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秋在立冬之二(圆明园)

宋跃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长春仙馆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也是园中园式的建筑群,历史底蕴深厚,曾是多位皇帝和皇后的居所,充满了传奇色彩。</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长春仙馆位于圆明园遗址公园的西北景区内。</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山高水长</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山高水长景区,俗称"西厂""西苑",其正宇山高水长楼是一座西向卷棚歇山楼九间,旧称"引见楼"。这里地势平坦,颇有塞外草原风光,是清朝历代皇帝宴请外藩使节及王公大臣观看游艺节目、欣赏火戏(烟花)和训练圆明园警卫部队的地方。楼前设有骑射用的斜向马道,马道上共设三个靶位,清朝皇帝定期要在此观看八旗比赛,表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祖先们是从马背上打的天下。每年的元宵节前后,山高水长景区是举行节庆最热闹的地方,清朝皇帝要在这里设武帐宴,俗称"大蒙古包宴"。从正月十三日开始,直至十九日,摔跤、马术、杂技、民乐、舞灯、烟火等活动,实为皇家元宵烟火盛会。这种喜庆活动,乾隆时代最盛。此后几代皇帝都相继效尤,但至道光以后,由于国势日衰,规模远不如乾隆"盛世"了。</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1860年英法联军之役,圆明园遭劫焚,山高水长这一景区亦遭罹难。此后这一景区逐渐成为废墟。1994年,将住户全部迁出,部分建筑基址进行了考古发掘;1997年绿化,成为北京市国家机关"香港回归纪念林"。</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圆明园靠近藻园门</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一亩园”紧邻圆明园</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一亩园"这个名字源于清朝,是皇帝亲自耕种的"亲田",用来象征对农业的重视。光绪年间,御前掌玺太监刘诚连在一亩园旁修建了娘娘庙。这里在解放后曾是大杂院,经过多年的修复,于2025年4月正式作为公园开放。</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