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茶馆忠坦老师:‌丝缕甲骨:香云纱上的跨媒介非遗新生‌

博士茶馆忠坦老师

<p class="ql-block">‌丝缕甲骨:香云纱上的跨媒介非遗新生‌</p> <p class="ql-block">在福田非遗主题馆的展墙上,一袭袭香云纱如墨色晕染的史卷徐徐铺展,将三千年前甲骨上的神秘刻痕,化作可触可感的丝缕纹样。这是曾钟坦老师以“象形纹饰艺术”为笔,为国家级非遗香云纱染整技艺谱写的当代诗篇。当岭南桑蚕丝的柔光邂逅中原甲骨文的苍劲,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在经纬间悄然织就——丝为纸,线为墨,字成纹,衣载道。</p> <p class="ql-block">‌经纬间的文明密码‌</p> <p class="ql-block">香云纱素有“软黄金”之称,其珍贵源于“三蒸九煮十八晒”的极致工艺。而曾钟坦的创举,正在于将甲骨文的象形之美转化为可绣可穿的视觉语言。他执刀如笔,在轻若云烟的香云纱上镌刻“日”“月”“山”“水”等古字,使文字跃然成画,衣袂生辉。一件以“龙”字为纹的长袍,借香云纱天然的肌理褶皱,令龙鳞随光影流转若隐若现,仿佛甲骨中沉睡的神兽正破茧而出,腾跃于今世。这种“以字为饰、以纹传神”的表达,既守护了汉字的原始意象,又赋予其服饰之上的流动美学。</p> <p class="ql-block">‌手工的温度与数字的精度‌</p> <p class="ql-block">展览之中,曾钟坦团队巧妙融合“传统手工”与“数字技术”,开启非遗技艺的新维度。他们先以3D扫描技术提取甲骨文字形,转化为高精度的刺绣矢量图;继而由非遗传承人执金线银丝,手工完成“打籽绣”“盘金绣”等繁复工法。一方“渔”字纹样的围巾上,绣娘以针代笔,层层堆叠出鱼形笔意,使每个“鱼”字如跃动水面,栩栩如生。科技赋予精准,手工注入灵魂——在这场丝线与代码的共舞中,古老技艺不仅未被稀释,反而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更温润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非遗的当代性实验‌</p> <p class="ql-block">曾钟坦的创作,实为一场关于非遗“活态传承”的深层实验。他打破“非遗即陈列”的固有边界,将香云纱从衣裳延伸至屏风、灯罩、挂画等日常空间载体。一盏以“福”字为纹的香云纱灯罩,在暖光映照下投出甲骨文的剪影,仿佛远古的祈愿在现代居所中悄然低语。这种“非遗生活化”的探索,让传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可赏、可用、可感的存在。许多年轻观众驻足凝望,不禁感叹:“原来甲骨文可以如此优雅地走进生活。”</p> <p class="ql-block">‌在经纬间书写未来‌</p> <p class="ql-block">曾钟坦以丝线为引,穿引起华夏文明的基因链,在香云纱的经纬间重释甲骨文的灵魂。这不仅是一次技艺的跨界融合,更是一场文化的寻根之旅。当古老文字化作衣上纹、灯中影,非遗便不再是静止的遗产,而成为流动的诗意。正如展览前言所铭:“当香云纱遇见甲骨文,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服饰,更是一个民族对美的永恒追寻。” 在博士茶馆的静谧时光里,忠坦老师用一针一线,织就了传统通往未来的锦绣长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