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随笔(三) | 孩子与成人学古琴:两条风景各异的路

红梅花儿开

<p class="ql-block">随缘随笔(三) | 孩子与成人学古琴:两条风景各异的路</p><p class="ql-block">诸位琴友,今日我们聊一聊许多朋友都关心的一个话题:孩子与成人学古琴,究竟有何不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结合孩子与成人的身体条件、知识储备、理解力、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区别来分析。孩子与成人学古琴攀登的是同一座峰,只是行走的路径有别。打个比方,他们仿佛行走在两条风景各异的山径,没有优劣之分,只有路径之别。了解到这一点,无论是你为人父母、身为琴童家长,还是已成年初涉琴途,就都能更好地安顿内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步调,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一步步向峰顶迈进!</p> <p class="ql-block">二、优势与难关:一在“心性”,一在“思维”</p><p class="ql-block">· 孩童的优势在于“空白”与“敏锐”。他们心无挂碍,身体协调性好,模仿能力强。一个正确的手型,反复练习便能成为肌肉记忆。他们的难关,在于 “耐心”与“理解” 。如何让活泼好动的孩子,接受并享受这看似“单调”的基本功练习?如何让他们在尚未能理解《慨古吟》的沧桑时,依然能饶有兴味地弹奏?这需要老师的规范的示范,为孩子模仿提供一个正确的参照,将规矩化为游戏规则,将曲故化作生动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成人的优势在于“理解”与“共鸣”。他们能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去体悟琴曲,能与《流水》的知音之境共鸣,能为《平沙》的辽阔而心驰神往。他们的难关,在于 “习气”与“身滞”。多年的思维定式和身体习惯,让“放松”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反而成为最难跨越的关隘。许多人虽多年弹琴,但依然很难做到从容自在。手指僵硬,急于求成,用头脑“分析”代替身体“感受”,是成人学琴最常见的障碍,常常是心里想的很美,但是手上做不出来。</p> <p class="ql-block">三、教学之法:一需“引导”,一需“点化”</p><p class="ql-block">· 对孩童,教学重在“引导与塑造”。语言要形象,如“手形如握鸡蛋”。过程需有趣,可将指法练习编成小游戏,将历史典故融入曲目讲解。目标要明确,阶段性的成就感是维持他们兴趣的灯塔。老师就是一位严谨而有趣的园丁,负责修枝剪叶,引水导流。</p><p class="ql-block">· 对成人,教学重在“点化与疏通”。老师应更注重启发,引导他们去“感受”好的指法弹出的声音质感上的区别。要帮助他们“放下”,放下身体的拘谨,放下头脑的评判,放下生活的焦虑,感受指尖与琴弦最本真的触碰,倾听奏响的每一声带给心灵的启迪。老师就是一位同行的向导,指点路径,但路上的风景,则由学琴者自己去领略。</p><p class="ql-block">随缘结语</p><p class="ql-block">孩子与成人学古琴这两条路径,本就不必相同。孩子的路,是先技后艺,先法后道,从严谨的规矩出发迈向未来的自由与创造。成人的路,也可以先意后技,先道后法,由内心的向往驱动着去克服身体的滞涩,慢慢的体会放松,体会何为放松,体会松弛的状态与拘谨的状态带来的音色的区别,最终朝着从容自在,随心所欲表达内心世界的方向努力前行!</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哪条路,最终都通向同一个地方——那就是与自我内心,与古老文化相契相和的圆满。</p><p class="ql-block">愿每一位学琴者,无论年岁,都能走在适合自己的风景里,不疾不徐,执着求知,自在随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缘原创</p><p class="ql-block">2025.11.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