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读思

芥茉

<p class="ql-block"> 《简・爱》前八章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杨天昕</p><p class="ql-block"> 《简・爱》的前八章,像推开了一扇蒙尘窗——窥见的是一个孤女在黑暗里挣扎,却偏要攥住微光的倔强。</p><p class="ql-block"> 幼年的简・爱像一株被踩进泥里的野草:父母早逝,寄人篱下的日子里,舅母的嫌恶、表哥的殴打,连躲在窗帘后看书的片刻安宁,都要被粗暴打碎。被关进红房子的那夜,阴森的房间裹着舅父去世的阴影,她的反抗在疼痛与屈辱里消散,可这份“消散”不是屈服,更像野火熄灭前,悄悄埋下的火种。</p><p class="ql-block"> 后来她被送进罗沃德学校,本以为是逃离,却跌入另一个炼狱:伪善的罗克赫斯特(院长)严酷对孤儿,变质的食物、单薄的衣衫是肉体的折磨,“说谎者”的污蔑是精神的凌迟。当她被勒令站在椅子上受辱时,周围遭目光针,可海伦的微笑像一缕风,轻接住了她的漰溃;坦普尔小姐的倾听与澄清,更是替她撕开了阴霾,原来这世上,有人肯看见她的委屈,肯定为她撑腰。苦难中有善良的微光。</p><p class="ql-block"> 前八章里的简・爱,没有后来独立与锋芒,只是个在苦难里熬着的孩子,她的反抗不是嘶吼着撞南墙,是在被踩扁时,仍不肯蜷成一团的骨头。她成为自己的一道光。</p><p class="ql-block"> 简・爱分明是每个在困境里挣扎的人:我们都曾像简爱,被生活按进泥里,却偏要抬头找光,那光或许是一本书,是一个微笑,是一句“我信你”。而正是这些微光,让荆棘里的生命,慢慢长出了铠甲。</p> <p class="ql-block"> 十八岁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王丽娟</p><p class="ql-block"> 童年时,与小伙伴共度最美好成长时光。我来到幼儿园与儿童们相逢,一块牵手踏过春天的青青草园,手把手地玩沙子泥巴搭房,一起乘坐幼儿园的跷跷板,幸福时有学姐们温馨关爱,帮我洗手,摸摸我头,她们笑笑,真诚美丽。 </p><p class="ql-block"> 原来,美好是童年。</p><p class="ql-block"> 青春时,与同学共度最美好成长时光。我在学校与同学们相逢。一块大步踏过夏天来到的校园,一起咏唱星星之火,低头看着文字如海,抬头望着,理想的未来,幸福时还会有上高中的学姐们,也是大知心姐姐一样,她教会我做人与做题的认真和温柔,她笑笑,真诚美丽。</p><p class="ql-block"> 原来,美好是青春。</p><p class="ql-block"> 然而,我在这个月初,突然接到了我初中学姐结婚的消息,她在朋友圈里,她发了她结婚的照片,她露出幸福的微笑,我看着,有一种五味杂陈的情感。我知道,每个人将来总会面对人生的各种大事,进入人生的新阶段,去做新娘、去做母亲、去做姥姥......</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最接受不了的成年人后的事情,倘若我心理年龄还在玩泥巴的小屁孩,我会开玩笑地告诉我老同学,她是我同龄人,她已经带新男朋友见家人了,她回答就告诉我四个字:“自欺欺人。”</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怎么说,只好沉默。</p><p class="ql-block"> 从那天开始,我一空闲下来。总会止不住放空大脑思考,想了想也想明白了,成长从来不是一场可以暂缘的旅行,我原以为“大人的事”还在遥远的未来,其实近在咫尺。</p><p class="ql-block"> 在与同学们聊天时,有很多各式各样的话题,但也避免不了聊起未来的那些事,我也明白了,原来成长不再仅仅是学姐结婚的喜讯,更是我身边每一处细微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我看着校园里奔跑的学弟学妹,他们的笑闹声那么清脆,像极了我记忆里童年的模样。可我知道,我的脚步,已无法再停留在那片青草园的蹦跳里。</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初中时,那位学姐给我讲题的模样,她的耐心与温柔,曾是我青春里的一抹光,如今她奔向新的人生阶段,我想,我的十八岁,也该学着去拥抱这位“长大”的重量。或许不必急着成为谁,只需在每一次对未来的眺望中,多一份清醒与坚定。</p><p class="ql-block"> 原来,十八岁的世界,不止有童年的梦、青春的歌,更有对成长的试探与接纳。它就像一幅渐次展开的画卷,前半段是斑斓的过往,后半段是待绘的未知。而我,正握着画笔,在属于自己的这一页,轻轻落下第一笔关于“成年”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跨山越海的周日</p><p class="ql-block"> 许诚</p><p class="ql-block"> 周日的晨光刚漫过书桌,摊开的复习资料还带着油墨香,手机铃声就准时响起。我笑着接起——每周日这个点,准是爷爷的电话。可听筒里没有熟悉的“诚诚吃饭没”,只有嘈杂的背景音裹着爷爷略显急促的声音:“诚诚,我在南京呢。”</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是信号出错,追问着“您在哪儿”,就听见地铁播报清晰的“马群站”。“我来看看你。”爷爷的声音混着人群的喧闹,却格外让我温暖笃定。我慌忙劝他回去,说南京有流感,说我放假就回家,电话那头却没了声响。没过多久,手机铃声又炸响,爷爷的声音更近了:“我到你学校门口了。”</p><p class="ql-block"> 我攥着手机往校门口跑,脑子里全是疑惑——爷爷连导航都不会用,怎么找到这里?直到看见校门口的身影,我才懂了。爷爷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外套,手里还提着个布袋子,身边站着的是奶奶的闺蜜黄奶奶。后来才知道,爷爷揣着家里刚挖的红薯,专门找黄奶奶帮忙,一路跟着她从老家辗转到南京,只为了给我一个“突然惊喜”。</p><p class="ql-block"> 看到爷爷的那一刻,眼泪差点涌出来。旁边有同学正说笑着想外出,我赶紧别过脸,把情绪压了回去。爷爷拉着我的手,絮絮地说要带我去玩,我却只能小声说“没有出门条,男生外出要等下午3点”。他脸上的笑意瞬间淡了,满是遗憾,却没说一句抱怨的话,只是从口袋里掏出两张的百元钞,硬塞到我手里。黄奶奶也跟着递来一百块,说“小把戏,待会出去自己买哦“。听到家乡话如此亲切,我的内心一下子变得温暖。</p><p class="ql-block"> 我僵在原地,手里的钱带着体温,烫得我眼眶发酸。爷爷又叮嘱了几句“好好吃饭”“注意保暖”,就转身跟着黄奶奶走了。我站在门口看着他的背影,外套的下摆被风掀起,脚步却没回头。原来真的有人,会跨过山川与人海,无视路途遥远和病毒风险,甚至笨拙地用“求老朋友带路”的方式,只为在周日的午后,见我一面。</p><p class="ql-block"> 那一天的复习计划终究没完成,可我却记住了比知识点更重要的事:有些爱从不用言语铺垫,它会藏在爷爷揣着红薯找导航的路上,藏在硬塞过来的零花钱里,藏在跨越两地却只为见你一眼的奔赴中。</p> <p class="ql-block"> “研究室”生物观察手记</p><p class="ql-block"> 许诚</p><p class="ql-block"> 整理8号床床铺的那天,我差点以为自己闯入了微型自然保护区。两周前他啃剩的半颗柚子,如今在床栏与墙壁的夹缝里,活成了微生物的乐园。表皮那些星星点点的黑斑,远看像撒了把黑芝麻,凑近才发现是霉菌菌丝织就的细密绒团,软乎乎的质地倒有几分像融化的棉花糖——只是这“棉花糖”散发的酸腐味,精准地避开了所有食物该有的香气。它安静地趴在那里,分解着果肉里残存的糖分,把本该属于垃圾桶的残渣,酿成了真菌扩张领土的营养剂,每一寸霉变的纹路,都是生命在无序环境里野蛮生长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水池下的柜子更是藏着惊喜。那双被遗忘两个月的袜子,早已和柜底积水融为一体。静止的水体成了绝佳的“培养皿”,细菌在缺氧环境中疯狂繁殖,分解着袜子纤维里的汗液、角质与皮脂,代谢出的硫化物和腐败有机物,让积水从透明慢慢变成墨色,甚至在灯光下泛着诡异的光泽。</p><p class="ql-block"> 我终于明白,宿舍里挥之不去的臭味,不是凭空而来,而是这些微生物“辛勤工作”的副产品。更绝的是袜尖处,几簇白色霉菌破土而出,菌盖小巧玲珑,菌丝洁白通透,比我在花店见过的多肉还“精致”,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谁精心培育的“室内菌种”,连生长位置都选得恰到好处。</p><p class="ql-block"> 室友们或许从未想过,自己竟是天生的“生态工程师”。不用刻意调控温度与湿度,只需随手将垃圾搁置、把脏物遗忘,就能为霉菌、细菌创造完美的生存环境,让宿舍的每个角落都可能冒出新的“生物奇观”。原来生命的适应力如此强大,而有些人的生活习惯,竟能为这种“强大”提供最肥沃的土壤,但是,秋冬即将来临,紧闭的室内是否会传播细菌与霉菌?</p><p class="ql-block"> 506诸君,仔细打扫每个角落,不留隐患,安全过冬!</p> <p class="ql-block"> 读《将进酒》有感</p><p class="ql-block"> 许诚</p><p class="ql-block"> 作为在画纸上反复打磨的美术生,《将进酒》里的字句不再是遥远的盛唐绝唱,而是陪我跨越分数差距、对抗创作焦虑的“画笔箴言”,每一句都藏着让我重新握稳炭笔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天生我材必有用”,撕破旧我时的底气。第一次素描月考67分的画作摊在桌上,90分的范本像座不可逾越的山,我盯着自己画得歪歪扭扭的静物轮廓,连削铅笔的手都在抖——是不是我本就没画画的天赋?直到这句诗撞进眼里,突然惊醒:美术生的“材”从不是天生的流畅线条,而是愿意花费时间苦练排线、把没画好的石膏像重新铺纸再画一遍的坚持。后来我把这句话贴在画架上,每天多练两张速写,慢慢看着画纸上的明暗过渡越来越自然,才懂“有用”从不是和别人比,而是比昨天的自己多进步一点。</p><p class="ql-block"> “莫使金樽空对月”,是珍惜当下的清醒。有次因为画不好人像,我颓然对着空白画纸坐了半小时,越急越没思路。抬头看见窗外的夕阳落在画架上,突然想起这句诗:李白连对月饮酒都要尽兴,我怎能让焦虑浪费当下的时光?那天我放下“一定要画完美”的执念,先从简单的几何体练起,慢慢找回手感,最后反而画出了满意的初稿。原来“不辜负”不是要一次画到极致,而是哪怕此刻笨拙,也别放弃握笔的机会——毕竟每一次动笔,都是在为下次的进步铺路。</p><p class="ql-block"> 作为美术生:相信自己的“材”,接纳暂时的“散”,珍惜每一次握笔的“当下”——毕竟好的画面,从来不是靠急出来的,而是用耐心和坚持,把每一次“没画好”,都变成下次“画得更好”的铺垫。后来我的素描成绩稳稳超过83分,这都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底气、“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豁达,还有“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踏实。</p><p class="ql-block"> 读李白,敬李白,敬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