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余生不将就</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0616673</p> <p class="ql-block">今年4月我和好友踏上了去河南洛阳看牡丹之旅,当然去开封博物馆也是我计划中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当我们踏入博物馆大门,仿佛进入了一条时光的隧道,那一件件巧夺天工的珍宝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件都仿佛在诉说着那个遥远时代的独特故事与传奇。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件古物都是时间的低语。</p><p class="ql-block">玻璃柜中,一只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瓷盘静静地躺在柔和的灯光下,我俯身细看,它内外壁满绘缠枝莲纹,每一道线条都似在诉说着匠人的专注与虔诚,我的耳旁仿佛听见了五百年前窑火噼啪的声响,看见了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正将泥坯轻轻托起,那是匠心最初的温度!原来这只青花缠枝莲纹瓷盘是明代宣德年间御窑烧制的青花瓷的典范,是重要的藏品。它侈口折沿、口沿饰波浪纹,浅弧壁、平底无釉,腹部微曲,口径41.1厘米,底径27厘米,重2450克。釉面莹润,青花浓艳,盘内底及外壁满绘缠枝莲纹,纹饰布局疏密有致,缠枝莲纹象征“生生不息”“富贵绵延”,莲花在传统文化中代表“清廉”“出污泥而不染”,与“廉”谐音,体现了为官正直的品德,展现了传统工艺与皇家审美的融合,是宣德青花制瓷巅峰代表,体现宣德制瓷技艺高峰。</p> <p class="ql-block">我凝视着这方寸之间的天地,仿佛看见窑火熊熊,匠人执笔如飞,将自然之美与心中之韵,皆倾注于这泥与火的交融之中。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带回了“苏麻离青”钴料,这种进口青料含铁量高、含锰量低。烧制后秞料下沉,表面触感凸凹不平,在光线下可见锡光色样,青花发色浓艳,晕散如墨,铁锈斑痕宛如天然点缀,纹饰则更趋精细,缠枝莲纹彰显着匠人的自信与智慧。</p><p class="ql-block">青花瓷的制作,是一场泥与火的千年守望。从选料、练泥、拉坯、修坯、绘画、施釉到烧成,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胎体的轻薄与均匀,需要匠人掌握恰到好处的拉坯力度与速度;青花的发色与晕散,则取决于钻料的配方、绘画的笔触以及烧成温度的控制;而缠枝莲纹的绘制,更是考验匠人的绘画功底与对自然之美的理解。每一笔,每一划,都倾注着匠人的情感与专注,都体现着对“匠心”的执着追求。这种追求,并非为了名利,而是源于对自然之美的敬畏,对工艺之道的热爱,更是对“传承”二字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莲纹瓷盘,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部匠心传承的史诗,匠心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每一道工序的专注里,藏在每一笔绘画的细腻里,藏在每一次烧成的期待里;传承也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古老的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匠心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推动社会进步、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传承这种匠心精神,以专注、执着、创新的态度,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青花瓷的传承,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从明代到清代,再到现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代代相传,匠心精神生生不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青花瓷迎来了又一个高峰,青花发色更加清亮,纹饰更加丰富,工艺更加精湛。而到了现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更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新的理念不断融入,使青花瓷焕发出新的生机。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匠心精神始终未曾改变。这种精神,是对自然的敬畏,对工艺的执着,对传承的坚守,更是对“匠心”二字最深刻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离开博物馆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深刻体会到了匠心传承的力量和价值。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忽略了那些默默坚守、精益求精的匠人,忽略了那些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工匠精神的古玩艺术,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科技创新的源泉。</p><p class="ql-block">我们要铭记这些古玩艺术所承载的匠心精神,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融入到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无论是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还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要以匠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专注执着,追求卓越。相信在匠心传承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而我,也将带着这份对匠心传承的敬畏与热爱,继续踏上探索历史的旅程,去发现更多隐藏在岁月深处的美好与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