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8号的内容已经看了一部分,得闲续看。</p><p class="ql-block">笫3版的《风范已远映后学——追忆杨振宁先生的教育情怀》一文,我边细细品味边划下我最关注的句段。</p><p class="ql-block">我不能取得什么成就,不可能达到杨振宁先生那样的高度,但是,我可以,也应该学习杨振宁先生的伟大精神。</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4日上午,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前排起了蜿蜒的长龙,人们身着素衣、神情肃穆,前来送别杨振宁先生最后一程。杨振宁先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的逝世,让很多人沉浸在悲痛之中,人们以各种形式,在世界各地沉痛悼念这位杰出的物理学家。</p><p class="ql-block">杨振宁先生逝世后的日子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人士都在为杨先生送行,都在沉痛悼念这位杰出的科学家。“杨振宁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心系祖国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陈佳洱的话,是有根有据的,言之有理的。</p><p class="ql-block">1971年,中美关系刚有所好转,杨振宁先生就冒着巨大的风险率先回到祖国。此后他几乎每年都回中国,走访高校,举办学术报告,与师生座谈交流,带来了国际上最前沿的学术信息,让当时处于封闭环境中的中国学者与世界接轨。他在复旦大学作的一次学术报告,让很多大学生深受鼓舞与影响,当年的有些听取那场学术报告的学生中,有的后来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如著名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忻元龙等等。杨振宁先生在复旦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时,发现了谷超豪的科研能力很强,并与谷超豪等人合写了学术论文。杨振宁先生还把中国科研人员的学术论文推荐给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杨振宁先生亲自发起成立了“与中国教育交流委员会”,帮助中国中青年学者去美国进修。他还在中国香港和美国的一些城市筹集资金,资助中国学者赴美留学。一些当年受到杨振宁先生帮助的学者,后来成为中国顶尖大学的领导者,例如北京大学原校长陈佳洱,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谷超豪等。杨振宁先生曾建议北京大学进行非超导与超导电子枪的研发,北京大学很快进行了规划与落实,取得了重大进展。杨先生多次来到了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指导科研工作。杨先生还曾向中央领导同志建议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中央领导同志很快批示,要求落实杨先生的合理建议。杨先生发起成立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加强了基础理论科研,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对杨振宁先生的贡献感激不已。杨先生在南开大学建立了理论物理研究室,在中山大学成立了“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助力一些基础研究项目,如古文字学,人类学,民族学,数学等的研究。</p><p class="ql-block">最令人感动的是,杨振宁先生这位大名鼎鼎的世界级大科学家乐意为大学本科生授课。他在82岁的时候还应邀给清华大学本科生讲课。这是很了不起的。有些大科学家不愿意给本科生授课的,但杨振宁先生做到了。</p><p class="ql-block">杨振宁先生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的思想理念与主张观点,也大大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他提倡“渗透式学习”,强调“中国学生不但要知之为知之,更要学会不知也要知”。他的观念对于高校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中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尊重杨先生的意见,行之有效地培养了很多高素质的杰出人物。杨先生的观点,对于我这个普通教师也有指导作用。我不知道的方面,我可以而且必须学习,这也是在影应杨先生的倡议,“不知也要知”。</p><p class="ql-block">让我深受教育的最大的感想是,要学习杨振宁先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永远热爱自己的国家!!我不可能成为科学家,我可以学习科学家。我不可能当作家,但我可以当作者。我不能诲人不倦,但我可以学而不厌。学习,学习,再学习。习作,习作,仍习作,用我的所学,用我的勤劳,用我的真情实感,为人们提供些许历史文化方面的精神产品。</p><p class="ql-block">看看报纸,学习杨振宁先生的伟大精神,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贡献。这是我的心声。言为心声,有感而发。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