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中学历史课考试总是在及格线上多几分,是因为对历史根本没兴趣。导致几次成都旅游都没把去三星堆放在行程里。这次成都旅游去三星堆也非自愿,是两个原因促成行程中有了三星堆字样。第一个原因是妻弟回成都参加班级40年庆典。妻弟“改革开放”初期考进四川华西医科大学,当时叫四川医学院。医学院学制比一般大学多一年,为五年制。妻弟考进的英语班学制六年。他说他印象最深的是英语老师,课余与英语老师英语对话交流,老师讲她父亲是科学家研究三星堆第一人,叫葛维汉,那时边挖掘边研究条件简陋,很艰辛。妻弟说他要趁参加班级40年庆典机会,专门抽出时间去三星堆,并跟我说了许多有关三星堆的知识。第二个原因是同行妹妹非常想去三星堆。她说之前她从字面上感性理解,三星堆应该是三堆古代的碎瓦片和破罐罐,兴许还能捡几个带回家。是这种无厘头又可笑的“捡漏”动机让她有了一定要去三星堆看看的决心。前者知识推荐,后者搞笑怂恿。终于打破历次旅游从来不把参观历史博物馆放在行程中的惯例。</h1><div><br></div><h1>三星堆博物馆建筑非常新颖,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也是盖世无双。远眺三块不太规则的三角形,如梯田背靠着一条不宽的河流;近看三个巨大的弧形玻璃墙幕布,映衫着树影和天上的云彩。走进博物馆,螺旋斜坡步道旋出三个大问号,问天问地问参观三星堆的所有人,还问几十年如一日研究三星堆的科学家们,三星堆是什么?这个答案天不知道地不知道,科学家们和所有人一样也都不知道。这是一个永远也找不到答案的问号。我站在螺旋斜坡步道最高层,扶着玻璃围栏上面的木质扶手向下看,这个问号螺旋到底部的那个圆形地面,好像告诉所有人,带着这个问号“打住”吧,不要问更不要向下挖掘,就让三星堆深处的古物静静地躺在下面,请不要打扰他们。</h1> <h1>考古意义上的三星堆遗址分为四期,时间跨度为距今4800-2600年。其中,一期(距今4800-4000年)属新石器晚期;二三期(距今4000-3200年)进入文明时代,大约对应夏商时期,大部分出土的文物都在二三期;四期(距今3200-2600年),对应商代晚期至春秋中期。二三四期又称为三星堆文化时期。<br></h1><h1><br></h1><h1>走进三星堆1号展厅2号展厅,果然一个问号接一个问号。虽然我的问号是肤浅的,没有知识的,但与专家们的问号应该都归档于问号系列。都是问号,只是层次有高有低也有无知。<font color="#ed2308">我那位同行的妹妹,她的问号应该属于高层次的有知识点的</font>。对于一些生活用品和项链首饰等展品还是能够理解,无需问号。参观的人都在看、都在照,也都在惊叹,惊叹我们的老祖宗怎么会有如此高超的智慧、如此绝妙的创意、如此非凡的手艺。我私下里想:今人不如古人。又左顾右盼,赶紧丢掉这种“厚古薄今”的想法吧。</h1> <h1>在3号展厅4号展厅,实话实说我已身处“筋疲力尽”边缘。展厅通风设备欠佳或者没有开放,加上参观的人多得“乌央乌央”的,肯定缺氧,我快累趴下了。老伴提前退场,跑到展厅外面坐在长条椅子上透气。妹妹仍精神抖擞,如打“鸡血”一般跑前跑后,不知是精神类兴奋剂还是肾上腺多巴胺给多了,让妹妹有一种要把每一个展品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力量。我一步一趋跟在妹妹后面看着她那股认真劲儿,真是哭笑不得。她一会儿凝神思考、一会儿又顿开茅塞;一会儿欢天喜地、一会儿又深虑苦索,是为古人的伟大而兴奋?还是为一串串的问号而冥思?不得而知,只能说妹妹是一个好演员,哥哥是一个好观众。</h1> <h1>青铜大立人,整体线条抽象、流畅。是三星堆博物馆中本人最喜欢的一件文物。人像身高1.8米(含冠),加上底座通高2.6米。</h1> <h1>上图为各种陶鸟头勺把,各种陶猪头、陶狗头,陶双耳杯,陶人。参观时我听到旁边几个大学生样子的女生说:“怎么没有看到网红“愤怒的小鸟”陶猪头”。看来这几个大学生是有备而来,我敬佩地看着她们。自忖,这些也都很“网红”呀。</h1> <h1>青铜神树,目前修复高度3.96米,是我国迄今为止所见的全部青铜文物中,形体最大的一件。展品说明上写着:它刚出土时残破不堪,共计2479块碎片。铜树底座为三足鼎立之势,象征着三座神山相连。底座之上是神树与盘踞之上的龙。神树分为三层,每层分三个树杈、四个枝桠,每个树杈上又立着一只神鸟。我上网查了查:关于青铜树表达的意义,目前主流意见为,九只神鸟(顶端或也有一只)代表“金乌”,即后羿射日前天空中的太阳(在古代“十日神话”中,太阳的运行是由乌鸦即“金乌”背负而行),或许反映了古蜀先民对太阳及太阳神的崇拜。</h1> <h1>下面是一组照片,就不一一介绍了。</h1> <h1>走出三星堆博物馆,迎面跑来几位出租车司机推销,其中一位始终跟着我们。边走边说:“大巴车进城每人25元,春熙路定点停车。我把你们仨人送到城里,你们到哪下车我就送到哪。收75元。我还是小车,多舒服”。“上赶着不是买卖”,我这人对过度主动或急切推销行为,极度反感。我走我的,根本不看他。这位司机不甘心,重复几遍刚才的话,一直跟我们到大巴车站,才死心,跑回去又去迎别的游客。</h1><div><br></div><h1>我不知道三星堆那会儿的人,是不是也这样挣钱。如果真的也是这样挣钱,那我估计他们不可能创意制作出如此奇特如此高贵如此精美的石器玉器金器。</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