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不仅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更是凝聚奋进力量的精神源泉。深入挖掘和系统运用地方红色资源,充分发挥其激励人、鼓舞人、启迪人、警示人的独特作用,对于加强党性教育、坚定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要弘扬西和红色文化,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其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西和虽处陇南一隅,却蕴藏着丰富而厚重的红色记忆。1884年出生于西峪镇南柳村的南有箕,是西和最早投身民主革命的先驱之一。他早年毕业于甘肃省陆军小学、武汉陆军第三中学,亲历辛亥革命风云,后因拒绝入读保定军校而被北洋政府除名。旋即南下广州谒见孙中山,深受革命理想感召,受命返回甘肃开展革命活动。他曾任中华秦省联络代表、甘肃省督军公署军政处教育科科长,甚至代理省民政厅长。然因不满张广建专权,遭长期监视,遂隐退乡里,以行医教书为业,其志未泯,其节长存。</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17名西和青年考入黄埔军校,毅然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他们虽在全国抗战洪流中如星火微光,但在闭塞山乡却堪称时代先锋,彰显了西和儿女保家卫国的赤诚担当。</p><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在西和的活动最早可追溯至1932年,时任县长周服之即为中共地下党员,虽任职短暂,却播下了革命火种。1939年至1941年任县长的李桓,黄埔四期出身,因不满“剿共”政策转投甘肃,其夫人陈稹矩据传为秘密党员,李桓本人亦因倾向革命于1946年在兰州遇害,令人扼腕。</p><p class="ql-block"> 更为壮烈的是红军长征途经西和的历史篇章。1936年秋,贺龙、任弼时率领红二方面军两次分三路进入西和境内。中路由贺龙亲率,经姜席、西和县城至成县;另一路由贺炳炎率领,穿越太石河进入康县。同年10月17日,红六军团前卫十六师在龙池湾、余家坪、海头(时属西和盐官镇)遭国民党重兵伏击,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p><p class="ql-block">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长征中牺牲的400位师以下、营以上干部名录》明确记载:刘桂林,红二军团6师17团2营营长,1936年9月在甘肃西和作战牺牲——这正是红军在西和境内战斗的铁证。</p><p class="ql-block"> 更佐证此史实的是,《礼县党史资料》记载:1936年10月14日,红六军团在礼县红河镇集结后向天水华岐余家坪转移,途经海头(旧属西和木门里)与敌激战,缴获电台一架、枪支四十余、俘敌四十余,当晚驻扎安集寨。次日继续北上,沿途作战,最终进入徽县。中华收藏网上一张合影照片,标注为“红六军团部分将士由礼县红河镇到余家坪集结时合影”,其时间、地点与史实高度吻合,进一步印证了这段历史的真实性。</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西和不仅是红军长征的重要途经地,更是革命烽火燃烧过的红色热土。与周边县区相比,我县红色资源底蕴深厚、史实确凿,堪称陇南红色版图中的重要一页。然而,在挖掘整理与宣传推广方面,我们尚未走在前列。唯有深入挖掘、系统梳理、广泛传播,方能真正让这些沉睡的历史焕发时代光芒,增强全县人民的文化自信,提升西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精神动力。</p> <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红六军团由礼县红河镇集结,向天水余家坪转移时部分指战员的合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 传承发展红色文化,必须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其本质属性。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伟大实践中创造的精神结晶,既体现于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价值追求与顽强的作风品格,也凝结于制度机制、革命遗迹、文艺作品等具体形态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红色文化承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彰显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弘扬西和红色文化,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红色文化始终保持鲜明的政治本色,始终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大局,服务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p> <p class="ql-block"> 传承红色文化,必须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扎实做好深度挖掘与系统整理工作。历史不容虚构,记忆不可篡改。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光辉历程的真实见证,承载着无数先烈的牺牲与奋斗,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杜绝牵强附会,严禁胡编乱造。当前,一些地方在红色文化挖掘中存在浮躁倾向:有的缺乏深入研究,解读模糊不清,甚至张冠李戴;有的仅凭传说便妄称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滥建虚假景点,误导公众;有的片面极端,偏离主流价值;有的红色景点规划混乱,格调低下,掺杂迷信色彩……凡此种种,皆背离红色文化传承的初心与使命,必须坚决纠正。</p><p class="ql-block">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p><p class="ql-block"> 其一,深入发掘党史文献与民间史料,赋予“西和会议”新的时代内涵。在西和全境解放前夕,中共西北局武都地委、专区,西和县委先后在境内召开了三次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会议:斜坡会议(1949年10月)、阳坡会议(即“西和会议”,1949年11月9日)、高儿寨会议(1949年12月1日)。目前仅有阳坡会议获得历史定名,其余两次鲜为人知。实则,这三次会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西和解放进程的思想脉络与行动纲领。</p><p class="ql-block"> 斜坡会议召开于解放初期,旨在认清复杂社情:既有国民党残余势力,又有潜逃特务、帮派地痞,妄图颠覆新生政权;同时审慎研判宝泉乡自卫队长牟占林投诚真伪;针对部分西进干部思想波动、畏难情绪,决定整顿作风;并部署发动群众、培养积极分子、筹建乡村政权,策划歼灭草关歇台寺之敌。会议直接促成1949年10月在石堡铁家铺子开办“青年干部训练班”,培养本地青年干部28人,成为西和解放初期骨干力量,其历史贡献如丰碑永驻。</p><p class="ql-block"> 高儿寨会议则是在与国民党县长张孝友初步和谈背景下,县委靠前指挥、推进全面解放的关键会议,统筹解放区人力物力,组织支前工作,保障解放军顺利南下。</p><p class="ql-block"> 这三次会议,完整记录了从1949年8月16日长道解放到12月2日张孝友起义、西和全境解放的艰辛历程。斜坡会议解决“为何而来”,统一思想;阳坡会议明确“如何行动”,擘画全局;高儿寨会议落实“具体执行”,推动落地。三者有机统一,共同铸就了“西和会议”精神的完整谱系。</p><p class="ql-block"> 建议从市县党史、档案部门系统梳理三次会议原始资料,走访健在亲历者或其后人,搜集手稿、笔记、照片等第一手材料,将零散记忆串联成链,赋予“西和会议”更丰富、更立体的历史内涵。今日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更应铭记来时路,将那段艰苦卓绝岁月中孕育的信念与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p> <p class="ql-block">(1949年11月9日主持阳坡会议(今称西和会议)的时任中共西北局甘肃武都分区专员赵希敏同志的历史照片)</p>
<p class="ql-block">注:此照片来源于山西省古交市岔口乡关头村---晋绥八分区党政军机关旧址馆藏,仅作人物图片资料引用。切勿对号入座</p> <p class="ql-block"> 二是深挖本土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征程中,西和儿女以热血铸忠诚,用生命谱壮歌。</p><p class="ql-block"> 据近年史料搜集整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共有129位英烈献出宝贵生命。其中,红军长征过境西和时牺牲的非西和籍烈士1人;抗日战争中牺牲45人(据《民国西和县志》记载,依民国甘肃省政府1946年《甘籍抗战阵亡(病故)将士人数表》,实际西和籍达60人);解放战争中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西和籍5人;1949年8月至10月解放西和战斗中牺牲的非西和籍烈士5人(含3名无名英雄);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34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公殉职39人。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悲壮付出,是一座城市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p> <p class="ql-block"> 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扎实推进英烈事迹保护与红色文化传承工作,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芒。</p><p class="ql-block"> 启动“西和英烈事迹抢救工程”,系统开展史料挖掘与保护。组织由党史专家、镇村干部、退役军人及志愿者组成的专项调研团队,深入20个镇、300余个村(社区),走访烈士亲属,抢救性采集口述历史,征集书信、勋章、照片等珍贵实物档案,建立“一人一档”数字化信息库,力求让每一位英烈的事迹有迹可循、有据可依、有情可述,切实守护西和近现代革命记忆的鲜活底色。</p><p class="ql-block"> 联合组织部、宣传部、史志办等职能部门,系统梳理档案文献与口述资料,编撰出版系列红色读物。通过图文并茂、叙事生动的出版形式,将英烈事迹转化为可读、可感、可传承的红色教材,为党员干部教育、青少年思政课和群众性主题教育提供真实而动人的本土素材。</p><p class="ql-block"> 加强红色史实的严谨考证与权威认定。协同县档案馆、党史研究室打破地域与时间局限,以历史脉络为主线,对解放前西和境内发生的红军过境、重要战斗及烈士事迹进行全面梳理与交叉印证。邀请资深党史专家组成评审团队,严把史实关、政治关、文字关,确保每一段叙述真实准确、经得起历史检验,为红色文化的传承筑牢坚实根基。</p> <p class="ql-block">(参加会议的部分在校学生)</p> <p class="ql-block"> 本文为作者在“纪念西和会议召开76周年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