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一个风和日丽,秋日暖阳的周六,几个好朋友约起自驾承德,去体验200多年前京城后花园承德现在是个什么样子,也顺带去承德品尝“老三羊汤”,说走就走,自驾出发!</b></p> <p class="ql-block"><b> 京承高速密云服务区休整,接接地气,活动筋骨,继续前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b>承德小布达拉宫,正式名称为普陀宗乘之庙,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环城北路附近,是承德避暑山庄周边的一座重要寺庙。</b></p><p class="ql-block"><b> 小布达拉宫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历时四年,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竣工。该庙是乾隆帝为庆祝自己60寿辰及其母亲崇庆皇太后80寿辰而建,旨在通过藏传佛教加强与边疆民族的联系。</b></p><p class="ql-block"><b> 该建筑分为前部(山门、碑亭、五塔门)、中部(琉璃牌坊、白台)、后部(主体大红台)三部分,随山势自由延展。它主体建筑大红台高43米,中央的万法归一殿为重檐鎏金铜瓦顶,是举行宗教仪式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b></p><p class="ql-block"><b> 作为汉藏建筑融合的典范,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被入选世界文化遗产。</b></p> <p class="ql-block"><b> 从山门进入小布达拉宫,眼前的景象太过精美,红色的建筑映衬在蓝天中,显得格外的壮美!</b></p> <p class="ql-block"><b>天空之镜,天空之静!</b></p> <p class="ql-block"><b> 站在高处俯视周围的景色,群山层层叠叠远山近影,江山如此多娇!</b></p> <p class="ql-block"><b> 棒槌山位于承德市区东北部武烈河东岸,主峰高约596米,石柱部分高38.29米,上部直径15.04米,下部直径10.27米,重约16200吨,属丹霞地貌,经风化侵蚀形成上粗下细的独特造型。半山腰生长一株300余年树龄的蒙桑树,峰南500米有蛤蟆石,共同构成“阴阳文化”意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后人留下无限的遐想!</b></p> <p class="ql-block"><b> 普陀宗乘之庙(小布达拉宫)是清代鼎盛时期建筑代表作,见证了多民族文化交流,其碑刻(汉、满、蒙、藏四体文字)记录了土尔扈特部归顺等历史事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b></p><p class="ql-block"><b> 仿照拉萨布达拉宫建造,融合汉藏建筑艺术,如五塔门(红、黄、黑、白、绿五色喇嘛塔)和重檐黄琉璃歇山顶碑亭,体现藏式碉房特色与汉地规制结合。</b></p> <p class="ql-block"><b> 小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大红台位于山巅,通高43米,顶部为万法归一殿,殿顶覆盖鎏金鱼鳞铜瓦,象征皇家权威。其设计风格仿照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建造,融合汉藏建筑艺术,如五塔门(红、黄、黑、白、绿五色喇嘛塔)和重檐黄琉璃歇山顶碑亭,体现藏式碉房特色与汉地规制结合。</b></p> <p class="ql-block"><b>集体照最有意思,若干年后翻开看看,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好开心,好幸福!</b></p> <p class="ql-block"><b> 鱼鳞状的金色殿顶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显它的威严,其殿顶上的造型设计更是大气,彰显当时皇家的权威。</b></p> <p class="ql-block"><b>金顶来一张个人照组合,挺有意思的!</b></p> <p class="ql-block"><b>金顶、红墙、飞檐峭壁,真是气派!</b></p> <p class="ql-block"><b> 小布达拉宫游了一圈,我们移步避暑山庄,欣赏皇家园林的大气恢宏。</b></p><p class="ql-block"><b>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山庄东路6号。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它占地564万平方米,是世界现存最大皇家园林。</b></p><p class="ql-block"><b> 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时89年于1792年建成,主要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峦区)两部分。避暑山庄按中国地理形貌选址设计,以西北山区、东南湖区、北部平原区之地形地貌构成中国版图的缩影。山庄造园取法自然,不假雕饰,120余组建筑掩映于山水草木之间, 构成融南秀北雄于一体、集全国名胜于一园的壮美景观。在避暑山庄宫墙之外,有十二座皇家寺庙,包括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安远庙、普乐寺、溥仁寺、溥善寺、广安寺、殊像寺、罗汉堂、广缘寺、普宁寺、普佑寺。</b></p><p class="ql-block"><b> 1961年3月4日,避暑山庄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宽阔的湖面,远处亭、榭、桥、殿倒映水中,天水一色,风景太美了!</b></p> <p class="ql-block"><b>打卡之地来一张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烟雨楼坐落于避暑山庄澄湖东岸的青莲岛,通过曲桥与如意洲相连,是湖心岛上的制高点。其建造源于乾隆帝南巡时对嘉兴烟雨楼的欣赏,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动工,次年竣工,旨在将江南园林意境融入北方皇家园林体系。楼名“烟雨”取自唐代杜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象征雨雾中的诗意画面,</b><b style="font-size:18px;">成为避暑山庄澄湖区域的标志性景观与文化遗产。</b></p> <p class="ql-block"><b> “水流云在“是承德避暑山庄澄湖北岸最西一亭,为康熙三十六景的最后一景,</b><b style="font-size:18px;">与烟雨楼隔湖相望,是平原区与湖区的交汇点。作为康熙三十六景的压轴之作,它建于1703-1708年间,</b><b>是一座重檐四角攒顶、四面出卷棚式抱厦的敞亭,得名于杜甫诗句“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以湖光山色和动静相映的意境著称,象征康熙对园林艺术的总结!</b></p> <p class="ql-block"><b> ”水流云在”景点的设计,深受杜甫“水流心不竞,云在心俱迟”诗句的启发,展现出康熙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座景点坐落于内湖、澄湖、如意湖的交汇之处,其亭制别具一格,重檐攒尖的屋顶,主亭方正而四面环绕着卷棚顶抱厦,敞亭一层檐挑出十二角,顶檐则四个角,共计十六角,造型奇巧,被俗称为十六角亭。</b></p> <p class="ql-block"><b> 承德避暑山庄不愧是皇家园林,山峦、湖泊、楼宇、庭院,远山近景,小巧玲珑</b></p> <p class="ql-block"><b> 一天时间欣赏了承德避暑山庄的小布达拉宫和避暑山庄景区。赞叹历经200多年的承德避暑山庄其建筑风格、整体布局都彰显清朝皇帝对园林艺术,南景北用,同时避暑山庄又是清朝皇帝为团结边疆少数民族、巩固统一而建的夏宫,兼具避暑与政务功能,成为北京外的陪都和政治中心。它始建于1703年,历时89年于1792年建成,占地564万平方米,是世界现存最大皇家园林,199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b></p><p class="ql-block"><b> 走马观花一圈,感叹200多年前清朝皇帝给我们留下如此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后人乃至全世界都叹为观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