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这是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里叙述的经典语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心仿佛被什么轻轻撞了一下。我把它抄在笔记本的扉页,夜深人静时,还曾为它配上音乐轻声朗诵。那字里间的寒意与人间清醒,像冬日窗上的冰花,美丽又刺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想到,有一天竟能见到写下这句话的人,他就坐在面前,气若神闲地讲着家乡、故乡、原乡的联系,引起无数人的共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月二十六日,秋意正浓。按照中国作家协会的安排,刘亮程与格日勒其木格·黑鹤两位作家来到了云南弥勒。我和爱苹相约穿起珍藏的民族盛装,衣裙来自故乡的手艺人,绣着苗族祖辈们流传下的花纹,平日里小心收藏,只在最重要的时刻才舍得穿上——不仅因为价格不菲,平时没机会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选择它,私心里还因这剪裁最是显瘦,毕竟年岁渐长,身形已不似少女时。所以,当有幸穿着民族服装作为读者代表上台献花时,心里是忐忑不安的。走上台时,将花束递到刘老师手中,那分钟竟紧张得忘了停留,错过了并排合影的机会。刘老师伸出的那份温暖宽厚的掌心,那是写下无数动人文字的手,但愿我能沾染一丝文学仙匠的灵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老师笑容和蔼,目光温厚。看着他,忽然想起他说过的另一句话:“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来临。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此刻,这透着诗意的话正穿越出书本,照进现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南这片土地,以她的丰饶与包容,养育着五十二个民族,其中二十五个是世居于此。站在这片多彩的土地上,穿着故乡如云缎花纹剪裁的衣裳,我更深切地体会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没有地域之分。每一种独特的地区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活动结束,心绪久久难平。刘老师讲述的“大地上的文学原乡”,像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记忆的闸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离开出生之地晃已经二十年了。这些年,弥勒成了我日日相伴的家乡——这里的阳光、街巷、熟悉的口音,构成了生活里的全部细节。而那个记忆中的小城,却在时光的打磨下,慢慢变成了回不去的故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将弥勒比作白日的太阳,温暖、实在,照亮日常的每一个角落;那么屏边——我出生的地方,就是夜空中升起的皎月,清冷、遥远,却永远悬挂在心灵最深处的夜空。一个给予我们温暖与生长,一个则守护着我们的根与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人忘记故乡是可耻的。是啊,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飞得多高,乡音早已刻进骨血,成为生命最初的印记,永远无法抹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活动散场,秋阳正好。我走在弥勒熟悉的街道上,看着光影中飞扬的微尘,忽然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文学原乡,那既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更是精神的家园。它可能遥不可及,却始终指引着我们,告诉我们从哪里来,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地广袤,文学无疆。故乡,永远是我们出发的地方,文字也是我们挽留时光凝结成光的地方。</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