还是乘公交车吧。我手机计步器已经有一万六千多步了。于是决定撤、不去了,等公交车回九华街。等来的公交车只到虎形山,司机师傅说,终点下车再往前走不远就到九华街,我就上车去了虎形山。从虎形山到九华街有不少寺庙,我沿路一一游览了。吃过午饭,全家人一起去了化城寺、龙庵和九华镇老街。</p><p class="ql-block">十一月 八号早七点半,我乘公交车去虎形山,坐摆渡车到天台索道站。坐索道车不到十分钟就了终点,下索道车到天台寺还要登一千零八十级台阶。途中,遇到寺庙和摩崖石刻就停下观赏。到天台寺不到九点半。参观了天台寺、老佛殿,观赏了“一线天”巨石,在平安锁和正顶请游客帮忙拍了照,还下台阶去参观了地藏古洞。觉得该去的地方都去了,就下山、原路返回。中午回到饭店,饭后休息了一会儿,趁没雨,去九华街观赏街景,我还拍到远处山上的天台寺。</p><p class="ql-block">九号,早饭后,我们离开九华山风景区,去合肥市,下午乘G322次返回北京。</p> <p class="ql-block">地藏菩萨圣像:高99米,为世界第一高地藏王菩萨露天铜像,右手执锡杖,左手托摩尼宝珠,象征慈悲与智慧。(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谛听,传说是地藏菩萨的坐骑,形象融合了虎头、独角、犬耳、龙身、狮尾、麒麟足等多种瑞兽特征,被称为“九不像”。民间广泛认为谛听沾有“九气”,即“灵气、神气、福气、财气、锐气、运气、朝气、力气和骨气”。能起到“辟邪”、“消灾”、“降福”、“护身”等作用。(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化城寺,九华山风景名胜区九华街盆地的中心位置,原名地藏寺,是九华山佛教起源最早的寺庙,称为开山祖寺。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僧人杯渡曾在此筑室为庵。唐至德年间(756年—758年)改建,定名为化城寺,“化城”源出于《法华经》中的佛教故事。化城寺建筑占地面积1381.28平方米。化城寺为四进院落式建筑,化城寺前有半月形偃月池(放生池)和花岗岩铺成的广场,化城寺具有典型的地方建筑特色,全寺严格按照中轴线对称布局,是研究古建筑艺术重要的一座重要寺庙。1983年,化城寺被国务院批准为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2013年3月,化城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长生庵,位于九华街化城寺西,是安徽省重点寺院。明初始建。采用皖南民居式两层木质结构,天井屋顶装玻璃瓦,西侧建有寮房。明弘治年间(1488-1505)由住持僧实庵主持,王守仁游山时曾与其交往并赠诗。清康熙年间属化城寺西序寮房,咸丰年间毁于战乱,同治六年(1867)住持僧实宝重建。1980年九华山管理处进行修葺,1989年划归九华山佛教协会管理,1999年改建为佛教敬老院。(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龙庵为九华山九华街核心寺院群组成部分,位于化城寺西侧区域,始建于明代,清代改建为尼众道场,现为安徽省重点寺院。其主体建筑延续清代民居风格,杏黄色墙体与传统佛教建筑特征相融合,寺内供奉有1995年移自化城寺的缅甸释迦玉佛。作为九华山早期尼众修行场所,该寺院与祇园寺、旃檀林等同属九华街"不需爬山"的步行游览区核心景点。(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无量禅寺,位于九华山风景区九华镇神光岭路7号,是九华街景区核心区域的普通寺院,主供毗卢遮那佛。(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正天门,是位于九华乡桥庵村的一座清代风景建筑,为砖木结构,白墙黑瓦,两落水一开间,长5米,宽3米,高4米,横跨石板道,南北门洞开不封闭,主要作为香客和游人歇息、避风雨的过路亭。其南门书有楹联:“到此并非门外汉,进来便是个中人”。(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上禅堂,寺院初建于明代,清康熙六年(1667年)玉琳国师徒宗衍重建后更名上禅堂,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扩建观音殿。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同治初年重建,光绪年间续建万佛楼。1928年重修后成为九华山七大丛林之一,1957年观音殿部分毁于火灾,1987年重修恢复原貌。寺院以"三最"著称:风景最佳、建筑最丽,存有九华山唯一滴水观音像及金沙泉,泉边金钱树为九华山三宝之一,传为李白手杖所化。(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回香阁始建于明代,原名华严庵,后称华严禅寺。明末高僧智旭曾在此研习《华严经》,清代中叶香火鼎盛,但咸丰年间毁于兵火。1996年慧光法师主持重建工程,新建大雄宝殿、万佛宝塔等建筑,形成现今规模。(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华严宝殿位于九华山风景区的旃檀禅林内,是旃檀林三大宝殿(华严宝殿、大悲宝殿、大愿宝殿)中居中的一座,于2001年落成。该殿为重檐歇山式宫殿建筑,古朴庄严,殿内供奉高14.8米的华严三圣铜像,即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两侧还有9米高的十八罗汉像。殿外安放两尊巨大的汉白玉石雕大象,象征“法门龙象”,与建筑精美的廊柱浮雕共同构成其独特景观。华严宝殿作为九华山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香火旺盛,是游客感受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的热门景点。</p> <p class="ql-block">山门是祇园寺的入口建筑,位于九华街东北部,插霄峰西麓,毗邻景区大门,是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的标志性建筑。 (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通慧禅林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末清初,进士出身的诵林禅师在此结茅禅修,顺治年间正式建寺,康熙时期纳入化城寺管理体系。咸丰年间(1851-1861)因战乱殿宇被毁,光绪七年(1881年)由法轮法师募资重建。1950年代至文革期间寺院被占用与破坏,1986年产权归还佛教协会,1988年仁义师太倾尽积蓄主持重修,历时两年恢复三进院落格局。其宗教地位核心在于供奉仁义师太肉身菩萨,该舍利于1999年开缸后完好无损,成为汉传佛教首尊比丘尼真身,标志着寺院作为九华山重要尼众道场的独特意义。(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祇圆禅寺,原名祇树庵,坐落于九华山东崖西麓,是融合宫殿式与民居式建筑风格的佛教寺院,以其依山就势的布局和悠久历史成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首。祇园禅寺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初为化城寺东寮,清代经隆山和尚重建后成为“十方丛林”,光绪年间扩建为九华山规模最大的寺院。其名称源于印度佛教圣地“祇园”,象征释迦牟尼讲经之地,体现了深厚的佛教文化渊源。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地藏禅寺,是一座始建于南宋隆兴年间(约1163年)的佛教寺院,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以供奉地藏王菩萨为核心,融合佛道文化,是九华山地区重要的宗教场所。地藏禅寺历经多次修缮,至今仍保留古寺风貌。寺院在九华山佛教文化中地位显著,民间有“去狼山烧香,不到九华地藏寺,功德只有一半”的说法,体现了其宗教影响力。(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月身宝殿,原名金地藏塔,又称肉身殿,位于九华山风景区海拔700多米的神光岭上,是唐代高僧金乔觉坐化之地。坐南朝北。唐贞元十年(794年)金乔觉99岁,无疾坐化,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不化。僧众视为地藏菩萨示现,建一石塔,将肉身供于塔中,尊为金地藏。嗣后,配以殿宇,称为“肉身殿”,即九华山月身殿的前身。九华山月身殿集古代佛教文化、哲学、历史、建筑美学、生态学于一炉,是研究佛教文化、皖南古建筑艺术的重要范本,对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及佛教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1981年9月,九华山月身殿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庙。2013年3月5日,月身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转轮宝殿,又称十王殿,是九华山肉身宝殿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清代。1988年复建,匾额由赵朴初题写。殿内核心供奉的是十殿阎罗王像,象征佛教因果轮回思想,旨在警示世人“是是非非不信来看因果,真真假假要知报在轮回”。(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灵官殿是位于九华山风景区的道教建筑,主要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官,承担镇守山门、除祟护法的宗教职能。该殿是九华山多处古寺的组成部分,尤其在化城寺、祇园寺等佛教寺院中作为前殿存在,体现了佛道交融的文化特色。(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小天台寺,坐落于九华山神光岭,距肉身宝殿西南不远处,背靠大岭头,前临陡坡,由270多级青石板台阶连通上下。其历史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原名“明心寺”。寺庙依山而建,布局严整,现存玉佛殿、大雄宝殿、韦驮殿、观音殿等建筑群。寺前以块石垒成平台,故名“小天台”,此处视野极佳,可俯瞰西北山峦、九闵公路及夕阳霞光,是观赏云海和落日的绝佳地点。(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云海一</p> <p class="ql-block">云海二</p> <p class="ql-block">云海三</p> <p class="ql-block">地藏讲寺原名南台庵,位于九华山风景区九闵公路西侧,地处小天台西南方向500米处。据《九华山志》中唐代费冠卿的《九华山化城寺记》记载,该寺为地藏菩萨得道后开堂讲法之地,距今约1200年历史。寺院周边可见“九华云海”景观,雨雪新霁时可见云雾翻涌如海浪,山峦隐现于云涛之中。(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九华云海一</p> <p class="ql-block">九华云海二</p> <p class="ql-block">九华云海三</p> <p class="ql-block">真身宝殿 ,标准名称肉身宝殿或月身宝殿,是位于九华山神光岭的核心佛教圣地,始建于唐代,供奉金地藏菩萨肉身舍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贞元十年(794年),新罗王子金乔觉(金地藏)圆寂后肉身不腐,僧众建塔供奉,尊为地藏菩萨化身。(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通慧庵,坐落在九华山东崖西麓、九华街东侧,是九华山现存99座寺庙中的省级重点寺庙。该庵由5座民居式殿宇组成,坐东朝南,主体建筑包含通慧禅林和后殿大花厅。1988年仁义法师主持重修通慧禅林,其圆寂后肉身于1999年供奉于通慧禅林,成为我国现存唯一女性肉身佛像。通慧庵承载明代进士诵林禅修历史,兼具佛教修行与医疗济世传统。(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广济茅蓬是以观音菩萨为主供的尼庵,可求平安、健康等愿,位于九华山风景区九华街景区内。(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大觉禅寺,位于九华山风景区,地处天台景区内,依山势而建,环境清幽,以竹林、清泉和古树闻名。寺院始建于1928年,原名大觉禅林,1999年由九华山佛教协会按原会长仁德大和尚遗愿复建,现为宗教活动场所。(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索道站</p> <p class="ql-block">古拜经台,又名大愿庵。位于九华山天台峰下,海拔一千一百米,距观音峰约2华里。寺院始建于唐代,是一座为纪念唐代高僧金地藏在此拜诵《华严经》而建的佛教寺院,现为安徽省重点寺院。(摘自我看)</p> <p class="ql-block">九华山天台古摩崖石刻是九华山重要的文化遗产,分布于天台沿线海拔600米至1340米的山崖石壁间,现存石刻涵盖明代至民国时期,具有书法艺术与文史研究价值。(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地藏古洞是九华山的重要佛教遗迹,位于九子岩地藏王打坐石下,相传为金地藏菩萨(金乔觉)初到九华山时的修行场所。洞内环境清幽,有清泉潺潺、奇石遍布,可容纳10余人休息,洞口面向东北,异常凉爽;洞前树木葱茏,绿竹滴翠,景色迷人。(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天台寺,又名地藏寺、地藏禅林,位于九华山天台与玉屏峰之间,海拔1306米,为九华山海拔最高的佛教寺院,1983年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始建于宋代,唐代新罗僧地藏曾在此禅居并留下"金仙洞"遗迹。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为丛林,嘉靖年间僧人玺玉驻寺护林。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改称"活埋庵",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1955年当地政府重修寺院,1998年10月重建大雄宝殿,形成三层宫殿式建筑,内设万佛殿与地藏殿。</p><p class="ql-block">天台寺是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寺庙之一,1983年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天台寺</p> <p class="ql-block">老佛殿(即肉身宝殿)位于九华山神光岭顶部,属于山顶区域,但并非主峰最高点。该殿是九华山最著名的佛教建筑之一,供奉地藏菩萨真身。(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一线天,位九华山天台峰顶的一处独特自然景观,由两块巨石对峙形成狭窄缝隙,仅容一人通过,是九华山天台景区的核心景点之一。(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天台峰,又称天台正顶,该峰海拔1306米,是九华山第三高峰。(摘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