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沱河畔——盛圩战斗的惊魂黎明

贺TUN~山风

<p class="ql-block">小秦家会议旧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引子:寒冬里的重任​</b></p><p class="ql-block">1941年的初冬,苏皖大地朔风凛冽,抗日烽火在日伪顽的夹击中艰难燃烧。新四军第四师,这支活跃在淮北平原的抗日劲旅,肩负着开辟和巩固根据地的重任。11月中旬,时任四师参谋长的张震将军(注: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宿东地区(今安徽宿州埇桥区一带)。此地斗争形势复杂,日伪频繁“扫荡”,顽军不断摩擦,地方工作面临诸多棘手难题。张震此行的目的,正是要深入一线,实地了解情况,帮助宿东地委和宿东、宿灵县委解决那些长期积压、悬而未决的困难。</p><p class="ql-block"><b>​会议:雪夜沱河岸​</b></p><p class="ql-block">11月17日、18日两个寒夜,在宿(县)灵(璧)边界、沱河岸边的偏僻小村——小秦家村,一场关系宿东地区未来斗争的重要会议悄然进行。摇曳的油灯下,张震参谋长与宿东地委、宿东县委、宿灵县委的负责同志们围坐在一起,分析敌情,研究对策,部署工作。窗外,是沉沉的黑夜和呼啸的北风。会议一直持续到18日的午夜时分。当会议结束,大家步出简陋的会场时,才发现天地间已是白茫茫一片——一场罕见的大雪,在人们毫无察觉中悄然降临,覆盖了田野、村庄和蜿蜒的沱河。</p><p class="ql-block"><b>​转移:风雪兼程路​</b></p><p class="ql-block">雪夜行军,本就艰难,更何况是在敌情四伏的游击区。为了安全,张震参谋长决定连夜转移。在宿东游击支队警卫连的护卫下,张震与宿东地委、县委的同志们,顶着刺骨的寒风和纷飞的雪花,踏上了西行的路途。他们小心翼翼地穿过结冰的车狼湖(注:应为车湖,或为当地俗称),沿着沱河高高的堤岸,在没膝的积雪中艰难跋涉。每一步都伴随着咯吱的踏雪声,每一步都需警惕四周的动静。十余里的路程,在恶劣天气和高度戒备下,显得格外漫长。他们的目标是沱河南岸的盛圩孜村(今属宿州市埇桥区芦岭镇)。</p><p class="ql-block">然而,天公似乎有意考验这支队伍。接近盛圩孜时,弥漫的大雾悄然升起,浓得化不开,几步之外便人影模糊。原本熟悉的路径在雾雪中变得难以辨认。原本只需个把小时的路程,他们竟在浓雾中摸索了三个多小时,直到19日凌晨,这支疲惫不堪的队伍才终于抵达了盛圩孜村。</p><p class="ql-block"><b>​借宿:短暂的喘息​</b></p><p class="ql-block">深更半夜,大雪封门,浓雾弥漫,村民早已安歇。警卫连的战士挨家挨户敲门,希望能找到借宿之所。然而,在敌我难辨的残酷环境下,村民们格外警惕。许多人家听到敲门声,透过门缝看到外面影影绰绰的人影和隐约的武器轮廓,都以为是土匪或伪军,迟迟不敢开门。经过一番周折解释,才终于有村民认出是新四军,打开了家门。这又耽误了不少宝贵的时间。</p><p class="ql-block">最终,在地方干部的安排下,张震参谋长被安置在村民盛维藩家中。连日奔波、会议劳神,加上雪夜行军的极度疲惫,让这位年轻的参谋长(时年27岁)和随行的警卫员、工作人员几乎在沾到炕席的瞬间,就沉入了深深的梦乡。盛家西屋的土炕上,鼾声此起彼伏,只有个别同志还在油灯下整理着会议记录或思考着工作。短暂的宁静笼罩着这个小小的村庄,仿佛暴风雨前的片刻沉寂。</p><p class="ql-block"><b>​惊变:破晓的警报​</b></p><p class="ql-block">11月19日,天刚蒙蒙亮。盛家新过门不久的媳妇孔秀英,像往常一样早早起身,准备到自家场院上背些柴禾,好给借宿的新四军战士们烧水做饭。她推开院门,一股寒气夹杂着浓雾扑面而来,能见度极低。就在她走向村头场院时,一种异样的声音穿透浓雾传来——是低沉而持续的“嗡嗡”声,由远及近,越来越清晰。这声音,在寂静的乡村清晨显得格外刺耳。紧接着,村外的狗吠声也此起彼伏地狂叫起来,带着一种不寻常的惊恐。</p><p class="ql-block">孔秀英的心猛地一沉!这声音她并不陌生,那是汽车引擎的轰鸣!在当时的农村,除了日本鬼子的军车,谁还会有汽车?而且是在这大清早、浓雾弥漫的时候?她立刻意识到:鬼子来了!没有丝毫犹豫,她转身就往家里狂奔,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通知新四军!</p><p class="ql-block">几乎与此同时,村口放哨的警卫连战士也捕捉到了这危险的信号。汽车引擎的轰鸣和异常的狗吠,在经验丰富的战士耳中,就是最清晰的敌情!哨兵迅速判断出是日军车队,立刻鸣枪示警!“砰!”清脆的枪声划破了浓雾笼罩的黎明,凄厉的警报声随之响起:“敌袭!鬼子来了!”</p><p class="ql-block"><b>​突围:生死一线间​</b></p><p class="ql-block">枪声就是命令!然而,当警报响起时,日军的十二辆汽车已经如同鬼魅般冲到了村口,一队队全副武装的日军士兵正跳下车,杀气腾腾地向村内扑来!形势千钧一发!</p><p class="ql-block">住在西屋的姚运良(时任宿东游击支队政委)反应最快,枪声一响,他立刻从炕上跃起,抓起枪就冲进了张震参谋长的住处。只见张震因极度疲惫仍在沉睡。“参谋长!快起来!敌人来了!”姚运良急得大喊。或许是实在太困,第一声呼喊竟未能唤醒张震。姚运良再次提高音量,几乎是在吼叫:“快走!鬼子进村了!”张震猛地惊醒,瞬间明白了眼前的危机。他二话不说,抄起枕边的手枪,带着警卫员就冲出了屋门。</p><p class="ql-block">此时,日军已经冲进村子,枪声、喊杀声四起。张震一行刚冲出盛家院门,就与一股搜索过来的日军狭路相逢!子弹呼啸着从身边飞过,打在土墙上噗噗作响。警卫员们迅速开火还击,试图压制敌人。但敌众我寡,形势万分危急!</p><p class="ql-block">就在这生死关头,一个身影出现在他们身边——正是刚刚跑回来报信的孔秀英!这位勇敢的农家妇女没有躲藏,而是冒着枪林弹雨,急切地向张震他们招手:“快!跟我走!”她熟悉村里的每一条小路、每一个角落。她带着张震一行,紧贴着墙根,迅速拐进一条狭窄的小巷,七拐八绕,避开日军主力的锋芒,最终将他们引到了村西侧一条南北走向的旱沟里。这条旱沟直通沱河岸边!</p><p class="ql-block"><b>​阻击:血染盛圩孜​</b></p><p class="ql-block">就在张震参谋长在孔秀英的指引下向沱河突围的同时,村西头爆发了更为惨烈的战斗。警卫连连长石良秀,这位身经百战的红军老战士,在听到第一声警报时就已组织起连队。他深知自己的使命:不惜一切代价,掩护首长和同志们安全转移!</p><p class="ql-block">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日军,石良秀果断采取了“迟滞阻击-梯次掩护”的战术。他将连队分成数个战斗小组,依托村内的房屋、院墙、沟坎等有利地形,层层设防,节节抵抗。战士们利用熟悉的地形,神出鬼没,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断袭扰、杀伤敌人,将日军死死拖在村西头。他们精准的射击和灵活的战术,让骄横的日军一时难以推进,为张震参谋长等人的突围争取到了极其宝贵的十几分钟时间。</p><p class="ql-block">然而,当石良秀连长率领战士们完成阻击任务,准备撤出村庄时,却发现村外是一片毫无遮蔽的开阔地。浓雾虽未散尽,但日军的火力网已经形成。他们刚一冲出村庄,就陷入了日军的重重包围。子弹像雨点般倾泻而来。警卫连的战士们毫无惧色,在石连长的指挥下,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用步枪、手榴弹甚至刺刀,与敌人血战到底。呐喊声、枪炮声、厮杀声震撼着雪后初霁的田野。但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援绝,石良秀连长和他率领的战士们,全部壮烈牺牲在这片冰冷的土地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盛圩孜村外的皑皑白雪。</p><p class="ql-block"><b>​铭记:沱河长流,英魂永驻​</b></p><p class="ql-block">在石良秀连长和警卫连战士们的浴血奋战下,在孔秀英的勇敢指引下,张震参谋长一行终于与前来接应的游击支队通信班会合,冲过沱河上的简易桥梁,安全转移到了北岸。他们迅速组织火力,用机枪封锁了桥面,阻止了日军的追击。</p><p class="ql-block">这场发生在1941年11月19日清晨的盛圩战斗,虽然短暂,却异常惨烈。新四军四师参谋长张震及大部分与会同志成功突围。但宿东游击支队参议李文宗(注:由清末秀才投身革命,时年60岁)、警卫连连长石良秀等31位指战员壮烈殉国,另有十多人负伤。牺牲者中,还有年仅20岁的新四军四师九旅二十七团卫生队队长何宇晨。他们中许多人,甚至没有留下完整的姓名,成为了真正的无名烈士。</p><p class="ql-block">李文宗,这位花甲之年的老秀才,本可安享晚年,却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最终血洒疆场;何宇晨,这位年轻的卫生队长,本应救死扶伤,却为了掩护战友,献出了如花的生命;石良秀和他的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首长转移的生命通道……他们的牺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不畏强敌、英勇献身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宿东人民与新四军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深情见证。</p><p class="ql-block"><b>​尾声:丰碑永铸​</b></p><p class="ql-block">历史的硝烟已然散去,但英雄的壮举永不磨灭。1985年,宿县(今宿州市埇桥区)人民为了深切缅怀在盛圩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在他们当年浴血奋战、壮烈殉国的地方,修建了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苍松翠柏掩映之下,烈士们的忠骨被重新安葬,供后人世代瞻仰凭吊。</p><p class="ql-block">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震将军,这位当年在盛圩村经历生死考验的老战士,怀着对牺牲战友的无限深情和对老区人民的深深感激,亲笔为烈士陵园题写了碑文。那遒劲的笔迹,不仅镌刻在石碑之上,更铭刻在历史的丰碑和人民的心中。它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提醒着后人:和平与幸福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盛圩战斗的英魂,如同沱河水一般,长流不息,永远守护着这片他们为之献身的土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 (注:本文参考《中国共产党宿州市埇桥区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