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的方言

维中

<p class="ql-block">陈维中</p> <p class="ql-block">  方言是一个地区经过历史演变形成的特有的地方语言。它蕴藏着地域文化和历史腔调,在情感表达上具有亲切、热情、深邃、淳朴、粗犷、生动的特点。方言的内涵和语意在细微之处的表达非常精准,有的是普通话不能准确达到的。</p> <p class="ql-block">  呼和浩特大体有五种方言:1. 太原、晋中方言;2. 市区周边、郊区、土左旗及武川、和林县方言;3. 山西大同、乌兰察布方言;4. 晋西北山陕及清水河、托克托县方言;5. 伊斯兰教回族方言。这些多元化的方言都是由于历史沿革发展变化形成的,迄今仍保留着各自的方言特点和地方文化特色。同在一个区域共同生活的人们,有的生活习俗不同,语音不同、称谓不同,但在交谈时通过表情、动作或眼神,便能懂得,令人会意,如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呼和浩特地处塞外大青山下、土默川平原,原为一片美丽广阔的草原。纵观呼市历史,追溯方言语源,据记载公元 1571 年(明隆庆二年),阿拉坦汗、三娘子建城库库和屯(明廷赐名),距今已有 400 多年。彼时从山西晋中迁徙过来 1400 多名各行工匠及家属,在建城后未返老家,留了下来,在此从商或找营生。之后库库和屯发展扩建,成为口外重镇,与山西内地互市经商,后演变成归化城。</p> <p class="ql-block">  山西晋北乡民由于人多地少,不断地远离家乡迁徙来此谋生或种地,在归化城周边逐渐形成众多的村庄、板升。清咸丰年间,晋北、晋西北遭遇天灾大旱,从山西杀虎口关和大同阳高等地涌入众多难民,他们来塞北逃荒,归化城成了难民的集散地,其中有的留在了归化城,有的去往乌兰察布的广大地区。</p> <p class="ql-block">  山西的偏关地处黄河畔,对岸即到清水河县,河曲的难民则顺着黄河一衣带水,经水路来到托克托县,那时山西逃荒的难民走口外谋生,归化城是最向往的目的地。《二人台》小戏(走西口)便是当时山西遭年馑乡民被迫背井离乡,走口外谋生活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年间(公元1693年),有河北张家口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民来归化城做生意,彼时归化城北门外已建起清真大寺,闻名遐迩,后来内地的穆斯林也逐渐迁徙来归化城谋生做生意,教徒们为便于宗教仪式,作礼拜,围绕着清真大寺周边建起住地,逐渐成为了回族聚居区域。 </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游走和迁徙是传播方言的载体,安身定居形成了本地的方言土语。</p> <p class="ql-block">  呼市方言的语调及发音,因受地域和环境的影响而随便随意,并且字词的运用及读音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在书面上,或许会用近音、近义的字词来取代会意。 综合呼市方言的一些特点,其声调共同点为鼻音重,不卷舌,有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也有较为突出的入声,有些事物的名称不同,或称谓不同,或语调不同。</p> <p class="ql-block">  1、由“圪”字组成大量的词汇,分别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名词:圪旦、圪瘩、圪团、圪梁、圪卜、圪楞、圪生、圪角、圪肢窝、圪崂…… 动词:圪蹲、圪纠、圪窜、圪擦、圪索、圪抿、圪塌、圪嚼、圪崩、圪挪、圪颤、圪转、圪呲、圪抽、圪扭、圪捣、圪躺、圪夹…… 形容词:圪溜巴弯、圪丁笨脑、圪圪切切、圪簇巴带、圪支打落、圪朽、圪蔫儿……</p><p class="ql-block"> 2、以“*眉*眼”组成的四字词语,成为了呼市固定格式的四字方言、俗语。如:喜眉顺眼、没眉糊眼、超眉架眼、球眉杏眼、恶眉胜眼、善眉善眼、浓眉大眼、贼眉鼠眼、鬼眉绺眼、挤眉弄眼、瞎眉触眼…… </p><p class="ql-block"> 3、用呼市方言将词语“儿”化后,显得亲切、近乎、小巧或没尺度。如:婶儿、玲儿、旦儿、虎儿、花儿、燕儿、猫儿、鸟儿、鸡儿、门儿、今儿个(今天)、明儿个(明天)、夜儿个(昨天)、前儿个(前天)、没样儿(没样子)、没音儿(没音讯)、没信儿(没消息)、没成色儿(没深浅)……</p><p class="ql-block"> 4、且看用呼市方言描写事物。 夜儿个在公园遇见一伙人在闲聊,里头有两个后生,年龄不差剩,一个捏是贼眉鼠眼,有些儿驼背,圪簇打旦的,说话口无遮拦,说得张八盖九,听得让人厌烦;另一个捏是腰板挺直,浓眉大眼,穿得干颜刮净,展油活水的,说的那个话,头头是道,让人很是爱听。</p><p class="ql-block"> 5、用呼市方言说歇后语: </p><p class="ql-block"> (1)疥蛤蟆跳门先(门槛),又蹾独子(屁股),又伤脸。 </p><p class="ql-block"> (2)吃上莜面屙山药(土豆),拉圪旦呀。 </p><p class="ql-block"> (3)山羊钻栅栅,就瞅核拉拉。(栅栏的空档)。</p> <p class="ql-block">  可见用呼市当地方言描述事物是那样的形象、贴切和诙谐。更有趣的是,呼市广大地区谈论评价某一个人的人品或学识能力,认为很一般,说此人为“淡求是”。有的小饭店,将此语转意为“蛋求柿”,恰如其分,列为菜谱,成为了一道老少咸宜爱吃的素菜——西红柿炒鸡蛋。既形象,又幽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呼市方言中有的用词已被新时代淘汰,成为了历史的记忆,如:倒叉叉(衣兜或裤兜)、铁匙(锅铲)、扑刀子格呀(粗陋骂人的话),仰层(顶棚)、茅茨(厕所)、风箱等,这些不适用和不文明的词语已销声匿迹,而社会新潮的词语,如:互联网、微信、群聊、导航、内卷、躺平、打卡、边界等也融入到了呼市方言的词汇中了。</p> <p class="ql-block">  普通话是我国汉民族共同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言,也是我国的官方语言,更是全国人民统一使用的、能够交流、沟通的语言工具。 在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形势下,学普通话,说好普通话是孩童们及学生们的必修课,然而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市人用呼市方言加普通话对话,造就成“蹩脚”的呼市普通话,戏称“呼普”,听来也别有风趣。</p><p class="ql-block"> 方言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特产。呼市方言承载了450多年的历史,历经风云变幻,成为塞外土默川多民族地方特色的标志,淳朴、亲切、深邃、粗犷的语言和修辞,形象而生动,丰富而多彩,伴随着岁月的人生,一代一代传承而生生不息。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10月1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