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午去珠海北山大院午餐。珠海北山大院,是亲家母的娘家,位于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北山村,是一个拥有9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以杨氏大宗祠为核心,融合岭南建筑艺术与现代文化业态,成为集历史、艺术、商业于一体的文化地标。</p><p class="ql-block">北山大院起源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杨氏家族从中原迁居至此,形成以杨氏为主体的聚居地。核心建筑杨氏大宗祠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占地8838平方米,是珠海最大的宗祠,采用岭南传统建筑风格,以木雕、石雕、灰雕“三雕”工艺著称,2002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院内还保留保遐杨公祠、澄川杨公祠等历史建筑,其中澄川杨公祠曾作为解放军营房和学堂,现为革命历史展示场所。</p> <p class="ql-block">杨匏安 (1896年11月-1931年8月) , 广东香山县南屏镇北山村(今属珠海市)人。中共党员。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代部长,中执委,中共中央委员,太阳社发起人,华南地区新文化运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1931年8月,杨匏安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在淞沪警备司令部内的荒地上,时年35岁。</p><p class="ql-block">1896年11月,杨匏安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南屏乡北山村(今属珠海市)一个破落的茶商家庭,杨匏安的父亲富祥,以贩卖茶叶、瓷器为生;母亲陈智,出身于华侨官商家庭,精工针黹,秉性刚强,受过旧式教育,爱好诗词书法。富祥在匏安童年时就病逝了,留下孤儿寡妇,靠陈智的手艺维持生活,虽然家境贫寒,她却不愿受娘家嗟来之食。旧社会贫富悬隔的现象,在杨匏安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不满世道的种子。杨匏安从小就在他母亲膝上跟着她诵读诗词古文,后来他自称;“幼时颇有诗癖”。这大半是出自他母亲的熏陶。</p><p class="ql-block">童年时代,杨匏安在本乡恭都学堂上学。他最崇敬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一类人物。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常使杨匏安吟诵不已。他的学习成绩优异,诗文写作,早露才华,时常受到师友亲朋的夸奖。后来他在《诗选自序》中说:少年时“谬以诗文词见称朋旧”。可见他少年时代,在学校邻里间已颇有文名了。小学毕业后,家里卖了田地,托亲戚带他到广州,考进两广高等学堂预科。两广高等学堂的前身,是清末洋务派首领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院,是华南最有名的学府,辛亥革命后改名省立一中(即今广雅中学);改名前后,由著名国学家吴道镕、诗人黄节相继任校长,设有数、理、化、日文等课程。杨匏安在良师指引下,不但文史之学打下了深广的基础,而且广泛接触了张之洞洋务派,康、梁改良派和他的香山同乡孙中山民主革命派、刘师复无政府主义派等各种社会思潮。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新兵起义,香山光复。但革命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所篡夺。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宣告失败。袁世凯的走狗龙济光占据了广东,他的土匪队伍“济军”进驻香山,开赌贩烟,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辛亥革命时逃往港澳的反动豪绅,又纷纷跑回来,封建复辟的恐怖,一时弥漫香山城乡。杨匏安目击一幕幕政治风云的激变,想到数千年文明的祖国,水秀山媚的家乡,依旧是豺狼当道,虎豹横行,“霸气已沉文物改,云流垂尽管弦凄”①。他不禁徘徊怅惘,思绪万千,祖国的出路何在?年青一代的出路何在?要洗刷百数十年来外国侵略者强加在这古老民族头上的耻辱和灾难该怎么办?他辗转傍徨,却找不到明确的答案。在省立一中毕业后,杨匏安回到家乡恭都小学任教,由于和同事揭发校长贪污,反遭诬害,被扣上“图谋不轨”的罪名,关进监狱。出狱后,他更看透了社会的黑暗。就在这一年,他怀着对未来光明的向往,与堂叔杨章甫等随同华侨商人乘舟东渡,到了日本横滨。原想靠一位同行的亲戚介绍职业,不料那位洋行买办,听说他们是坐牢出来的,竟拒之门外。杨匏安只好寄居在横滨市上一间小阁楼上,靠找些零活度日。日子久了,带去的书籍也变卖完了,还足找不到固定的工作。他们又自编油印刊物《如此》,上街兜售,借此向华侨控诉家乡军阀豪绅统治的罪恶,和自己由于揭露贪污被诬害入狱的经过。杨匏安常常交不起房租,他曾用“避债怕闻梯得得”的诗句来描述自己的艰难处境;但他并没有向困难低头,饿着肚子也坚持自学。他的日文在国内已有基础,到日本后,由于刻苦用功,很快就能从事翻译了。他经常跑书店,钻图书馆,如饥似渴地研读有关西方各种流派新学说的日文书籍,为他日后回国发表大量的译著,奠下了根基。1916年的冬天,杨匏安从日本回乡,与邻村姑娘吴佩琪结婚,婚后到澳门任教。1918年初,举家迁至广州,在私立时敏中学任教,兼任《广东中华新报》记者,与杨章甫寄居司后街杨家祠。这时杨匏安已有个孩子,连独身的姑母、父母双亡的堂弟,一家七口,生活艰难。但杨匏安淡泊自甘,安贫乐道。警察局的同乡官僚请他当秘书,对这样的“肥差”,许多人不胜垂涎,杨匏安却视同敞屣,宁可清寒度日,不肯同流合污。1916年,潘雪箴老师的女儿潘景昭也由横滨回到广州,任道根女校校长。她邀请杨匏安到道根讲授诗词。杨匏安教学生写作:“义取敦本务实,辞唯绝俗清高”;认为“诗文一道,首贵无俗气……然欲诗文之无俗气者,必其人先无俗气,外欲其人之无俗气者,则举凡流俗所趋之事,非斥去不可”。他把这些观点写成《诗选自序》,连同讲义发给学生。出生于破落茶商家庭,早年丧父,靠母亲以做手工维持生活。小学毕业后,考入两广高等学堂的附设中学,后因家境日艰,辍学回乡。在本乡担任小学教员,曾因反抗学校腐败,被诬陷入狱。出狱后游学日本,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各种流派的社会思潮。1917年回国。1918年,在广州时敏中学任教,后又兼任《广东中华新报》记者。“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广州积极投入反帝爱国斗争。1919年11月,在《广东中华新报》副刊连载《马克思主义》一文。这是华南地区最早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对当时广东地区所盛行的无政府主义也是有力的抵制,为当时正在深入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为广东共产党组织的诞生,作了思想准备。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广东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之一。入党后,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积极帮助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参加青年团的“社会主义讨论会”等活动,指导学生运动。1919年,杨匏安在“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思想起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他从俄、德等国的世界革命风暴和“五四”运动中,深切体会到劳动人民力量的伟大;另方面,他从日本社会主义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受到启发,使他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思想境界,朝着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世界观大步迈进。从1919年5月下旬起,至同年12月底止,在广州“五四”爱国运动高潮期间,他奋笔疾书,为《广东中华新报》写了八九万字介绍新文化思潮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21年春,广东成立了共产党组织,不久,杨匏安经谭平山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广东早期党员之一。杨匏安入党后,他的住家杨家祠成了党的活动据点,党早期的许多会议都是在这里召开的。他和杨章甫还在杨家祠办起了注音字母训练班,为党的活动作掩护。杨匏安已离开时敏中学。《广东中华新报》也已被陈炯明封闭了。他由新闻界老友名律师陈大年的介绍,先后转到南武中学和甲种工业学校任教。“南武”和“甲工”的学生运动十分活跃,特别是“甲工”,“五四”以来一直是广州学生运动的支柱。后来著名的革命烈士阮啸仙、刘尔崧、周文雍等都出自这所学校。周文雍还是杨匏安教过的学生。1922年夏,军阀陈炯明背叛革命,青年团组织被迫转入地下,曾一度代理青年团广东区委书记的工作。不久,开始从事工人运动,和杨毅一起到广州石井兵工厂,在工人中组织“十人团”,这是石井兵工厂共产党支部的前身。通过“十人团”,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工人的阶级觉悟。后来,担任粤汉铁路局广州分局编辑主任,经常深入到广三、广九和粤汉铁路工人之中,向工人宣传革命道路,启发他们组织起来,反对压迫、剥削,争取工人应有的自由和权利。从中培养、吸收了一批铁路工人入党,建立粤汉铁路局黄沙地段党支部,并被选为党支部书记。1923年底,在广州黄沙海傍街开办“北江商运局”,承运韶关、清远等地货物,利用滇军押运,以掩护党在粤汉铁路工人中的活动和为党筹划活动经费。1923年6月,根据中共“三大”决定,以共产党身分加入国民党,并担任共产党在国民党中的党团书记。1924年1月,被推举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长。1925年6月,和邓中夏、苏兆征、杨殷等人先后到香港发动工人罢工回广州,以支援上海“五卅”反帝爱国运动。7月1日被香港警探逮捕入狱50天,因无“罪证”,只得将他“驱逐出境”。同年9月初,被省港罢工委员会聘为顾问。1925年11月,在国民党广东省党部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省党部三个常委之一兼组织部长。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又被选为中央委员兼常委。1927年4月初,他从广州到达武汉,继续参与国民党中央的活动和全国济难总会工作,并任该会常委。同年春,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参加党的“八七”会议,后被党组织派到上海工作,并去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开展革命活动。1922年2月26日,广东青年团创办《青年周刊》,由杨匏安撰写创刊《宣言》,署名“夕ㄢ”。《宣言》公开向读者宣告:“我们最服膺马克思主义”,因为它“能把资本制度应当崩坏的纯经济的、纯机械的历程阐明”,“指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的实际道路”。最难能可贵的是:这篇短短的“宣言”,已初步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国情联系起来,明确地提出我国革命除了应注重劳工运动之外,“我们尤其注重的是农民运动”,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国,生产的大部分都是出自农民汗血”。同时号召学生、妇女和军队,同青年团员携起手来,共同革命,号召中国军人要学习苏联红军的榜样。同年三四月间,杨匏安在《青年周刊》第3至7期连续发表长文《马克思主义浅说》,这是用白话文体通俗地、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文章,比1919年的那篇《马克思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写得更加深入浅出,准确鲜明。这时,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已进行了改组,在团章中规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广东青年在党团组织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推动下,学革命理论的热情迅速高涨起来,他们以青年团员为基干,组织了“广东社会主义讨论会”,以“专讨论马克思主义及关于马克思主义各种问题以至如何应用于中国为宗旨”。杨匏安的文章适应了广大青年的学习需要,受到了热烈的欢迎。</p><p class="ql-block">1922年,广东军阀陈炯明已公开背叛孙中山,迫害革命分子。党团活动转入地下,广东区团委书记阮啸仙被迫转移外地,由杨匏安代理区团委书记。1922年底,杨匏安在黄沙开设了一间“北江商运局”,承运客货,利用滇军押运,以掩护党在粤汉路工人中的活动并为党筹措经费。经过杨匏安等人的努力工作,逐步建立了广三、广九、粤汉三铁路的党团支部,杨匏安、杨章甫等先后任支部书记。1923年5月,广东区团委改选,杨匏安被选为候补执行委员。这期间,杨匏安由杨殷介绍任粤汉铁路局广州分局编辑主任。杨匏安利用这一合法身份,深入工人群众中,开展党的工作。杨匏安与杨殷等吸收了一批铁路工人入党。1923年6月,中共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0月派谭平山等参加国民党临时中央委员会,其后又派谭平山、杨匏安为中共驻国民党的党团正副书记,以统一出席国民党会议的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的言论和行动。从此,杨匏安主要转而从事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国民党改组从1923年10月开始,以广州市党部为改组试点。杨匏安、阮啸仙等大批共产党员积极投入了试点工作。改组后,杨匏安当选为第十区分部执行委员兼秘书。当时,国民党的组织形式学习苏俄,执行委员会不设固定主席;由秘书负责日常会务。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推举共产党员谭平山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林伯渠为农民部长,杨匏安、彭湃分别任组织部、农民部秘书,中央组织部不仅要 选人员派往全国务大区、省、市,开展国民党的改组工作,而且还掌管军队、机关、学校、企业、海外以及广东各县、市的党务,工作十分繁忙。谭平山兼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后,中央组织部的日常工作实际上由杨匏安主持。1924年秋,中共广东区委会成立,杨匏安任监察委员,与陈延年、周恩来等一起工作,他们常在杨家祠开会。同年10月,孙中山为镇压广州商团叛乱,组织革命委员会,特派廖仲恺,谭平山为全权委员,杨匏安也参加了革命委员会的工作。11月,谭平山因出席国际会议,离职数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决定以杨匏安代理中央组织部长。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杨匏安等在广州以国民党中央名义,召开了有1万多国民党党员参加的追悼大会,会上宣布全国50万党员誓为继承孙中山的革命遗志而奋斗到底。1925年5月,上海爆发了“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盘据广州的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勾结香港帝国主义武装叛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