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岸彼岸 洛阳古墓博物馆(二)

丁白

第四部分    彼岸丹青   历代墓葬装饰 <p class="ql-block">彼岸理想的空间营造,关系到往生者的安宁和后代子孙的平安富贵,因此墓室环境和葬具装饰显得尤为重要。从对棺椁的髹漆彩绘,到仿地面建筑装饰的墓室石刻、砖雕、绘彩等,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现实社会的精神追求和审美习俗。</p> <p class="ql-block">荒帷,即棺罩,是周代贵族墓葬中重要的装饰之物,它以棉麻织物为基本材料加工而成,并且通过刺绣、针织等方式形成各种纹饰图案,在图案表面整体饰以红色朱砂颜料,垂悬于棺和椁之间,是对死者生前居帷幄的模仿。</p> <p class="ql-block">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b style="font-size:18px;">荒帷遗迹及局部图案复原图</b></p><p class="ql-block">梁带村隶属陕西省韩城市智村镇,位于市区东北7公里黄河西岸的台地上,遗址紧临黄河。这里是太史公司马迁的故乡。</p><p class="ql-block">2004年梁带村一共发现两周芮国墓葬1300座、车马坑64座,其中的7座大型墓葬具有诸侯国国君的等级特征,而且均未被盗。且<b>棺椁漆绘等级分明、</b>具有规整统一的埋葬制度。</p> <p class="ql-block">汉墓壁画布局大致分为天上和人间两大主题。墓室顶部及上部多用来表现日月星辰、伏羲女娲、羽人神兽等各种天上形象,下部则表现车马出行、狩猎、宴饮、乐舞百戏等人间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b>上排:</b></p><p class="ql-block">西汉卜千秋壁画墓</p><p class="ql-block">烧沟61号西汉壁画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谷园新莽壁画墓</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中排:</b></p><p class="ql-block">偃师辛村新莽壁画墓</p><p class="ql-block">宜阳县尹屯新莽壁画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偃师杏园村东汉壁画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工区东汉壁画墓</span></p><p class="ql-block"><b>下排:</b></p><p class="ql-block">偃师朱村东汉壁画墓</p><p class="ql-block">北魏王温壁画墓</p><p class="ql-block">唐安国相王孺人唐氏壁画墓</p> <p class="ql-block">西汉多以空心砖为主修建墓穴,画像石则出现于西汉晚期,并于东汉时期盛极一时。</p> <p class="ql-block">空心砖墓壁画和装饰</p><p class="ql-block">空心砖是一种用陶土烧造而成的墓葬建筑材料,体积较大,中空,表面用模印印上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流行于汉代中原地区。西汉前期,空心砖构筑的墓室呈长方形,形状与木椁墓还有些相似,但到了西汉后期,它的顶部就已经搭成了两面坡式的房顶式样,前壁搭成门的样子,看上去更像房屋。有的空心砖墓里,装饰有壁画,上面施以彩色,内容有天象图、四神图、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p> <p class="ql-block">洛阳西汉画像空心砖墓墓室</p> <p class="ql-block">北魏画像石棺 是当时流行的特殊葬具。</p> <p class="ql-block">北魏曹连石棺画像</p><p class="ql-block">北魏曹连孝子升仙石棺是现存北魏孝子石棺中,唯一一件墓主身份明确的实物。石棺现存前后档、左右帮、底板与石棺盖。石棺头档线刻墓门,墓门周围描绘兽面、莲花、忍冬纹、凤鸟以及拄剑门吏形象。后档线刻交缠的龟蛇以及玄武的人格化身。左右帮构图繁缛紧密,其构图大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描绘天界,下部描绘自然山水,以及置身山林中的孝子图像。右帮上部描绘男性神像驾青龙,四周刻有畏兽、导引仙人、随从仙人等;下部描绘孝子原谷、蔡顺。石棺左帮上部为一女神骑白虎,手持羽扇,同样为仙人环绕,下部孝子故事为韩伯愈、郭巨。石棺盖正面素面,无任何装饰图案。</p> <p class="ql-block">曹连石棺帮线图</p> <p class="ql-block">北魏孝子石棺</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三十年代洛阳出土,后流落于海外,现藏美国纳尔逊博物馆。长2.23米,高0.62米,石棺两侧线刻了六个以“孝”为主题的人物故事,分别为:舜“孝感动天”、郭巨“为母埋儿”,原谷“说父养亲”、董永“卖身葬父”、蔡顺“拾椹供亲”、江革“行佣供母”。北魏文明太后执政以来,提倡孝治天下,孝子故事成为了当时流行的艺术题材,石棺上的孝子故事就是北魏这种思潮的反映。线刻大面积地运用了减地的手法,通过多变的线条创造出绝美的视觉效果,是中国古代线刻艺术的精美之作。</p> <p class="ql-block">朱雀人物怪兽纹石质棺床腿(请横屏观看)</p> <p class="ql-block">金刚瑞兽花枝纹石质棺床腿</p> <p class="ql-block">石椁,是唐代集建筑、绘画、雕凿工艺为一体的特殊丧葬用具。 石椁墓多集中于长安洛阳的两京及京畿之地。</p> <p class="ql-block">伊川营庄唐代石椁墓</p><p class="ql-block">该墓位于万安山南麓、伊川县彭婆镇昌营村以北约500米的坡地上。墓葬为平面呈“刀”形的土洞墓,由墓道、天井、过洞、甬道及墓室组成,全长25.3米,出土一件完整的石椁葬具。石椁为仿庑殿顶结构,以规格不等的灰色石材砌筑,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14、东西宽1.66、高1.62米。阴线刻于石椁外侧,其中壁板画面共4幅,以人物画为主,立柱画面共7幅,饰花,基石画面共12幅,刻壶门形状,内饰瑞兽。</p><p class="ql-block">石椁在北朝开始出现,经隋代的发展,唐初开始成为皇亲贵胄的丧葬葬具,一般尺寸较大,结构复杂,多为房屋建筑造型,一般称房形石椁,常常饰有精美的细线刻花或彩绘,洛阳出土的唐代石椁很少,这一件尤显珍贵。</p> <p class="ql-block">唐睿宗贵妃豆卢氏墓</p><p class="ql-block">豆卢氏(661年~740年),唐睿宗的贵妃。仪凤元年(公元676年),15岁的豆卢氏嫁给李旦,封号孺人。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李旦成为皇帝,封豆卢氏为贵妃。武则天称帝后,豆卢氏又被降为孺人,唐玄宗李隆基早年丧母,就是由豆卢氏抚养照顾。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四月,豆卢氏在长安去世,七月二十五日以贵妃之礼葬于洛阳。</p><p class="ql-block">1992年,豆卢氏墓在龙门镇花园村发现。墓葬为小砖结构的洞室墓,由墓道、过洞、甬道和墓室组成,出土墓志一方。在墓道、过洞、前后甬道和墓室的顶部和四壁发现有壁画,壁画内容可能是唐宫中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豆卢氏墓志拓片</p> <p class="ql-block">宋金时期墓葬最富有特色的是仿木结构建筑的砖室墓,这种形式成熟于北宋中期。</p> <p class="ql-block">河南禹州白沙宋墓</p><p class="ql-block">白沙宋墓是北宋末年赵大翁及其家属的墓葬,共3座。一号赵大翁墓为前后双室墓,二、三号为单室墓。白沙一号宋墓自墓门到后室北壁,<b>均用雕砖装饰成木构建筑的形式</b>,墓壁、墓顶、雕砖构件等所有的平面上施满彩绘。特别是前室东壁绘演奏状女乐11人,西壁正中绘男女对坐和桌椅等,此男女二人砖砌浮出,当为墓主人夫妇之像。夫妇像后各绘一屏风,屏风近侧画男女侍者。后室东南壁上绘帐幔,帐幔之下有侍候梳妆的五女形象,另绘有假窗、灯檠、剪刀、熨斗、矮几、花瓶、狸猫等多种居家物品。北壁砖砌假门外立一作启门状的雕砖彩绘女子,墓室内部的各处均被同心结线球、金银铤、箭筒、刀戟、流苏、帐幔等物件及各种建筑彩画满绘。另两墓并列于赵大翁墓北,都是平面六角形的单室墓,也是仿木建筑结构,壁画题材与赵大翁墓相同而略显简化,棺床上置两具人骨,也都是夫妇合葬墓。这种<b>仿木建筑的雕砖壁画墓流行于北宋末年中原和北方地区</b>,白沙宋墓是这类墓葬中保存最好,结构最为复杂,内容最为丰富的一处。它的发现,为研究北宋仿木建筑的雕砖壁画墓提供了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宜阳金代砖雕壁画墓</p><p class="ql-block">2003年发现于宜阳县第一高中,为砖砌仿木结构单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据甬道题记可知墓葬的建成时间为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墓室平面呈方形,四壁及斗栱、棋眼壁布满壁画、彩绘。南壁绘二人对弈图、二人竹下对饮图,北壁格子门两侧绘制二侍女,东、西壁南侧的绘制板门,阑额和阑额上、下部位绘制牡丹。此墓是洛阳地区首次发现确切纪年的金代墓葬。</p> 第五部分    魏碑唐志    洛阳出土墓志集萃 <p class="ql-block">墓志是古代墓葬中重要的衬葬品,其功用应是志人与志墓的结合。除标示墓葬位置外,更主要的是要将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德行铭刻在石(或砖、瓦)上,以追悼死者、慰藉生者、闻达后人及告慰地下神灵,“将以千载之后,陵谷迁变,欲后人有所闻知”。</p><p class="ql-block">墓志产生的时代形成与使用始于两汉时期,以石材为主。作为出土文物资料的一种,它既是历史的实物见证,又是传世文献资料的补充,具有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本厅展示了十二方精品墓葬拓片,涵盖北魏、后梁、唐宋、明清等各个朝代。</p> <p class="ql-block">墓志展厅对面墙壁上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河洛遗冢</b></p> <p class="ql-block">这个区域展出的是自洛阳各处搬迁并复原的典型墓葬25座,时代上自西汉,下迄宋金时期。每一座古墓的整体展出,其墓室建筑、出土文物及其位置、墓室壁画、砖雕艺术的真实再现,都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去了解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死观、丧葬观,去体味个人和朝代的兴衰成败,三千年历史的积淀。</p> 第六部分        青阳古冢    两汉时期 <p class="ql-block">两汉400年是中国历史上极富开拓精神的时代。洛阳在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所在,也是关中东出的门户;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是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经济发达,人口繁盛,遗留下来的汉墓数量巨大。据不完全统计,洛阳目前已发掘的两汉墓葬达万座以上。</p><p class="ql-block">洛阳汉墓承上启下,是中原地区汉墓的典型代表。墓葬形制多样,出土文物丰富,囊括汉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两汉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汉画像石</p><p class="ql-block">最早见于西汉早中期,东汉时期达到鼎盛,之后逐步走向没落。</p><p class="ql-block">洛阳地区发现的画像石墓不多,一般多在墓门上刻铺首、门楣上刻青龙、白虎等汉代惯用的纹饰。洛阳西汉时期的画像空心砖墓数量较多,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石椁墓不是洛阳一带传统的墓葬类型;另一方面从材料的采集制作、纹饰的刻画到墓葬的构筑,画像砖墓都要比画像石墓相对容易。</p><p class="ql-block">汉画像石刻题材广泛,一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二是垂教后世的历史故事;三是雄奇瑰丽的神仙世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状况、风土民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p> <p class="ql-block">洛阳画像空心砖</p><p class="ql-block">画像空心砖产生于战国时期,流行于西汉。西汉的洛阳居住着不少重要的上层人物,这些画像空心砖墓,就是属于这些人物和他们的眷属的。</p><p class="ql-block">洛阳出土的画像空心砖,形状有长方形、三角形、长条形、两端带榫的长方形空心砖等,空心砖形状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在墓室的位置不同,模印的图案内容也不相同。四壁主要是表现墓主人生活的拱揖迎拜、驯马、谒见对语、虎和马等,门额则是代表升仙思想的扶桑、青鸟、仙鹤和白虎。</p> <p class="ql-block">天马:在洛阳出土的画像空心砖中,最有想象力的画面当数长着翅膀的天马,这和丝绸之路的打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和西域联系的不断加强,汉武帝从西域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宝马,欣然写了两首《天马歌》。画像空心砖上这些长着翅膀的天马,就是根据西域传来的乌孙马、大宛马经过艺术加工而来的。</p> <p class="ql-block"><b>画像砖中的汉代男性服饰</b></p><p class="ql-block"><b>冠和巾是古代男子成年的标志</b>,到了20岁,有身份的士加冠,没有身份的庶人裹巾。汉代的冠是区分等级地位的基本标志之一,<b>冠制特别复杂,有16种之多</b>,包括冕冠、长冠、委貌冠、爵弁、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术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等。</p><p class="ql-block">画像砖中武官所穿的<b>“袍”是深衣的一种</b>,深衣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深衣多为交领右衽,领口开口较低,露出里面衣服的领子。汉代的深衣服制大致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样式。曲据式是将前襟接出一块,穿时环绕身体至背后;直裾式则无绕襟。汉代深衣服制极为普遍,既可以作为礼服,也可以作为日常服饰。</p><p class="ql-block">画像空心砖<b>佩剑武士</b>中有戴冠的贵族,也有裹巾的庶人。从西汉立国到汉武帝时期,北方始终受到匈奴的侵犯威胁,为抗击匈奴,汉政府鼓励百姓习武强身,随时应诏从军为国效力,普通百姓如果武艺高强,就有机会立功获奖,授爵封地。当时剑术非常流行,著名文人司马相如、东方朔都曾学过剑术。</p><p class="ql-block">古代鞋子统称为<b>“履”</b>,履是鞋子最早的总名。历代的鞋履制度形制丰富,其主要区别反映在质料、款式及装饰几个方面。画像空心砖中武士所穿鞋子的<b>鞋尖都高高翘起</b>,古人称之为“鞋翘”。<b>古人为何在意鞋翘?</b>首先,鞋翘与鞋底系一体,这样鞋底与鞋帮便不宜开裂,耐穿;再者古人多穿裙袍,鞋翘能托住裙边,不会踩在鞋底而跌倒。</p><p class="ql-block"><b>棨戟是一种装上皮套或丝套的戟</b>。画像空心砖上的持戟者,所执并非是实用的兵器之戟,而是作仪仗用的棨戟,其身份应为官职较高者的随从或属吏。汉代舆服制度对棨戟的使用有明确的规定:“古者军出,师旅皆从……公以下至二千石,骑吏四人,千石以下至三百石,县长二人,皆带剑,持棨戟为前列”,生动地表现了官员出行时的排场。</p> <p class="ql-block">长长走廊两边的侧室内就是复原的墓葬,这种建筑形式其实也是模拟地下世界,走廊如大墓甬道。</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两汉时期典型墓葬</b></p> <p class="ql-block"><b>东汉永康元年墓</b></p><p class="ql-block">地点:洛阳老城唐寺门村</p><p class="ql-block">年代:东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p><p class="ql-block">形制:小砖券砌横穴多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过道、后室五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主人:成氏一家七人</p><p class="ql-block">器物:115件,主要有鼎、壶、罐、盆、奁、案、盘、碗、耳杯、刀、铁镜、骨尺、铜钱等生活用品;井、灶、仓、猪圈、鸡、狗、猪等模型;以及车马器、瓦当、筒瓦、镇墓瓶等</p> <p class="ql-block">墓葬为坐北朝南的小砖券砌横穴多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过道、后室五部分组成,平面呈“干”字形。墓中共安葬七人,前堂五人,后室二人。东汉时期的多人合葬均为生前营建墓葬,预留墓门,方便开启多次安葬。</p> <p class="ql-block"><b>东汉砖石混作多室墓</b></p><p class="ql-block">地点:洛阳涧河西岸</p><p class="ql-block">年代:东汉前期(公元25﹣公元105年)</p><p class="ql-block">形制:小砖多室墓,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包括甬道、耳室和两道石门;后部包括前堂和后室。前堂、后室之间有一堵砖雕隔梁</p><p class="ql-block">主人:夫妻妾四人合葬墓,姓名不详</p><p class="ql-block">器物:170件,主要有陶壶、陶罐、陶仓、陶案、陶耳杯、陶灶、陶方盒、铜镜、铜剑、铜钱、石臼、石马槽、玉具剑等</p> <p class="ql-block">这座墓葬可能是依据主人生前的居室布置。有两道石门,第一道石门后有二耳室,放置车马器具、陶制的生活用具和灶台模型,象征车马间和厨房。</p> <p class="ql-block">第二道石门后是主室,正中的弧形隔梁把主室分为前堂和后室,前堂为会宾待友的客厅,后室放置棺木,象征卧室,呈现出一派浓郁的人间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主室弧形隔梁上镂刻着青龙白虎,意在辟邪求祥;隔梁下面有一根兽柱,面目狰狞,正对墓门,起到镇墓辟邪和支撑隔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墓葬一共清理出四具棺木的痕迹,后室两具,前堂砖台上一具,侧室一具,除后室左边为男性外,其余均为女性,推测为一男三女的夫、妻、妾合葬墓。</p> <p class="ql-block">墓葬外走廊一侧展陈有汉代出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汉代彩绘陶壶</p> <p class="ql-block"><b>东汉天象神兽壁画墓</b></p><p class="ql-block">地点:洛阳金谷园村</p><p class="ql-block">年代: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p><p class="ql-block">形制:由墓道、前甬道、前堂、耳室和后甬道、后室组成的砖室墓</p><p class="ql-block">主人:夫妻妾合葬墓,姓名不详</p><p class="ql-block">器物:陶壶、陶仓、陶井、陶案、陶灶、陶耳杯和铜镜、铜钱等</p><p class="ql-block">此墓可能为一夫一妻一妾的合葬墓。前堂左右各有一耳室,象征厨房和车马间,前堂和后室均为穹窿顶,象征客厅、卧室。出土有铜镜、铜钱。</p> <p class="ql-block">前堂墓顶和四壁上绘有壁画,墓顶绘天象图,门里绘士卒、侍女,耳室外绘昆仑神树珠树。前后室之间的甬道绘有云气纹饰。</p> <p class="ql-block"><b>西汉画像空心砖墓</b></p><p class="ql-block">年代:西汉中晚期(公元前86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形制:空心画像砖墓,平面呈长方形,墓顶为平脊斜坡式器物:铜鼎1件,陶鼎1件,陶罐2件,铺首衔环4件,铜勺1件</p><p class="ql-block">这座西汉中期的单棺单室墓,建筑材料是特制的空心砖。墓门左右立柱是模印柿蒂、菱形和龙纹图案的柱形空心砖。墓室顶部由“亚”字型空心砖与坡面的长方形空心砖扣合而成。四壁用画像空心砖砌筑,砖面上模印有人物、马、虎、树、鸟等画像,表层施白、红、黑彩,以红色线条画出轮廓,形象生动逼真、鲜艳夺目。</p> <p class="ql-block">门楣正中是代表祥瑞的浮雕鹿头,门额由对称的空心砖拼合而成,图案有朱雀、扶桑树、虎、鹤等。</p> <p class="ql-block"><b>西汉画像石椁墓</b></p><p class="ql-block">地点:洛阳偃师后杜楼村</p><p class="ql-block">年代:西汉晚期(公元前86﹣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形制:汉画像石墓,包括两个主室和一个耳室,主室之间有一堵隔</p><p class="ql-block">1986年,在洛阳偃师城关乡后杜楼村以北发掘了30余座汉墓,墓葬类型有土洞墓、空心砖墓和石椁墓。编号为M1、M2、M24、M27、M34的五座石椁墓,是形制基本相同的洞室墓,由墓道、耳室、土洞墓圹和石椁室组成,近南北向。椁室用条形石板和方形石柱砌成。呈长方形,平顶,墓门和部分椁板上刻有人物、羽人御龙、龙、虎、马、犬、玉壁等画像。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可以断定石椁墓的年代为西汉晚期。此墓采用部分构件搭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偃师后杜楼村石椁墓M1石门线刻局部</span></p><p class="ql-block">1986年在偃师城关乡后杜楼村发掘了5座石椁墓,分别是M1、M2、M24、M27、M34,石椁墓的石质均为红砂岩,椁板加工规整,部分椁板上刻有画像。</p> <p class="ql-block">右门扉石,高98、宽52、厚6.1厘米。画像分三层:上层为垂幔;中层为悬璧;下层从左往右依次刻门吏,猎犬,树,树上立一鸟,树下栓一马,一鸟啄食一巨蝎。门吏头戴长冠,冠缨系于颌下,额前伸出一支长长的笔状物,颈上系一根细长的条带,绕一周后交叉于肩臂上,身穿宽袖长袍,腰束带,带上悬挂拍髀(佩刀名,即短刀),手执棨戟。</p> <p class="ql-block">门柱,高100、宽14、厚10厘米。右侧门柱刻龙蛇交尾,龙蛇的身子互相缠绕,盘旋而上。左侧门柱刻麻点纹,在石柱中部凿刻两条横线。</p> <p class="ql-block">后壁石上层石刻,高45、宽93厘米。画面分两层,上层刻垂幔,下层中间偏右处刻一悬璧,悬璧左侧刻一马,右侧刻猎犬逐兔。</p> <p class="ql-block">下层后壁石,高54、宽93厘米,刻两条交龙。</p> <p class="ql-block">此封门石立于石门之外,高147、宽66.5、厚7.1厘米。</p><p class="ql-block">画面分四层,第一层刻五个人物,均头戴长冠,冠缨系于颌下。右侧四人同向侧身而立,前面三人双手持笏恭立,第一、三人佩长剑,第二人腰间悬挂拍髀,第四人持戟,腰间悬挂拍髀。四人之前上方刻一方框,方框左下方有一条连续曲折上升的线条,方框内下部刻方格纹护栏,护栏后刻一半身人像,头扭向四人,怀中斜抱一棍形物。第二层刻两匹马、一辆轺车,轺车居中,车辕被一个下有三足的支架支起,马的缰绳系于某处,车后的那匹马的后上方也刻有一条连续曲折上升的线条。第三层刻二龙穿璧,右侧龙身下刻一犬。第四层刻一乘轺车,车上有两人,御者在前,主人在后,服饰与第一层人物相同,御者手持缰绳和长棍,主人佩剑。车前刻有相互缠绕的龙蛇,蛇头上方有一只蝎子。</p> <p class="ql-block">右门扉石,高92、宽52、厚6.4厘米,铁质铺首衔环尚存。画面分五层,上层为弧形垂幔;第二层为连续的菱形纹;第三层刻一奔跑的鹿和半块玉璧;第四层刻一悬璧和一条龙;第五层刻一匹马,马的缰绳系在玉壁下。</p> <p class="ql-block">后杜楼村石椁墓中的画像内容比较丰富,出现的形象有玉璧、长青树、双龙穿璧、仙人御龙、龙蛇交尾、狩猎、车马出行、拜谒、马、龙、虎、犬、鸟、蝎子等等。大多数形象与洛阳同时期的画像空心砖和壁画上造型非常相似,如人物、虎、马、鹿、仙人御龙等;还有些是汉画像资料从未见过的,如支车辕的支杆、蝎子等。这些画像的内容应属于升仙、辟邪、祭祀等题材。</p><p class="ql-block">墓中画像的雕刻技法为阴线刻,即先将石板磨光,再用单线描图,最后阴刻,这是早期画像石刻的重要特征。但在画像内处凿刻大小不同细密的麻点纹,这种雕刻技法在其他地区早期的画像石上出现不多,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b>新莽壁画墓</b></p><p class="ql-block">地点:洛阳市新安县铁塔山</p><p class="ql-block">年代:新莽﹣东汉前期(公元8年﹣公元40年)</p><p class="ql-block">形制:砖室墓</p><p class="ql-block">主人:三人合葬墓,姓名不详</p><p class="ql-block">器物:42件,主要有釉陶罐、坛、盘、壶、仓、博山炉、灶、井、铜镜、铜钱、铁剑、石白等</p><p class="ql-block">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券顶。东西长5.98、南北宽2.06、高1.96米,顶部西高东低从1.1米处起券,墓室四壁均用砖错缝平砌。</p><p class="ql-block">墓室内壁画分别绘在墓门内侧、墓室南北两壁、后壁、墓室顶。<b>后壁山墙上的宴饮图保存最为完好</b>。壁画的绘制方法是先在砖壁上涂一层极薄的石灰浆,然后着墨赋彩。墓内安葬三人,随葬品主要分布在墓室的西部、东北部和靠墓门处。</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lq05uw" target="_blank">此岸彼岸 洛阳古墓博物馆(一)</a></p> <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