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祭拜吴石将军引马英九追思,两岸关系或重返旧途

吴公子说事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文||吴公子说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白花映丹心:郑丽文祭英烈,马英九归正道——两岸统一的历史回响与时代抉择</span></p><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8日,台北马场町的晨光中,一束洁白的菊花静卧于墓碑前。中国国民党“立委”郑丽文身着素装,向“密使一号”吴石将军深深鞠躬,这一躬跨越了七十余年的历史硝烟,打破了两岸之间尘封已久的历史心结。当快门定格下这庄重的瞬间,岛内舆论哗然,民进党当局的激烈反应与统派人士的深切共鸣形成鲜明对比。而这一幕,恰似一枚投入历史长河的石子,在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那些关于“一个中国”、和平发展、正视历史的初心记忆,那些曾让两岸关系焕发生机的“以前道路”,在英烈精神的映照下愈发清晰。</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u>一、碧血铸丰碑:吴石将军的家国情怀与历史功勋</u></i></b></p><p class="ql-block">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解放进程中,吴石将军的名字如暗夜星辰,以生命践行了“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的誓言。1894年,吴石生于福建闽侯一个清贫的读书人家庭,辛亥革命的炮火让年少的他毅然投笔从戎,自此踏上了“以武报国”的征程。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课堂上,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成为军校状元;日本陆军大学的校园里,他仍是毕业榜单上的榜首,“十二能人”的美誉传遍军界——能文能武、能诗能画,精通英日双语,善骑射泳驾,这般文武双全的才俊,本可在乱世中安享荣华,却始终坚守着对民族、对国家的赤诚。</p><p class="ql-block">抗战爆发后,吴石的军事才华得以充分施展。作为蒋介石军事大本营的情报处处长,他每周都要向蒋介石汇报日军动态,其精准的敌情分析为抗战战略部署提供了重要支撑。调任第四战区参谋长期间,他亲自部署柳桂大会战与中越边境保卫战,在装备悬殊的困境中顽强阻击日军。然而,国民党当局的独裁腐败与消极抗日,让亲眼目睹湘桂大溃退中难民流离失所的吴石逐渐心寒。武汉珞珈山时期与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触,毛泽东《论持久战》中的深邃思想,让他看到了民族复兴的真正希望。</p><p class="ql-block">1947年,吴石在好友何遂的引荐下,正式与中共地下党组织建立联系,从此成为隐蔽战线上的利刃。1948年,他协助中共秘密党员吴仲禧深入徐州“剿总”,获取了淮海战役的核心敌情情报;1949年,他冒死送出《国防部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细致到团级的部队番号标注,为解放军渡江作战扫清了关键障碍。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以“进则返京容易,退则转台便捷”为托词,将国民党国防部500箱绝密档案转移至福州匿藏,最终完整移交解放军,为解放江南地区提供了重要支撑。</p><p class="ql-block">当蒋介石电催其赴台任职时,吴石明知虎穴凶险,仍选择携家人登岛,继续潜伏使命。在台湾“国防部参谋次长”的高位上,他与朱谌之等地下党员密切配合,送出《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海防前线阵地兵力配备图》等一系列绝密情报,涵盖海军舰队部署、空军机场分布、战略登陆点分析等关键信息,为祖国统一大业倾尽心血。1950年,因叛徒出卖,吴石被捕入狱,面对酷刑折磨,他宁死不屈,最终与朱谌之等人在台北马场町从容就义。1973年,吴石被追授革命烈士,1994年,其遗骸入殓北京香山公墓,罗青长同志“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题词,正是他丹心向国、坚贞不屈的一生写照。</p><p class="ql-block">吴石将军的牺牲,从来不是简单的政治立场选择,而是对民族大义的坚守,对国家统一的执着。他用生命诠释了“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真谛,证明了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历史必然。七十余年来,这颗赤诚之心化作跨越海峡的精神纽带,提醒着两岸同胞:分裂只会带来伤痛,统一才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二、历史破冰:郑丽文祭拜背后的两岸共识</u></b></p><p class="ql-block">郑丽文身着素装、手持白花的身影,出现在台北六张犁公墓的那一刻,便注定成为两岸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这是台湾政治人物首次公开纪念吴石将军,更是对一段被刻意尘封的历史的勇敢正视。在吴石将军墓碑前,她深深鞠躬的瞬间,不仅是对英烈的缅怀,更是对“台独”势力扭曲历史、割裂民族记忆的有力回击。</p><p class="ql-block">长期以来,在“台独”分裂势力的刻意操纵下,台湾的历史教育被严重扭曲,许多为国家统一牺牲的英烈被污名化,“统派”被贴上莫须有的标签,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被人为割裂。吴石将军作为中共隐蔽战线的英雄,在台湾曾长期被污蔑为“叛徒”“共谍”,其事迹被刻意抹去。而郑丽文此次不仅公开祭拜,更将吴石将军的档案调出并列入“英烈类目”,这一“翻案”之举,彰显了正视历史的勇气与担当。</p><p class="ql-block">正如郑丽文在祭拜时所言:“历史伤痛应化为和平动力”。她的举动,传递出三个清晰的信号:其一,历史不容篡改,英烈不容诋毁。吴石将军为民族大义牺牲的壮举,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任何试图歪曲、抹黑的行为,都违背了历史真相与民族情感;其二,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共同的历史记忆是联结彼此的精神纽带。正视吴石将军的功绩,就是正视两岸共同的民族情怀,正视国家统一的历史潮流;其三,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期盼。吴石将军用生命追求的,正是国家统一、民族安宁的美好未来,这与当下两岸同胞渴望和平、反对分裂的诉求高度契合。</p><p class="ql-block">这一行为在两岸引发的广泛共鸣,充分说明正视历史、缅怀英烈、期盼统一是两岸同胞的主流民意。民进党当局的激烈反应,恰恰暴露了其内心的惶恐——他们深知,一旦历史真相被揭开,一旦两岸共同的民族记忆被唤醒,“台独”分裂的谎言便不攻自破。而国民党内部的积极回应,则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台湾政治人物意识到,唯有正视历史、坚守“一个中国”原则,才能为台湾谋求真正的和平与发展。</p><p class="ql-block">郑丽文的祭拜,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两岸历史记忆的闸门。它让更多台湾民众了解到吴石将军等英烈的壮举,明白国家统一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守护的信仰;它也让大陆民众看到,台湾岛内仍有坚守民族大义、正视历史的力量。这种跨越海峡的历史共鸣,正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推动祖国统一进程的重要动力。</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三、初心回响:马英九与两岸和平发展的历史选择</u></b></p><p class="ql-block">郑丽文祭拜吴石将军的举动,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关注,更因为它触动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核心命题——正视历史、坚守“一个中国”原则,而这恰恰与马英九长期秉持的立场不谋而合。有人说,这一幕让马英九“做梦都想到返回以前道路”,这里的“以前道路”,绝非简单的政治回归,而是回归到坚持“九二共识”、正视历史记忆、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正道之上。</p><p class="ql-block">作为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始终坚守“一个中国”原则,认同“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两岸双方以口头方式表达“一个中国”原则。他多次公开表示,根据“中华民国宪法”,台方不会推动“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台湾独立”,因为这是“宪法”所不允许的。在两岸关系上,他强调“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正是基于这一共识,1993年“辜汪会谈”成功举办,两岸建立起制度化协商管道,实现了两岸关系的平稳发展。</p><p class="ql-block">马英九始终反对“台独”分裂行径,明确指出两岸若发生战火,死伤的都是两岸的中国人,台湾绝不能当别人的“棋子”,两岸问题理应由两岸自己协商解决,不应假手他人、允许外部干预。在历史认知上,他高度重视抗战历史与台湾光复的意义,多次强调“没有抗战胜利,就没有台湾光复,就没有现在的和平与繁荣”,谴责民进党当局刻意淡化日本侵华暴行、媚日忘本的行为,呼吁全体中华儿女不容抗日历史被扭曲和遗忘。</p><p class="ql-block">这些立场与吴石将军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都是对民族大义的坚守,对国家统一的期盼,对和平发展的追求。吴石将军用生命追求国家统一,马英九则用行动推动两岸和平,二者虽处于不同时代,却共同践行着“两岸同属一中”的历史真理。郑丽文祭拜吴石将军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这种历史真理的再次确认,自然会引发马英九的强烈共鸣。</p><p class="ql-block">所谓“返回以前道路”,本质上是回归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轨道。在马英九执政时期,基于“九二共识”,两岸实现了三通直航、人员往来常态化、经济合作制度化,两岸同胞共享和平发展的红利。那段时期,两岸领导人实现会面,达成多项共识,两岸关系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而后来,由于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推行“台独”分裂行径,导致两岸关系急剧恶化,台海局势紧张动荡,台湾民众的切身利益受到严重损害。</p><p class="ql-block">郑丽文的祭拜行为,让人们再次回望那段和平发展的岁月,也让马英九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立场。事实上,近年来马英九始终没有放弃推动两岸和平的努力,他频繁呼吁民进党当局承认“九二共识”,重启两岸协商,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台海事务。他的这些努力,与郑丽文正视历史的举动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台湾岛内反对“台独”、追求和平的重要力量。</p><p class="ql-block">“返回以前道路”,更是回归到正视历史、尊重英烈的道路。吴石将军等英烈为国家统一牺牲的事迹,是两岸共同的历史遗产,任何试图否定、抹黑的行为都是对历史的背叛。马英九一直强调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这种历史情怀与郑丽文祭拜英烈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精神共鸣。在当前台湾社会历史认知混乱、“台独”势力刻意扭曲历史的背景下,这种对历史的敬畏、对英烈的缅怀,显得尤为珍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四、薪火相传:以历史记忆凝聚统一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吴石将军的丹心碧血,郑丽文的历史破冰,马英九的初心坚守,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两岸同属一中,统一是历史必然,和平是共同期盼。七十余年过去了,时代在变,但民族大义不变,国家统一的历史潮流不变。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更应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以英烈精神为指引,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统一的方向稳步前进。</p><p class="ql-block">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吴石将军等无数英烈用生命证明,分裂没有出路,统一才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命运与共,无论海峡两岸经历多少风雨,都割不断彼此的民族情怀。在台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主动了解历史真相,缅怀英烈事迹,这种历史自觉正在成为反对“台独”、追求统一的重要力量。郑丽文的祭拜行为,正是顺应了这种历史潮流,为台湾青年树立了正视历史的榜样。</p><p class="ql-block">“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定海神针。马英九的实践已经证明,只要坚守“九二共识”,承认两岸同属一中,两岸就能实现良性互动,同胞就能共享和平发展成果。反之,一旦背离这一共识,“台独”分裂行径就会抬头,台海局势就会紧张动荡,台湾民众的切身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当前,台海局势面临严峻挑战,民进党当局与外部势力相互勾结,不断制造“台独”事端,严重威胁台海和平稳定。在此背景下,更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坚守“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正能量。</p><p class="ql-block">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在于和平,民族的未来在于统一。近年来,尽管两岸关系面临诸多困难,但两岸同胞的交流从未停止。大陆始终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出台一系列惠及台胞台企的政策措施,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便利。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选择到大陆发展,亲身感受大陆的发展成就,见证国家的繁荣富强。这种民间层面的交流互动,正在不断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凝聚起和平统一的民意基础。</p><p class="ql-block">吴石将军在狱中的手书“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不仅是他个人的誓言,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应当铭记英烈事迹,传承英烈精神,以实际行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于台湾的政治人物而言,应当像郑丽文、马英九那样,正视历史、坚守民族大义,坚决反对“台独”,积极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对于台湾同胞而言,应当主动了解历史真相,认清“台独”分裂的危害,积极参与两岸交流,为国家统一贡献力量;对于大陆同胞而言,应当秉持包容心态,加强与台湾同胞的沟通交流,让两岸同胞在共同的历史记忆中增进互信,在共同的发展愿景中凝聚共识。</p><p class="ql-block">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是吴石将军等无数英烈毕生追求的目标,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文化基因、共同的民族梦想。只要我们坚守“一个中国”原则,铭记历史、缅怀英烈,同心同德、携手并进,就一定能打破“台独”分裂的桎梏,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让中华民族以更加团结、更加繁荣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u>结语 坚守正道,共赴民族复兴之约</u></b></p><p class="ql-block">台北马场町的白花,映照着吴石将军的丹心;两岸同胞的共鸣,凝聚着统一的力量。郑丽文的祭拜之举,是对历史的敬畏,是对英烈的缅怀,更是对统一的期盼;马英九的初心坚守,是对民族大义的执着,是对和平发展的追求,更是对历史潮流的顺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