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1995

戴钟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请回答1995</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立冬之日,满城迷蒙烟雨,温润如早春。 但一早起来的心神不宁,并不是肇始于这错去时令的茫然体感,而是一个看似平常不过的饭局邀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周前,旅美“绿”人老昂发来微信,说回上海暂住一段时日,要组织一个饭局,时间恰是立冬。局是新鲜的局,主题却颇有些古早,源起自一个电视综艺栏目。看着老昂迅速建的微信群,我有些莫名的感慨,这么多年过去,连当年那个影响波及海外的电视台台标都已被时间封印,那首风靡全国的激扬台歌也落入历史尘埃,记得那个电视综艺栏目的,是不是也就只剩下了我们?麦克阿瑟说,老兵不死,只是渐渐消逝。面对溶在时间里的消逝,我们一样也是那个“沉默的极少数”吧?同时暗自惭愧,暗自反省,曾经朝夕相处时间远远超过家人的人们,即使同在一个城市,原来也可以这么多年不相见。是随波逐流,还是意兴阑珊?各种复杂的情绪,发酵出的宿醉感觉,好几天都无法平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许今年的立冬是特别的吉日良辰,单位里从早到晚居然安排了各种会议。午休的罅隙里飞奔,紧赶慢赶,还是整整迟到了一个小时。我推开餐厅包房的门,围坐在一桌正在热切交谈的人们停住了话头,一齐看向我。暖黄色的灯光下,最夺目的是两位睽违多时的前辈,当年栏目的策划,堪称节目的精神灯塔。一个是才情横溢汪洋恣肆如李白的王老师,一个是惜字如金视野深邃如杜甫的吴老师。当年栏目的编导组也全员到齐:幕后的老昂、小潘、波波、小程,以及台前的鸣主持。鸣主持快人快语,打破了我这个迟到者的小小尴尬:你的样子没变啊,和我最初见你当年几乎一模一样!我瞬时有些恍惚,感觉刚才我推开的,不是餐厅包房的门,而是1995年的夏天,城市西区,遵义南路上那家名为玉屏宾馆的房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那段浪奔浪流的时间,那些激情飞扬的我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座席终于齐整,但远未抵达圆满。当年共同奋斗时建立的默契,无须多余言语,老昂拨通了视频电话,电话那头是悉尼的杨老师,当年我们的制片人,这场聚会最应该到场的绝对主角。如果不是她在1995年的那次召集,我们可能将永远没有机会成为我们。南北半球迥异的季节,三个小时的时差,丝毫没有减弱惊喜度,当时栏目组里的“情怀第一神捕”老昂,不经意将自己给无数明星名人制造人生惊喜与感动的本领用在了制片人身上。两位策划和制片人在视频电话里的越洋幽默调侃,让我们梦回当年的栏目策划会。依依不舍挂断电话,老昂慨叹,直到几年前,自己到了杨老师当时带领我们制作那档栏目的年纪,才深切体会到她的非凡坚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初,电视迅速崛起成为大众传媒的王者,1993年1月18日横空出世的东方电视台,几乎就是所有心怀媒体理想的人的“应许之地”,东方电视台体制机制的“革命”,领先了整整一个时代,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在那个遍地风流的年代里浮浮沉沉,哪怕是在一粒尘砂,都能折射出无可替代的光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5年夏天,受命筹备周末黄金档综艺栏目时,整个栏目组正式编制的台内员工,其实只有制片人杨老师和鸣主持,而鸣主持作为台柱子,除了栏目,每年还要主持两百多台大型晚会活动。很多年后,在伦敦研学电视节目制作,走访多个独立制作公司,心中感叹不已,原来在遥远的1995年,杨老师已经身体力行了“独立制片人”角色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到位的是栏目创意的基石——两位策划老师,他们均是本城新闻业的精英人士,或掌舵一地,或主政一方,这也就奠定了那档综艺栏目独一无二的气质:贴近时事,平民视角,直击心灵,岁月情怀。栏目初创之时,制片人杨老师独辟蹊径,没要任何一个台内在册的编导。先后进入核心编导组的波波、老昂,当年都还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在校生,而我则是刚刚毕业一年的唱片公司影视编辑。后来栏目开播,迅速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上级领导才紧急征调了金奖傍身,从金牌摄像转型编导的小潘进组。后来被啧啧称奇,当时却只道是寻常。回望时依旧没有什么科学的解释,也许,只是因为那是1995年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这次聚会,带着好奇问了AI一个幼稚的问题:该如何评价那档早已消失的综艺栏目?海量信息里跳出了一句——“这档1995年就几乎囊括了所有综艺形式板块的节目迅速走红,在当时看来制作水准非常超前。也因此节目,两位主持人从此被誉为东视黄金组合。”说实话,这次AI对于略显生僻的行业知识的回答,让我有些意外。当年身在其中,好像也没有注意到曾有这样的评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想确实暗自惊诧。栏目的四个板块,竟涵盖了四个不同类别的节目。开篇的《半月晚点名》,由男女主持人以幽默对谈的方式对当前文艺界的各种现象点名批评。有些特别的现象还会请到当事人现场演示和采访——是不是有些脱口秀的胚子?《挑战明星》,邀请当红明星,接受各种奇人异士的才艺挑战——这种社会身份互换的设置,在后来明星真人秀节目里依然都能看到些许痕迹;《撞入演艺圈》——从千行百业中邀请有演艺梦想的普通人,根据栏目组设置的规定情境,自创主题小品——让草根站在聚光灯最中心的创意,后来孕育出了风靡全球的现象级节目模式;《情怀追寻》——深潜到各种明星名人的人生经历故事里,找到曾经对他(她)人生起过关键助力的普通人,在综艺舞台上制造一种人生况味满满的惊喜相逢——这是那档综艺栏目里的“压舱石”。不仅拓展了新闻的深度,甚至后来自己也创造了新闻。最华彩的就是在互联网2G时代,从亚特兰大奥运会赛事转播的一秒钟不到的画面中,万里追寻,挖掘到了“东方神鹿”王军霞和一面从天而降的国旗的感人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在这场立冬午后的聚会里,我们没有任何人谈起当年制作节目的苦辣酸甜。宴席间的主题,从海外曲折的育儿经,到退隐山林后与家中宠物的情缘,谈最近看过的或者参演客串的电影,谈各种从指缝间流失的人生跃迁际遇……最后商量起组团去澳洲看望杨老师,更是群情踊跃。当年我们集体告别那档节目时出版过一本书,名叫《很难拍摄的故事》。是啊,当年很难拍摄的故事,如今也没有必要用唏嘘不已遥想当年,给我们这局部的人生刻意镶上传奇的金边。身处时代的脉搏——大众媒体,得天独厚的就是与社会横截面的触点相较于其它行业更丰富更多彩,即使是电视综艺节目,其实也都是现实社会通过艺术手段折射出的时代虹影。鸣主持说得好,我们当年的那一代人,都是唱着《明天会更好》踏上社会的。真正传奇的主角,是那个时代,那个蒸蒸日上,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时代。它成就的,不仅仅是我们那档综艺栏目。所以,不必标榜任何,但想起时还是总会心怀感恩。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而我们是那么幸运,在最好的年华里,遇见了最好的彼此,才有了今日欢聚的“我们”的主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5年夏天的那个黄昏,我骑着破旧的自行车,找到了名字很特别,地点也很冷僻的玉屏宾馆。那个房间不大,但人来人往,让房间里格外温暖。依稀记得,所有人聚在一起,笑着说着不那么重要的,却总能让彼此兴味盎然的话题。在天马行空的欣然之中,夜悄然深沉,一档初生的综艺栏目终于渐渐呈现出了雏形。忘了是两位策划老师中的哪一位笑眯眯幽幽然地画龙点睛——我看,咱们这档节目,就叫《共度好时光》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真的是最好不过的时光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请回答,1995……</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