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最火热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有范文可以学习,特供稿。范文一:丹心赴使命,信仰照千秋。</p> <p class="ql-block">“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当吴石将军留下这句诀别毅然赴台,他踏上的不仅是一条不归路,更是一条用信仰照亮的精神远征。七十余载岁月流转,这些隐蔽战线上的英烈以生命赴使命的壮举,如暗夜星辰,永恒地昭示着一个真理:信仰,是黑暗中指引前行的明灯,是面对生死考验时巍然屹立的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何谓真正的信仰?它绝非虚无缥缈的空想,亦非精致利己的算计。在吴石、朱枫、陈宝仓等人身上,信仰是“祖国统一高于一切”的铮铮誓言,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决绝。吴石放弃迎接解放的荣光,深入虎穴;朱枫搁置与家人团聚的温情,临危受命;陈宝仓从抗日名将转身为隐蔽战士,追寻光明一一他们的抉择,无不诠释着信仰的千钧之重。这份信仰,如磐石般坚定,似北斗般清晰,让他们在刀尖行走时不彷徨,在生死考验前不退缩,将个体生命融入了浩荡的历史长河。</p><p class="ql-block">当信仰的灯塔照亮前路,生死便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朱枫在狱中分四次和着热水吞下金片,忍受着金属撕裂内脏的剧痛,却始终未吐露只字片语。这需要何等钢铁般的意志!若非心中有比生命更重的托付,肉体又怎能承受如此极致的痛苦?吴石在就义前以鲜血写下“台湾必归”四字,这是他对信仰的最后告白,亦是对历史必然的坚定预言。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信仰的丰碑,证明了精神的伟力足以超越生理的极限,让死亡成为另一种永恒的生。</p><p class="ql-block">哲人曾言:“信仰是心中的绿洲。”这片绿洲孕育的,是超越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甘泉。朱枫在给丈夫的信中描绘“团圆饼”,这短暂的别离在她心中是为了“更愉快的相见”,这个“相见”不仅是小家的团聚,更是民族大家园的团圆。从“风将于月内返里”的绝笔,到“台湾必归”的血书,个体的“不回”与民族的“必归”之间,矗立着他们用信仰熔铸的生命天平——一端是私己的幸福,一端是苍生的福祉,他们毅然将全部筹码押给了后者。</p><p class="ql-block">历史的烽烟虽已远去,但信仰之光的追寻从未止息。在物欲奔涌、价值多元的今日,有人感叹信仰缺失、精神迷失。然而,张桂梅校长用缠满胶布的双手托起大山女孩的未来,黄文秀将青春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无数“逆行者”在疫情肆虐时以生命守护生命--他们不正是新时代信仰的践行者吗?他们或许不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但同样在平凡岗位或危急关头,以行动诠释着信仰的当代内涵:对事业的忠诚,对职责的坚守,对人民的热爱。</p><p class="ql-block">“你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与世长存。”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上的铭文,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虽不必如先烈般时时直面生死,但仍需在心中点亮信仰的明灯。这信仰,是对真理的追求,对责任的担当,对家国天下的情怀。当每一位“后浪”都能在信仰的星河中确定自己的坐标,并为之奋力前行时,无数个体的微光必将汇聚成照亮民族未来的璀璨星河,让英烈们守望的“那一天”加速到来,让信仰之光在历史的苍穹下永恒闪耀,薪火相传。</p> <p class="ql-block">我知道自己的力量很微薄,但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了解革命先烈抛热血不畏牺牲给我们带来的太平盛世。让隐匿的英雄事迹永传颂。也让更多的人从中学习到革命精神,也涌现更多像张桂梅、黄文秀等新一代的“英雄”。</p>