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图书馆

罗乐乐

<p class="ql-block">云南腾冲和顺图书馆肇建于1928年,由旅居缅甸的华侨集资兴办,是中国最早设立的乡村图书馆之一。历经百年风雨,馆藏从初创时的一万余册,发展至今已逾十三万卷,涵盖古籍善本、民国文献与现代图书,宛如一座矗立于边地的文化灯塔,默默照亮着滇西的知识荒原。</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4日下午,我们夫妇徜徉于和顺古镇青石小巷,七个多小时的漫步始终萦绕着一个心愿——亲历那座被誉为“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却孕育出如此璀璨的文化明珠,令人肃然起敬,心生无限钦佩。</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主楼飞檐翘角,青瓦覆顶,尽显中式传统建筑之典雅;而西式浮雕门窗、铁艺大门又悄然融入其间,尤以第一道大门仿苏州东吴大学校门而建,匠心独运。中西合璧的建筑语言,无声诉说着和顺人开放包容、融贯古今的文化胸襟。</p> <p class="ql-block">“文化源泉”四字匾额高悬主楼檐下,出自云南书法名家赵翼之手,与楹联“书自云边通契阔,报来海外起群黎”相映成辉。此匾不仅象征着知识如泉涌般滋润边地,更寓意着海外书报穿越千山万水,终在此化为启蒙民智的源头活水,彰显和顺人崇文重教、以书启智的深厚传统。</p> <p class="ql-block">二门背面,“文化之津”匾额赫然入目,由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教授郭绍虞亲笔题写。作为中国文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他以“津”喻文化传播之渡口,寓意和顺图书馆不仅是滇西文化的枢纽,更是连接外界、启迪思想的重要桥梁,承载着文明交汇的深远使命。</p> <p class="ql-block">“图书之府”匾额亦悬于二门背面,四字庄重沉稳,意蕴深远。“府”者,非仅官邸宅院,更寓汇聚珍藏之意。此匾既是对馆藏宏富的真实写照,亦将图书馆升华为乡村中的文化殿堂,象征着知识在此被敬奉、被传承、被世代守护。</p> <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的前身可追溯至清末1905年,由进步青年寸馥清等人创立的“咸新社”。这一云南最早的新式文化团体,以“倡导新文化、传播新思想”为宗旨,在闭塞边地率先点燃启蒙火种,为日后图书馆的诞生埋下思想的根脉,开启了和顺百年文教之先声。</p> <p class="ql-block">“民智泉源”四字出自云南大学第四任校长熊庆来之手。这位中国现代数学先驱、中国科学院院士,于1928年为图书馆题词,寄托了以知识唤醒民众、以教育振兴乡邦的深切期望。四字如钟声回荡,昭示图书馆不仅是藏书之所,更是滋养智慧、启迪未来的源头活水。</p> <p class="ql-block">馆内设有新华书店“乡愁书院”,由云南新华书店集团与和顺图书馆携手共建。这一融合图书销售、阅读推广与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特色空间,既延续了书香传统,又注入现代文化活力,让“乡愁”在书页间得以安放,在阅读中不断延续。</p> <p class="ql-block">2006年6月,和顺图书馆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腾冲市五处国保单位之一。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其历史价值的权威认定,更是对这座百年乡村图书馆文化地位的崇高致敬。</p> <p class="ql-block">2003年9月,中国侨联命名和顺图书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一称号铭刻着它在民族觉醒、文化传承中的特殊贡献,使其成为激发家国情怀、传承红色记忆的重要阵地。</p> <p class="ql-block">馆内藏珍楼、中华再造善本藏书楼等建筑,完好保留民国时期风貌,古意盎然;同时,电子阅览室等现代设施的引入,使传统阅读空间与数字服务和谐共生。新旧交融之间,既守护了文化的根脉,也拓展了知识的边界。</p> <p class="ql-block">格子木雕门精工细作,中式木雕技艺细腻传神,纹饰古朴典雅;而整体构图又汲取欧洲格子窗之通透美感,光影交错间,东西方审美在此悄然对话。这一独特设计,正是和顺人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文化精神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在和顺图书馆的静谧书香中显得格外真切。每一级台阶,都由知识铺就;每一次攀登,皆因阅读而生。这座乡村图书馆,正是无数人通往光明与智慧的阶梯。</p> <p class="ql-block">莎士比亚曾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又道:“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和顺,这句箴言被一代代读书人铭记于心,化作对知识的虔诚追求,滋养着这片土地的精神生命。</p> <p class="ql-block">李大钊有言:“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愚暗是达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障碍。”和顺图书馆百年不灭的灯火,正是这盏灯烛的现实写照,照亮了边地学子前行的路,也驱散了蒙昧的阴霾。</p> <p class="ql-block">景山先生(李景山)曾任教于和顺高小,毕生致力于教育革新。1927年4月30日,他在讲授东北被列强侵占之痛史时,猝然病逝于讲台,年仅五十二岁。学生将其黑板上的东北地图与板书内容刻石保存,今藏于图书馆内。这一方石刻,不仅凝固了一位师者的赤诚,更成为滇西民众心系国运、以教报国的不朽见证。</p> <p class="ql-block">“昔日和顺”宣传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娓娓讲述古镇的沧桑岁月与人文风华。它如一扇时光之窗,让游客得以窥见这座“中国第一魅力名镇”的历史肌理,感受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绵延不绝的文脉传承。</p> <p class="ql-block">刚步出图书馆,便踏入文昌宫,两处文化瑰宝比邻而立,共谱和顺人文华章。和顺图书馆——中国乡村最早图书馆之一,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和顺人崇文重教精神的象征。穿行其间,书香氤氲,仿佛能触摸到百年的智慧回响。文昌宫——古镇的文化地标,雕梁画栋间流淌着道教文化的深邃意蕴,彩绘飞檐中凝结着匠人智慧。一静一动,一文一武,二者相映生辉,完美诠释了“书香名里”的千年美誉。</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腾冲和顺古镇,那座静立百年的和顺图书馆,宛如一部打开的史书,无声诉说着侨乡的文脉与远见。1928年,旅缅华侨倾资创办此馆,以教育为根,以文化为魂。中西合璧的建筑风韵,深厚绵长的藏书底蕴,无不映照出先贤对知识的敬畏与对后代的期许。它不仅享有“中国乡村文化界第一”的盛誉,更是一面明镜,映出侨乡人高瞻远瞩的格局——教育,始终是他们安身立命、泽被后世的根基。此情此景,令人由衷敬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