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故事056——上官婉儿(上)

上善若水 陶光葆 水利天下

<p class="ql-block"> 上官婉儿(上)</p><p class="ql-block"> 在大唐那繁华绮丽的宫廷画卷中,有一位女子如璀璨星辰般闪耀,她便是上官婉儿,一位天生的美人胚子。她的美,不仅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她那独特的气质。她的青年时代,宛如一朵盛开在宫廷中的莲花,高洁而典雅。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上官婉儿出生。在上官婉儿刚刚出生不久,她的祖父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与父亲上官庭芝一起被武则天所杀。这一事件不仅导致上官婉儿的家庭遭受灭顶之灾,也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上官婉儿和母亲郑氏被一同配没掖庭,成为宫廷中的奴婢。</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上官婉儿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官宦家庭,她的祖父上官仪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父亲上官庭芝也曾官拜一品,在文学上颇有造诣。上官婉儿自小生活在这样一个官宦世家里,耳濡目染,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p><p class="ql-block"> 尽管身处掖庭困境,作为宫廷奴婢,上官婉儿的母亲郑氏并没有放弃对她的教育。因为婉儿出生前夜,郑氏梦到一位身穿金衣金甲的神仙送给她一杆大秤,并称此子必能“手持一秤,衡量天下”。郑氏以为腹中胎儿是男孩,将来能称量天下士人。然而,孩子出生后却是个女孩,即上官婉儿。不过,在婉儿满月时,郑氏抱着她戏语“汝能称量天下士么”,婉儿咿呀相应,似在回应母亲。郑氏自小被家里教养得很好,能够识文断字,她决心不让女儿的未来因此而黯淡无光。在掖庭期间,虽然身份低微,但上官婉儿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学习和提升自己。在郑氏的精心培养下,上官婉儿在童年时期便熟读诗书,不仅能够吟诗作文,还通晓历史,表现出非凡的聪慧和才华,而且还真真的出脱成了一个姣小的美人胚子。</p><p class="ql-block"> 小姑娘一天天长大,才貌双全,很快引起了皇后武则天的注意。仪凤二年(677年),年仅十四岁的上官婉儿被武则天召见,并当场出题考较。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且文意通畅,词藻华丽,语言优美,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去了上官婉儿奴婢的身份,让她掌管宫中诏命。这一举动标志着上官婉儿正式进入了武则天的权力核心,开始了她辉煌的政治生涯。</p><p class="ql-block"> 上官婉儿的幼年时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她凭借母亲的悉心教导和个人的聪慧才智,不仅在逆境中成长,还获得了武则天的赏识,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些早期的经历为她后来在唐代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上官婉儿不仅依赖家庭教育和宫廷教育,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提升意识。她在成为武则天的重要助手后,积极参与政务,起草诏令,这不仅要求她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政治动态和政策。此外,她还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这些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她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上官婉儿在武则天当政时期逐渐获得重用,参与处理奏章和决策,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她能够准确揣测武则天的想法,常常在武则天想到之前将事情办理妥帖,因此深受武则天信任。</p><p class="ql-block">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正式授权上官婉儿处理奏章,她常能提出独到见解,且与武则天的判断高度契合。她擅长揣测武则天心意,常未待明示即妥善处理事务,逐步成为武则天决策的核心助手。</p><p class="ql-block"> 后期,武则天将多数奏章交上官婉儿先行批阅,仅做最终批示,其实际权力近乎宰相,被后世称为“巾帼宰相”。她协助武则天打击门阀势力,推行轻徭薄赋政策,维护武周政权稳定;参与重要政策制定,凭借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丰富经验提供关键建议。她对武则天始终恪守臣道,处理政务“高效、准确”,能敏锐判断政治形势,从细节中发现关键问题。</p><p class="ql-block"> 上官婉儿以奴隶之身跻身权力中枢,打破唐代女性政治参与的桎梏。她在武则天时期的崛起,既是个人才华的胜利,亦折射出武则天用人唯才的治国理念。其政治生涯为唐代“女子参政”提供了罕见范例,其墓志铭(2013年出土)更揭示了她维护李唐宗室的隐秘立场,重塑了历史评价。</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上官婉儿凭借其政治智慧和文学才华被册封为婕妤(正二品妃嫔称号),成为宫廷中枢的核心人物。上官婉儿被委以“专掌制命”的重任,负责起草诏书、处理百官奏表。她不仅是诏令的实际执笔者,还深度参与政务决策,史载其“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日盛”。</p><p class="ql-block"> 上官婉儿作为唐中宗的妃子,深得韦皇后信任。她敏锐察觉到韦后干预朝政的野心,主动将武三思引荐给韦皇后,并安排其频繁入宫商议政事。此举旨在借武氏残余势力巩固韦后集团,同时为自己谋求政治庇护。神龙政变后,张柬之、桓彦范等拥立李显复位的功臣(合称“五王”)掌控朝局,威胁皇权。武三思与韦后结盟后,迅速设计贬杀五王。通过诬告谋反等手段,将张柬之等人流放并迫害致死,彻底清除朝中拥护李唐宗室的力量。武三思借韦后之势重掌大权,史载其“权倾人主”,甚至放言:“不知世间何者为善人,何者为恶人;但于我有益者即为善人!”</p><p class="ql-block"> 韦后则通过武氏集团对抗李唐宗室,仿效武则天干政模式,甚至与武三思公开私通,而中宗默许此关系以维持权力平衡。武三思提拔宗楚客(兵部尚书)、纪处讷(太府卿)等亲信,形成“四羽翼五狗”的党争集团,全面控制军政要职。上官婉儿则通过起草诏令时“推崇武氏、排抑皇家”,进一步强化联盟权威。她劝说韦皇后效仿武则天执政,主导推行提高女性地位的政策,如全国士民需为逝去的母亲服丧三年。</p><p class="ql-block"> 景龙元年(707年),太子李重俊因不满武韦集团专权,联合羽林军诛杀武三思父子,并率兵入宫搜捕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急赴中宗处挑拨:“太子意在先杀我,再弑帝后!”中宗听信挑拨,携韦后等人登玄武门楼避难,并命右羽林军护驾。中宗在城楼喊话羽林军:“汝辈皆朕宿卫之士,何为从多祚反?苟能斩反者,勿患不富贵!”士兵临阵倒戈,斩杀李多祚等将领,太子孤立无援,率残部逃往终南山,途中被亲信刺杀,首级献予朝廷。</p><p class="ql-block"> 当时,太子李重俊令大将军李多祚和右羽林将军李思冲等人,假传李显圣旨,率领羽林军及千骑兵三百人,冲入武三思的府第,杀掉了武三思及其子武崇训。</p><p class="ql-block"> 武三思死后,韦后独揽大权,更试图效仿武则天称帝。她安排族人掌控禁军,最终引发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合发动唐隆政变,彻底剿灭韦氏势力。</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唐隆元年(710年),临淄王李隆基发动政变,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谋划迎立相王李旦,但李隆基先入宫中,上官婉儿被乱兵所杀。</p><p class="ql-block"> 六月,中宗突然驾崩,外界传言韦皇后与安乐公主毒杀皇帝。韦后随即扶持少帝李重茂即位,自掌朝政,并将禁军指挥权交予韦氏子弟,意图效仿武则天称帝。宗楚客等韦后党羽更以谶纬之术鼓吹“韦氏代唐”。</p><p class="ql-block"> 面对韦后专权,太平公主与临淄王李隆基(相王李旦之子)秘密联合,计划铲除韦氏集团。李隆基此前已暗中招募勇士,并与禁军万骑营将领结盟。</p><p class="ql-block"> 上官婉儿虽长期依附韦后(曾助其提拔武三思、压制皇族),但在韦后称帝意图明朗后,她迅速转向投靠太平公主阵营。墓志铭记载,她曾多次反对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甚至以死进谏(饮毒未遂),显示其政治立场的复杂性。</p><p class="ql-block"> 政变爆发时,上官婉儿持与太平公主共同起草的“拥立相王李旦”诏书,命宫女执烛列队迎接李隆基军队,试图证明自己支持李唐宗室。</p><p class="ql-block"> 李隆基率军攻入宫中后,无视上官婉儿展示诏书的举动,坚持将其诛杀。原因有三:一是历史积怨,上官婉儿曾助武三思打压李唐宗室,并草诏“排抑皇家”,导致太子李重俊兵变;二是政治威胁,她深谙权术且影响力巨大,李隆基认为其“立场反复”不可控;三是权力清洗需求,政变需彻底铲除武韦集团核心,避免残余势力反扑。</p><p class="ql-block"> 李隆基登基(玄宗)后,将上官婉儿定性为“韦后同党”。但太平公主曾为其鸣冤,并厚葬于雍州咸阳县。2013年上官婉儿墓志出土,记载其多次谏阻韦后恶行,引发对其历史角色的重新评估。</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上官婉儿自幼在母亲教导下熟读诗书,兼具文学才华与政治智慧。她精通六朝诗歌理论,文风兼具宫廷典雅与民间朴实。上官婉儿以其文学造诣和诗歌才华著称,她的作品情感真挚,表达细腻,富有感染力。她常在宴会中代替中宗、韦后及安乐公主即兴赋诗,“数首并作,诗句优美”,传世作品达三十二首。上官婉儿藏书万卷,均以香料熏制,百年后仍“芳香扑鼻无虫蛀”。唐玄宗命人收集上官婉儿的诗文,辑成二十卷,张说为其作序,但此集现已佚失,《全唐诗》仅存其诗三十二首。下面选六首诗歌并作赏析:</p><p class="ql-block"> 《彩书怨》: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p><p class="ql-block">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秋初露水浓重,诗人感到被子的寒冷,月亮落下后,色彩斑斓的屏风显得空虚。诗人想要演奏一曲江南的曲子,但却更喜欢写信给在蓟北的亲人,信中没有别的内容,只是充满了独居的惆怅和对亲人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其一》:逐仙赏,展幽情,逾昆阆,迈蓬瀛。游鲁馆,陟秦台。污山壁,愧琼瑰。</p><p class="ql-block"> 赏析:这是上官婉儿《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之一,诗句从不同的侧面抒发了上官婉儿的情怀,山水林木的气息浓郁,读来使人忘却婉儿宫廷诗人的身份,闲情雅趣,大自然的美好从她的诗文中显露。</p><p class="ql-block"> 《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p><p class="ql-block"> 赏析:这首诗是上官婉儿的唱和之作,诗的前两句写皇帝与群臣一齐来到慈恩寺共庆重阳节的浩大场面,皇帝给从行的官员提供翔麟马、黄衣等。最后一句赞扬皇帝登高赋诗,文词如同日月高悬,光耀万丈长,使得众人久久瞻仰。</p><p class="ql-block"> 《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p><p class="ql-block">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应制诗,旨在咏物,在应制诗中是不多见的。诗中通过对剪彩花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到来和花朵的绽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p><p class="ql-block"> 《驾幸三会寺应制》: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p><p class="ql-block"> 赏析: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皇帝驾临三会寺的情景,诗中既有对历史遗迹的描述,也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展现了皇帝的威严和诗人的敬仰之情。</p><p class="ql-block">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 其十》:沁水田园先自多,齐城楼观更无过。倩语张骞莫辛苦,人今从此识天河。</p><p class="ql-block">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田园和楼观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天地的赞叹。</p><p class="ql-block"> 上官婉儿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学素养,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文章。她的诗风绮错婉媚,辞藻华丽,语言优美,深受当时文人的赞赏。上官婉儿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而且在内容上也反映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深刻的思想见解。她的诗歌作品被后世广泛传颂,成为了唐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