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偶然,看了《孔雀》这部电影,大女儿高卫红乌托邦式的理想和一地鸡毛的现实归宿,形成巨大的观影震撼,她的人生际遇怎能不令人唏嘘,也引发我久久难以释怀之思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电影里的姐姐高卫红不甘于枯燥而机械的生活,看到空中的伞兵,她追逐而渴望,她拿钱贿赂征兵人员,失败后,她自制降落伞绑在自行车上招摇过市。伞兵梦碎后,她试图通过认“干爸”获取父辈的温暖与理解,但也因流言蜚语而被“干爸”的子女当众辱骂殴打。她自以为是的“喜欢”,被伞兵无视,而对于真心喜欢她的人,她却也无视,在小树林里直接脱裤子换回自己的代表虚无梦想的降落伞。她不甘于刷瓶子的枯燥工作,甚至用无爱的婚姻作筹码换取工作的调动,却也是离婚又回到“娘家”,这个她想逃离的原始出发点。这些遭遇使她“从一个拉着手风琴、梳马尾辫、穿蓝色褶裙的少女,变成一个套着老旧灰上衣,毫无表情的离婚妇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她的人生怎么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忽略,冷漠,霸凌……高卫红的人生为什么如此多的苦难呢?那乌托邦式的浪漫而美好的理想为何就变得如此不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高卫红曾对弟弟说:“他们不爱我们,总有人爱我们。”她父母有着那个时代常见的保守和严厉。特别是母亲,处事方式“果断、凶狠、不择手段”,加上被那个时代的道德洗脑,父母以爱的名义,以他们的处事方式对子女进行精神虐杀。而患有脑病的哥哥高卫国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父母更多的关爱和家庭资源,又加剧了她爱的缺失感。而讽刺的是,这也是“弱智”哥哥反而“生存得最好”的庆幸,就因为“弱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另一方面,影片背景又设定在七八十年代的北方小城,我们久久不肯放下的“君权、父权为至上”的哲学,在她生活的时代和那个北方小城,更是“崇尚威权”之社会,更是无视和忽略个体的诉求和声音的社会,个体的梦想与激情往往不被鼓励,甚至污名化和妖魔化这样的诉求,被视为“异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这样,高卫红在压抑的家庭环境与限制个体发展的时代洪流中,个人无力地抗争着……她追求的“理想”变得缥缈起来,更多成为了逃离当下空虚和空缺的精神慰籍,而这种脱离现实的,令人窒息的人生观和“叶公好龙”式的热爱,最终,导致她的梦想屡屡破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家庭里,她那脑瘫哥哥高卫国占据了父母绝大部分的注意力和家庭资源。作为长女的高卫红,在家庭中处于被忽视的位置,她需要从家庭之外去寻求认可,来证明自己是重要的、是特别的,是值得爱的。因此,她所追求的“理想”,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证明”和 “情感替代品”。当伞兵,不只是为了离开小城,更是为了穿上那身引人注目的军装,成为一个与众不同、被众人羡慕的人,以此补偿在家庭中被忽视的感觉。认“干爸”,是她在寻找一个能给予她理解、关怀和尊重的“理想化父亲”,填补原生家庭的情感空缺。所以,她热爱的并非事物本身,而是事物所象征的“逃离”与“救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她“理想”的缥缈性是对“别处”的想象,而非对“此处”的热爱。她向往的是伞兵在空中自由飞翔的浪漫意象,是离开沉闷小城的可能性。但她可能并不了解,也无法承受成为一名真正的伞兵所需要的纪律、艰苦和责任。当梦想破灭后,她迅速将这种情感投射到下一个对象(干爸、新的工作)上,说明她需要的只是一个精神寄托,而非一个具体的职业。她热爱的事情和人,就像叶公好龙一样,她爱的是“龙”这个符号,而非真实的龙。当真实的、琐碎的、充满挫折的“理想生活”展现在她面前时(比如即使换了工作,生活依然会回归平淡),她可能会再次感到失望和幻灭。她的人生陷入了一个循环:“现状-痛苦-寻找新寄托-短暂满足-再次幻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逃离不了那个生活的时代,但是,至少要有个像样的家庭,可以庇护和引领我们去寻找到值得过的生活?帮助孩子在追求梦想和立足现实之间找到平衡。但高卫红的家庭恰恰相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她的父母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去引导她如何脚踏实地地实现目标,或如何面对挫折。他们更多的是禁止和压制。这导致高卫红的梦想完全停留在个人幻想的层面,缺乏与现实连接的桥梁。由此,造成的压抑和痛苦,让她坚信“幸福在别处”。任何与“此地此刻”相关的事物都是她想要摆脱的,所以,她固执地不屑于,也没有耐心去经营现实生活(比如刷瓶子的工作)。她的所有心力都用于构筑一个逃离的幻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所以说,高卫红的原生家庭,是滋生她这种脱离现实破碎人生观,或者说破碎人生的直接温床。家庭没能成为高卫红的港湾,反而带来了“再也无法逃避的”压抑和束缚,甚至无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她的一生,就像那只被束缚在笼中的孔雀。她所有的挣扎、所有的“开屏”(追求理想),不是为了自己独立绽放,自始至终都是为了向那个从未真正欣赏过她的“原生家庭”证明自己的美丽与价值,最终却演变成一场与整个时代和命运的悲壮抗争。她的悲剧在于,她始终没有学会,或者也没有机会,去爱上一个真实而平凡的自己,以及一个不完美但有能力可经营的自己的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每个人都是孔雀,只是,在什么样的季节(时代),什么样的家园,我们才能遇到绽放的自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