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0月2日清晨,秋意正浓。白俄罗斯的天空如洗,湛蓝高远,阳光斜斜地洒在大地上,带着一种温润的金色。我们从明斯克启程,沿着林荫公路向西南而行,两旁是连绵的田野与静谧的村庄。约一个小时后,车窗外的绿野深处,浮现出一座被木栅栏环抱的村落——白俄罗斯国立民族建筑与民俗博物馆,当地人更亲切地称它为“奥泽尔佐民俗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座始建于1969年的露天博物馆,是白俄罗斯最早、规模最大的民俗文化保护区,占地逾60公顷。它不似传统博物馆那般庄严肃穆,倒像一部立体的乡村史诗,将散落在时光与土地上的生活片段,一一拾起,重新安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远远望去,低矮的木屋错落有致,屋顶覆盖着深褐色的木瓦,烟囱里飘出缕缕青烟,仿佛刚刚升起炊火。风车在微风中缓缓转动,磨坊门前,一只花猫正卧在阳光下,为两只小花猫哺乳。若不是入口处那座现代风格的售票亭,几乎要以为自己误入了18世纪的白俄罗斯乡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它并非静止的陈列,而是一座“活着的村庄”。三十余座18至20世纪的传统木构建筑,从全国不同地区原样迁建而来,依地势错落分布,划分为六个主题区域:中部农庄、第聂伯河低地、泽畔湿地、布列斯特草原、维捷布斯克山地与乡村公共生活区。每一座房屋都带着原生的印记——有的低矮敦实,屋檐几乎触地,是为抵御东部寒潮而建;有的高大轩敞,雕花窗棂繁复精美,属于昔日富裕农庄的宅院;而那座建于1704年的主易圣容东正教堂,葱绿的“洋葱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是村中最高的精神地标,静静俯瞰着这片土地的岁月流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踏入村中,脚下是铺着碎石的小径,两旁是错落有致的木屋。它们不是仿古的布景,而是真正的历史遗存。木墙上的年轮清晰可见,屋顶的木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檐角微微上翘,像老人温和的眉梢。每一座房屋都按原貌复原,屋内陈设着当年的家具:木床、纺车、铜壶、手绘餐具,墙上挂着泛黄的老照片与圣像画,仿佛时间从未走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一间农舍的厨房里,炉火正旺,一位身着传统蓝白格裙的讲解员正在用铁锅烤制黑麦面包。香气随风飘散,勾人食欲。“要尝一口吗?”她笑着递来一片刚出炉的面包,外皮焦脆,内里柔软,带着麦芽与柴火的芬芳。这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记忆的传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推开一扇低矮的木门,走进另一间农舍。屋内陈设如昨:炉灶旁挂着铜壶,木桌上摆着手工刺绣的桌布,墙角立着纺车,一位妇人正坐在窗边纺线。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她的金发上,纺锤在她手中轻盈旋转,棉线如溪流般缓缓延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走出农舍,村中的生活正徐徐展开。铁匠铺里,铁锤与铁砧的撞击声清脆有力,火星四溅。铁匠师傅见我们驻足,便招呼我们上前:“来,试试打铁。”他递给同伴一把小锤,教他在红热的铁条上敲击。每一下都需用力,手腕震得发麻,但那金属与火焰交织的瞬间,竟让人感受到一种原始的力量与满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不远处,草编师傅正教游客用干草编小篮子,指尖翻飞,笑声清脆。一位匠人坐在陶轮前,将一团黏土放在转盘上,双手轻抚,泥土在指间缓缓升起,成碗、成杯、成形。在这旋转的节奏中,让人寻回了一种久违的专注与宁静——在机器量产的时代,这种与材料直接对话的劳作,竟如此令人安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民俗村的东南角,一片开阔的草场缓缓倾斜,木栅栏围出一方宁静的天地——那是马厩与马场,一个马蹄声与草香交织的角落。几座低矮的木结构马厩依坡而建,屋顶覆盖着深褐色的木瓦,门楣上刻着古老的马形图腾,仿佛在诉说人与马共处的悠久传统。走近时,便闻到一股混合着干草、木料与马匹体味的温厚气息——那是乡村生活中最原始、最踏实的味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马厩外,一辆复原的19世纪乡村马车静静停驻,车轮宽大,车身漆成深绿。一位白俄罗斯马夫招呼我们坐上马车,挥鞭轻响,马蹄踏过碎石路,车铃叮当,缓缓绕村巡游。风拂过脸庞,两旁的木屋一一掠过,仿佛时光倒流,古老的祝福在风中低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里没有博物馆常有的玻璃展柜,没有“请勿触摸”的警示牌,有的是可走进的房屋、可触摸的木门、可品尝的食物。它不是一个被封存的过去,而是一个仍在呼吸的文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离开时,我回头望了一眼那扇通往村庄的小木门,手中还攥着那片未吃完的黑麦面包。仿佛听见它在轻声说:欢迎下次再来,春天时,我们烤蜂蜜蛋糕;冬天时,我们围着火堆讲古老的故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