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引航生涯二三事, 广东中远海运重工 陈志祥(副本)

传播航海声音 记录美好瞬间

<p class="ql-block">引航,被誉为船舶驶入港口或船厂的“眼睛”,专业上又称“引水员”或“领港”,是航行于特定水域、引导船舶安全进出码头与受限航道的航海技术专家。作为在固定水域为船舶保驾护航的引航人,他们以精湛技艺与沉着判断,守护着水上交通的脉搏。我有幸曾是这支无声守护者队伍中的一员,七载春秋的引航生涯,不仅锤炼了我的技艺,更让我深刻理解了责任、敬畏与坚守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在广州海珠区的珠江之畔,曾矗立着一座承载无数航海记忆的老船厂——城安围船厂。这里,是我引航生涯扬帆启航的地方。始建于1974年10月18日,拥有332米岸线和一座举力达4300吨的“越秀山”钢质浮船坞,可承接1.6万吨级以下船舶的修理与改装,是华南地区重要的修船基地。2008年,城安围与菠萝庙船厂整合为中海工业菠萝庙船厂;2014年,厂区划归中远海运资产,转型为广州启迪中海科技园。昔日机器轰鸣的修船现场,如今已化作科技与创新的沃土,但那段波光里的岁月,依然在我心中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2005年11月,城安围船厂为培养专业引航人才,来到广州航海学校(今广州航海学院)选拔毕业生。我有幸被选中,成为两名定向培养的航海技术专业学生之一。2006年7月毕业后,我正式加入城安围船厂,开启了我的航海人生。经过三年扎实的船舶见习,我逐步掌握了船舶操纵、航道判断与应急处置等核心技能,最终被任命为船厂引航员。持有3000总吨以上船舶操作与管理证书的我,从一名学习者蜕变为真正的操作者,开始频繁执行拖轮引航、新船试航、抢险救援等任务,在一次次实战中磨砺成长。</p> <p class="ql-block">2011年5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搁浅险情打破了平静。深圳华南液化气公司的“银龙轮”满载液化天然气,在靠泊番禺三角洲码头时不幸搁浅。上午10:30,我正在“东方油9”轮上协助主机试车,突接工程部指令:立即暂停作业,赶赴现场协助脱浅。11:00,我抵达“银龙轮”旁,大学同窗、该轮大副刘焕剑向我简报情况:船首搁浅,首吃水3.8米,尾吃水5.6米,已抛7节锚。我迅速登船,指挥两艘拖轮前后带缆后撤,但因水流湍急、船舶满载,船体纹丝不动。11:35,测量显示船底已全面触底,距高潮仅剩不足一小时,若不能脱浅,后果不堪设想。千钧一发之际,我果断下令:城拖一吊尾,以45度角慢车前拖。在水流与拖力的共同作用下,船体缓缓外移,尾部逐渐偏转。脱浅瞬间,我立即下令解缆,交由船长操舵掉头。然而新危机接踵而至——船舶前移过缓,逼近浅水区。我果断下令停车,指挥城拖一顶推、城拖二带缆后退,终于在13:25将船舶安全靠妥码头。14:00,缆绳系牢,我踏上归程拖轮,心中唯有使命完成的踏实。那一刻,我更加明白:引航,是技术,更是担当。</p> <p class="ql-block">2012年9月,一场暴风雨中的靠泊任务,考验着意志与技艺。一艘长113米、宽17米、吃水4.6米的无动力外轮即将出越秀山船坞。下午05:15,天色阴沉,风力2至3级,生产指令下达,出坞作业如期进行。雨势渐大,视线模糊,我走出驾驶台,立于船舷边,手持对讲机指挥拖轮前行。江面漆黑,仅见码头隐约轮廓,桥墩如潜伏的巨兽,近在咫尺。风雨打湿全身,鞋中积水,对讲机紧贴胸前,唯恐失联。我凭借多年经验,在江中反复调整船舶位置,历经六七次微调,终于在18:40将船舶稳稳靠上东码头第三档。缆绳系妥,全体作业人员浑身湿透,却无一人退缩。那一刻,我深知:风雨无阻,是引航人的常态;安全抵达,是我们不变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2013年6月,协助英辉船厂新造铝合金渡轮下排,本是一场喜庆的仪式,却突生变故。15:45,随着按钮启动,76米长、12米宽、吃水2.8米的新船缓缓滑入江中。17:10,两艘拖轮相继带缆,船舶顺流而下。然而仅过十分钟,船首拖轮突然报告:缆绳断裂!此时正值涨潮,水流强劲,船舶无动力,另一拖轮回旋空间不足,航道内船舶往来频繁,最危险的是前方桥墩近在咫尺。岸边领导焦急凝望,气氛凝重。我临危不乱,立即下令船首拖轮起锚,重新带缆。十五分钟后,缆绳复系,检查发现竟是带缆工打水手结错误,导致拖钩脱落。17:45,船舶安全靠泊。此次险情让我深刻警醒:细节决定成败。自此,每逢新船下水,我必亲自检查每一条缆绳的强度、琵琶头的牢固、缆桩的承重,绝不放过任何隐患。因为,一次疏忽,可能就是一场灾难。</p> <p class="ql-block">2014年11月,随着城安围船厂正式转型为广州启迪中海科技园,我的引航生涯也画上了句点。这座曾见证我青春与奋斗的船厂,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我们这些“城安围人”,并未走远——有人奔赴广东中远海运重工,有人扎根中联、伟航、友联船厂,继续在修造船一线书写航海人生。虽岗位变迁,但那份对船舶的热爱、对安全的执着,始终如一。</p> <p class="ql-block">回首引航岁月,那些在城安围度过的日日夜夜,如江流般在记忆中奔涌。我惊叹于一代代城安围人将一座小小航修站,建设成现代化修造船基地的奋斗历程;更敬佩他们在油轮单改双、沥青船、液化气船、挖泥船、化学品船等特种船修理领域勇闯难关、追梦圆梦的胆识与担当。时光如白驹过隙,但引航生涯赋予我的,不仅是技艺的精进,更是对合作的领悟、对责任的敬畏。感谢我的第一位导师——刁振源船长,是他引领我走进航海之门,传授我严谨的航海文化与工匠精神。每一个平凡的岗位,都需要平凡却坚韧的人默默坚守。如今,身处国家航运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我仍将不忘初心,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努力发光发热,传承航海薪火,赓续工匠精神,继续追逐我的航海梦,我的中国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