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偶像:余国琮院士

鄠邑闲人

<p class="ql-block">余国琮(1922年11月18日—2022年4月6日),生于广东广州,是中国化工领域的泰斗,一位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化学工程基础理论与工业应用的科学巨匠。作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天津大学教授、化工学院名誉院长、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他以深邃的学术洞察与不懈的科研追求,在化工分离科学与工程领域铸就了一座座不朽丰碑。2022年4月6日12时,这位百岁院士因病在天津安详辞世,走完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光辉人生,留下的是浩瀚的科学遗产与永恒的精神灯塔。</p> <p class="ql-block">1943年,余国琮从战火纷飞中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毕业,怀揣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毅然踏上科学征程。随后远赴美国深造,先后获得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与匹兹堡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他毅然放弃海外优渥条件,归国投身新中国建设,先任教于唐山工学院,1952年调入天津大学,自此扎根津门六十余载。1983年主持创建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殊荣,是中国精馏技术从理论走向产业化的奠基者与引领者。</p> <p class="ql-block">1922年11月18日,余国琮出生于广东台山一个平凡家庭,自幼聪颖好学,志存高远。1939年秋,他在香港考区脱颖而出,考入享有盛誉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四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工学士学位,并进入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任助理工程师,初展科研锋芒。1944年自费赴美留学,进入密歇根大学深造,1945年底获科学硕士学位,随即转入匹兹堡大学攻读博士。1947年秋,他以卓越成就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开启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学术生涯,展现出非凡的学术潜力。</p> <p class="ql-block">1948年至1950年,余国琮担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工系助理教授,主讲化工热力学、传质分离过程等核心课程,同时指导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教学科研双线并进,才华尽显。期间,他因杰出学术贡献被遴选为Sigma Xi、Phi Lambda Upsilon及Research Society of America三大权威学术组织成员,并于1950年载入《美国科学家名录》。然而,心系祖国的他毅然选择归国,以探亲之名巧妙突破美国政府阻挠,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首批归国的海外学者之一。回国后应茅以升校长之邀,赴唐山工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创建化工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开启了科技报国的壮丽篇章。</p> <p class="ql-block">1952年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唐山工学院化工系并入天津大学,余国琮随之调任天津大学化工系教授。他勇挑重担,牵头筹建“化工机器与设备”专业,为中国化工装备人才培养奠定基石。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此后长期投身参政议政与教育改革事业。曾任民进天津市第四至第六届副主委、第七届主委,第八、九届名誉主委;同时担任民进中央第五至七届常委。他不仅是科学巨擘,更是一位心怀家国的知识分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p> <p class="ql-block">1982年,教育部批准在天津大学建立化学工程研究所,由余国琮负责筹建。1983年研究所正式成立,他出任首任所长,擘画发展蓝图,引领学科前行。1985年,他创建天津大学化工分离技术与新型填料开发中心,下设填料厂,实现“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1991年,国家计委投资建设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蒸馏实验室,落户天津大学,由他担任主任,向国内外开放,成为中国精馏技术的科研高地。同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至1998年,任政协天津市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2022年4月6日,这位百岁科学巨匠在天津安详辞世,留下不朽的学术丰碑与精神遗产。</p> <p class="ql-block">余国琮在精馏理论与技术领域成就卓著,开创性提出过程与设备合一的模拟放大理论、多变参数动态精馏模型、气液界面现象研究方法以及高效填料塔新技术,极大提升了我国蒸馏过程的效率与自主创新能力。据2021年10月何梁何利基金官网资料显示,他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近200篇,主编《化学工程辞典》《化学工程手册》等专著七种十余册,构建起系统完整的化工知识体系,为后人留下弥足珍贵的学术财富。</p> <p class="ql-block">1980年5月,余国琮在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年会上宣读论文《大型蒸馏塔板的模拟》,首次提出蒸馏塔板上二维定数混合池模型,引发国际学界广泛关注,彰显中国学者在化工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前沿地位。根据何梁何利基金网站2021年10月数据,他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与二等奖等共八次重大科技奖励。每一项荣誉背后,都是他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与对国家需求的深情回应。</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奠基人,余国琮主持了三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学改革实验。他亲历民国教育体制,留美任教多年,归国后接触苏联教学体系,改革开放后广泛考察欧洲高校,视野开阔,思想前瞻。在教改中,他率先倡导将文学、艺术、法律等人文学科融入工科课程,强化实习实践,取消部分专业课考试改为读书报告形式,开放实验室供高年级研究生使用,真正践行“全人教育”理念。其主持的首次教改项目“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被列为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重点课题,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余国琮牵头制定了一套以素质为导向、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与国际接轨的全新教学计划,成为中国化工高等教育改革的蓝本。他最早提出实行学分制,推动教学管理现代化;建立化工实验、化工设计、化工仿真实习等多个示范性教学基地;倡导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组织编写数十种面向21世纪的新形态教材。这一系列举措,不仅重塑了化工人才的培养路径,更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树立了典范。</p> <p class="ql-block">2000年与2006年,余国琮继续投身第二、第三次教学改革,推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与实施。该方案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基础与前沿融合的教学新模式。通过改革,建立起适应时代需求的课程体系,编写出风格多样、水平一流的化工基础与专业教材,开发百余种化工多媒体课件与网络课程,极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创新能力。</p> <p class="ql-block">余国琮始终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主张压缩课堂讲授时间,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鼓励他们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在向专家汇报时深情表示:“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大学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基础阶段,我们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构建起培养化工创新人才的完整框架。”这番话语,至今仍回响在天大校园,激励着一代代学子勇攀科学高峰。</p> <p class="ql-block">1984年 获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1985年 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全国总工会)。1985年 获全国优秀科研工作者。1989年 获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1992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94年 获侨界十杰提名奖(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央电视台)。1998年 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1999年获全国优秀归侨、侨眷先进个人。</p> <p class="ql-block">余国琮是中国精馏分离学科的奠基人、现代工业精馏技术的开拓者、化工分离工程科学的引路人。六十多年来,他始终坚守科研一线,笔耕不辍,成果丰硕;心系国家产业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惠及千家万户;倾心育人,桃</p>

余国琮

化工

天津大学

精馏

化工系

科学

化学工程

人才培养

学术

中国科学院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