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深化南京市“金陵好课堂”专项课题“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创意实践素养的教学研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近日,江苏省张静名师工作室启动系列室本师训活动,首场以“体验篆刻艺术,赋能创意教学”为主题的培训活动在栖霞区实验初级中学南炼分校顺利举行。全体课题组成员及骨干教师齐聚一堂,在刀石碰撞间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探寻素养提升路径。</p> <p class="ql-block"> 南炼分校谢校长在致辞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根基,学校始终致力于将传统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本次系列培训活动的主讲马伟文老师便是在篆刻领域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传承创新的典范,不仅在全国篆刻大赛中屡获佳绩,更斩获了“栖霞区篆刻特色教师”的称号。分管教学工作的周校长表示,学校多年来通过开设篆刻体验课,将篆刻艺术转化为实践课程,既让学生动手体验传统技艺,也借助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工作室主持人暨课题主持人张静老师表示,篆刻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脉与审美智慧,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既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又彰显“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传统文化中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独特载体。在创意实践素养培养中,篆刻艺术不仅能让师生感受汉字造型的美学价值,更能通过构思、设计、雕刻的完整过程,锻炼观察力、想象力与动手能力,实现传统文化浸润与创意思维提升的双向赋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实践载体。“金陵好课堂”专项课题的研究,正是实现传统文化与核心素养培养有机结合的关键抓手,篆刻艺术兼具文化深度与实践价值,此次师训活动以篆刻为切入点,既贴合课题研究核心,又能有效提升大家的创意实践指导能力,让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落地生根,让“金陵好课堂”的理念真正转化为学生素养提升的实效。</p> <p class="ql-block"> 培训中,马老师从篆刻的起源切入,梳理了从商周甲骨文、秦汉印章到明清流派篆刻的历史传承脉络,让参训教师清晰认识到篆刻艺术背后的文化基因与时代价值;在技能技法指导环节,马老师结合经典印作,详细拆解了篆字识读、印面设计、执刀方法、冲切运刀等核心技巧,从石料选择、印泥搭配到章法布局、修改完善,每一个步骤都亲自示范、耐心讲解,现场演示了朱文印、白文印的基本刻制流程,干货满满且极具实操性。</p> <p class="ql-block"> 在马老师的指导下,参训教师热情高涨。大家纷纷拿起刻刀、印石,从临摹篆字、勾勒印稿开始,一步步体验篆刻创作的乐趣。从最初的执刀生疏到逐渐找到手感,从印面布局的反复调整到最终完成作品,每一位教师都沉浸在刀石相融的创作过程中。大家相互交流技巧、分享心得,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妙,在探索中提升创意实践能力。参训教师纷纷表示,此次培训不仅系统掌握了篆刻艺术的基础技能,更深刻理解了传统文化与创意实践的内在关联——篆刻创作中“守正”与“创新”的平衡,恰与课题研究中“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创意素养”的核心目标高度契合。不少教师谈到,将把篆刻艺术融入学科教学,设计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创意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体验中提升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p> <p class="ql-block"> 此次篆刻主题师训活动为“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创意实践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既丰富了课题研究的内容与形式,也为参训教师提供了传统文化与教学融合的具体路径。名师工作室作为课题研究的核心载体,始终聚焦“传统文化赋能创意实践”这一核心目标,此次篆刻主题师训是系列活动的开篇之作,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教师们先学先悟,掌握传统文化与教学融合的具体方法。篆刻艺术中“篆字的解构与重组”“刀法的刚柔并济”“印面的整体布局”,与创意实践素养中的“观察力、想象力、执行力”高度契合。参训教师会以此次培训为起点,将所学技能转化为教学资源,设计出更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心”的课堂活动,推动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接下来,名师工作室将持续开展系列师训活动,深挖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不断探索素养导向的教学新方法,助力“金陵好课堂”建设走深走实,让传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生根发芽,让创意实践素养伴随师生共同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